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惯 性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教学重点:1.认识任何物体在任何运动状态下都具有惯性;2.解释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惯性现象。教学难点:1.认识任何物体在任何运动状态下都具有惯性;2.正确解释惯性现象;3.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硬币、硬纸板、水杯、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生熟鸡蛋各一枚、象棋子、钢尺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新课教学探究点一 惯性定义: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在杯子中盛满牛奶,突然急速拉动杯子,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牛奶向右洒出。因为牛奶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当被子突然向左运动,牛奶因为有惯性,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向杯子右侧洒出。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即无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物体是受力还是不受力,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惯性不是力,在解答问题时,只能说“由于惯性” “具有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由于惯性的作用”“克服惯性”等,否则就将惯性和作用混为一谈。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但不同物体的惯性大小是不同的,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多媒体展示:跑动中的人,脚被绊住,会向前倒;汽车急刹车,乘客向前倾倒。PPT展示利用惯性的图片PPT展示防止惯性的图片板书设计第2课时 惯 性一、惯性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3.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一种性质;而惯性定律则是一种运动规律。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解题思路:(1)交代研究对象原状态。(2)物理过程(突然发生的情况)。(3)研究对象由于惯性要保持原状态。教学反思对于惯性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但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同学们理解不深。因此,在上《惯性》这一节内容时,我在教学中紧扣物理学科的特点,突出实验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在课堂上演示这些实验,化抽象为具体,由静到动,由易到难,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十分轻松活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