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6.3.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6.3.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1.通过观察与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会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些化学性质。
3.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用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4.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了解温室效应增强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烧杯、蜡烛、火柴、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充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单孔橡胶塞、导管、胶皮管、弹簧夹、试管、装有水的喷壶、装有稀醋酸的喷壶、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吹风机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员赞美它是“灭火先锋”;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人们对二氧化碳有各种各样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基于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利用猜谜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同时为本节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
新知探究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师活动】通过流程图的形式,回顾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或学过的知识,能知道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吗?能根据事实猜想二氧化碳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活动】补充完善:根据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推知,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根据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生物学知识,推知,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二氧化碳在光照的条件下参与光合作用。
根据二氧化碳灭火器,猜想二氧化碳具有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根据汽水,猜想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溶于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推测物质性质的思维能力。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一”的内容。
现象: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分析:(1)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师活动】出示充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单孔橡胶塞、导气管、胶皮管、弹簧夹、装水的烧杯等器材,提问:你能从这些仪器中选择合适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吗?
根据学生情况给与提示:参考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第二单元,课题1)。
研究气体溶解性时,可利用密闭体系中,气体溶解前后产生的压强差,来设计和实施实验,观察现象(容器变形、倒吸等)并分析论证。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上台进行操作展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教师活动】补充介绍一些实验方案。
方案1: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塑料瓶变瘪。
方案2: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向集气瓶中倒入适量水后立刻盖紧橡胶塞,轻轻振动几下。打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现象: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
方案3:将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在水中,观察现象。
现象:试管内的液面逐渐上升。
分析: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容器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大气压强使瓶子变瘪、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将水压入试管中。
【教师活动】拓展: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的能力。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取少许上述实验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倒入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振荡。让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猜想与假设:(1)水;(2)二氧化碳;(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
【教师活动】提供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装水的喷壶,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让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二”中1的内容。
实验方案:取3朵纸花,甲喷上水;乙直接放入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丙喷上水后,再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三朵纸花的颜色变化。
进行实验,观察现象:甲、乙纸花不变色,仍为紫色;丙纸花由紫变红。
分析:水、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活动】演示:用吹风机烘干丙中的纸花。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现象:纸花由红变紫。
分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生成物消失了。
【教师活动】演示:向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上喷一些稀醋酸。
讲解:石蕊是一种色素,具有遇酸变成红色的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是一种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烘干时,碳酸分解,所以红色石蕊溶液又变成紫色。
你能尝试写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个过程的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活动】,。
完成“学习任务二”中2的内容。
【教师活动】将二氧化碳充入水中,可以制成碳酸饮料(汽水)。在这个过程中,水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活动】(1)溶解二氧化碳;(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对比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实验结论,体会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师活动】我们一般怎样检验一种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
【学生活动】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物中有一种不溶于水的物质。
【教师活动】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你能尝试写出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三”的内容。
【设计意图】理解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
【教师活动】接下来我们总结一下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四”中1的内容。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无毒、不能供给呼吸、参与光合作用、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活动】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对应的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具体是哪条性质?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四”中2的内容。
【教师活动】补充完善:二氧化碳灭火器——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制作汽水——能溶于水(物理性质)、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性质);制作碳酸钙(化工原料)——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性质);用作气体肥料,增强光合作用——参与光合作用(化学性质);干冰制冷剂(保鲜、人工降雨)——干冰易升华吸热(物理性质)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性质认识用途,通过用途理解性质,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师活动】二氧化碳的用途很多,那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冬天的教室,门窗通常会长时间关闭,教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怎样变化?你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活动】举手发言。
【教师活动】讲解:教室内人群密集,而且门窗紧闭时空气不流通,由于人的呼吸作用,教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会大大增加。这时我们会感到烦闷,思维能力、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时,相应氧气的含量会过低,因而导致人体缺氧,对健康造成影响。所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是越多越好。
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展示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此,在教室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认识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师活动】在我国北方的农村,家家户户常建有地窖,地窖是长期封闭的,用于储存红薯、萝卜等作物。据新闻报道,某地居民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举手发言。
【教师活动】讲解:由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地窖长期封闭,造成长久未开启的地窖中氧气含量大减、二氧化碳含量大增,贸然进入其中,易造成窒息死亡的事故。
【教师活动】长久未开启的地窖、干涸的深井、深洞等,都是二氧化碳含量可能过高的场所,不能贸然进入。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案,判断场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否会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
【学生活动】将点燃的蜡烛送入场所深处并观察,如果观察到蜡烛燃烧不旺或很快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切勿进入;如果观察到蜡烛正常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含量正常,可以进入。完成“学习任务五”的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碳循环”“碳达峰”“碳中和”“低碳生活”等是近年的热词,你对它们有哪些了解?
提出具体几个问题:(1)什么是温室效应?(2)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保持相对稳定?(3)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4)对人类来说,温室效应是好是坏?(5)全球变暖有什么危害?(6)你打算怎样践行“低碳”生活?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六”的内容。小组讨论,代表发言,阐述对问题(4)(5)(6)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活动】补充梳理:1.温室效应的含义、作用,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2.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3.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传播“低碳”理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相应的用途,重点通过实验认识了密度、不支持燃烧、能溶于水、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几个性质,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深入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还介绍了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循环、全球变暖及防治等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循环、全球变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