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我们的衣食之源-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主题为《美好生活哪里来》,点明了本单元将以“工农业生产与劳动者”为主题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本单元以生产为主题,一方面帮助学生通过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整体了解国民经济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从经济生活的消费领域进入生产领域的学习、易于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消费品生产过程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学生在了解劳动者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巩固第二单元养成勤俭节约、拒绝浪费好习惯的学习目标。围绕这一主题,教材设置了“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些东西哪里来”“生活离不开他们”三个课题。第 4课《我们的衣食之源》首先从“一粒米”的生产过程入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农业生产,并以此为范例引导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第 5课《这些东西哪里来》主要通过生活中常见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引入工业生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工业生产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并认识到我国工业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工业制造大国向工业制造强国,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第 6课《生活离不开他们》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懂得劳动者之间是平等的,引导学生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并能用实际行动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第 4课和第 5课是在解决美好生活“哪里来”的问题,第 6课是在解决美好生活“谁带来”的问题,体现了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见物更要见人”的价值导向。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教材中的活动情景我确立了本单元教学的核心观点——美好生活劳动中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以此回答美好生活“怎么来”的问题。《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一课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目的是让学生从水稻的种植生长过程中了解农民的辛勤付出。同时引导学生尊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美好生活的保证”,介绍了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通过对四种不同种类农业生产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懂得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两个板块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农业生产。教学目标:1.通过视频、图片的学习,了解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与生产过程。2.通过情境体验来感受农业劳动者的辛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3.尊重农业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教学重点:了解水稻及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与生产过程,感受农业劳动者的辛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教学难点:尊重农业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教学过程一、课前设计:学生按照要求搜集、整理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课前准备所需道具,例如:秧苗道具,“土地”道具等。二、谜语导入新课欢迎同学们来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其实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课程,这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小谜语。出示谜语,学生猜,引出大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大米”的前世今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通过课本我们知道,白白的大米是从哪里来的?(预设:稻子碾出来的)那稻子是怎么来的呢?三、探究活动活动一:探究水稻的种植与生产过程1.课本中详细介绍了水稻的种植与生产过程,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并说一说各个环节的主要工作?(学生复述)补充资料:育秧的种类2.下面我们跟随熊猫博士一起,更直观深入地了解水稻的种植与生产过程(播放视频)3.从课本和熊猫博士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水稻的种植与生产过程,你认为哪个环节最重要?(学生汇报)小结: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每一部分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4.同学们,大米是南方的主食,我们北方的主食是什么?(预设:馒头)引出小麦。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小麦进行探究,它的种植与生产过程是怎样的?小组讨论总结,全班汇报交流。总结:同学们,每粒米每粒小麦都来之不易,我们既要感谢大地对庄稼的养育,也要感谢农民伯伯付出的辛勤劳动。活动二:体会农民劳作辛苦1.出示《守水》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生畅所欲言)农民伯伯很不容易,春种秋收辛苦劳作(板书)2.出示情境:王伯伯家里有许多稻田,但今年人手不够......学生弯腰模拟插秧,谈体会。3.总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民伯伯在田间辛勤劳动,使我们的食物丰富又营养,所以他们是最可爱最值得尊敬的人。(板书:尊重劳动者)4.刚才我们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你想说的话写到任务单二上。学生汇报。总结:农民伯伯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活动三:感受悠久农耕文化过渡:我们了解了大米的种植生产过程,下面我们追根溯源,感受悠久的农耕文化。1.播放视频。原来大米起源于我们中国。你有什么感受?(自豪)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与智慧的民族,我们理应感到自豪。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劳作中,人们取得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摸索出了农业生产的种种规律,浓缩到了简短、生动的语句中去,由此创造出了丰富的农业谚语。老师带来了几则农业谚语,谁来给大家读一读?2.出示老师带来的农业谚语,学生读一读。活动四:拓展延伸长知识1.几十年前,我国因为地理和气候原因,水稻欠收,许多人饿肚子。但今天,我们不仅成为了水稻种植大国,还是水稻研究强国。我们要感谢一位老爷爷,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谁?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播放袁隆平简介。2.我们再来看一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课件出示。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模式,到以智能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转型,离不开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更离不开那些把知识、技术与青春挥洒在热土上的“了不起的中国人”!四、课堂小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希望同学们热爱劳动,懂得珍惜粮食,将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五、课后小调查:请同学们课后到超市、农贸市场或在家中找找农业产品。六、板书设计7.我们的生活之源——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春种秋收 辛苦劳作 尊重劳动者 珍惜劳动成果《我们的衣食之源》评测练习一、 选择1.你知道一粒大米诞生的过程吗?请你给下面的步骤排排序吧()①育秧②收割③插秧④碾米⑤田间管理A ①③⑤②④ B ⑤③②④① C ①②③④⑤ D ⑤④③②①2.下面哪种植物是大米的前身?()A 小麦 B 水稻 C 高粱 D 谷子3.当农作物播种在田野里,为了让它们茁壮成长,种田人要()A 耐心在家等待,不能着急B 盼着多下雨,给农作物充足的水分,使其快速成长C 施肥、灌溉、喷药、排水、精心照料农作物,做好田间管理工作D 好好歇息,等待收获二、 判断1.我们要自觉尊重和珍惜种田人的劳动成果,不要浪费粮食()2.全国人民都奔小康了,可以不要农业了。()3.东东在学校把吃不完的米饭倒进垃圾桶。()三、生活实践请选择一种农作物,可以是粮食作物,也可以是蔬菜,说一说它的种植过程。答案:一、A B C二、√ × ×三、例:小麦的种植过程:选种—播种—田间管理—收割—脱粒—晾晒—储存《我们的衣食之源》课后反思现在的孩子过着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对“盘中餐”、“身上衣”及生活中的日用品从何而来了解很少,农业生产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本节课为了落实好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 以“本”为本,巧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资源在设计本节课时,不是死撒硬套的教材,而是用教材、借教材。如书中的第一个图片,没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而是通过视频展示白白的大米是如何来的。视频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有话可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联系教材,开发和利用了网络资源将教材中大米的生产过程,制成视频,根据教学设计适时地在大屏幕上显示,既直观、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增强了教学活动的真实性、趣味性,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三、结合教材,调动儿童生活中的经验资源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已有的心灵体验是道德与法治课最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本节课,我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中利用这些经验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逐步使学生懂得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四、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资源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本节课课前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到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教学更具有了针对性,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保证。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教学预设、关注教学评一致性上还不足,有待今后继续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