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1.1 走进微观 教案 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1.1 走进微观 教案 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11.1 走进微观
教学目标
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有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分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探索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主动与人合作的精袖,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2.培养学牛将科学技术服务干人类的意识,使其具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尘土、树木、水、火焰、空气、星辰,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是物质。
从无限的宇宙到微小的基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
仰望天空,群星闪烁。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人们还在探究。
在我们的周围,有潺潺的流水,美丽的鲜花,飞翔的小鸟,嬉闹的人群。这便是人们熟悉的世界。
在人们不能直接看到的世界里,同样奥秘无穷。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原子……目前科学家的研究已进入这样的微观世界。
二、新课讲解
思维的火花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公元前370)
“正像绿墙是由树干和枝叶组成似的,大自然的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原子构成。原子不能消失,但也不会无中生有。”
——德谟克利特
走向科学
道尔顿(1766-1844)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缺少科学的实验基础,长期以来并不为人们所认同。
直到17世纪,以“化学之父”道尔顿和玻意耳为代表的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才复活和确立了原子论。
原子、分子、物质
1811年,意大利的科学家阿伏伽德罗进一步指出,物质一般不是直接由原子组成,而是由几个原子相结合的分子构成的。
电子的发现
十九世纪末,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由于电子是带负电的,而原子又是中性的,因此推断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那么这两种物质是怎样构成原子的呢?
在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中,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核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而电子都像枣核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
这个模型不久就被实验事实否定了。
微观粒子
大约在24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把组成物质的微粒叫原子,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证明了原子的存在。
分子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1、单原子分子
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叫做“单原子分子”。
2、多原子分子
绝大多数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叫做多原子分子。例如,水分子是多原子分子,它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3、电子的发现
19世纪70年代,人们通过对气体放电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阴极射线。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
4、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911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带正电,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着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样。
原子核组成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0世纪初,科学家相继发现原子核可以释放出质子和中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质子和不带电中子组成的.
20世纪初,人们相继发现了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由此可知:原子核是由质子与中子组成的。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20世纪中叶起,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粒子加速器。
借助于不断完善的粒子加速器,又发现了μ子、π介子、K介子、∧超子、∑超子及τ子等400余种粒子,这种粒子是比原子核更深一个层次的物质存在形式。
三、新知小结
我们可以运用模型法来理解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结构如下:
原子
1.原子核
质子(带正电)——夸克
中子(不带电)——夸克
2.核外电子(带负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