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8.2《登高》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8.2《登高》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登高》 教学设计(逐字稿)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鉴赏诗歌写景特点,把握选取意象,精于炼字,多种角度写景的手法。
“戴着枷锁的情感表达”&“古今七言律第一”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小学、初中学段已经接触过杜甫的众多诗歌,但部分同学尚不能知人论世,或者以套话应对所有同类型诗词。需要重点和学生讲解如何鉴赏具体的文本,得出正确的思路,写出清晰的答案。
参考资料来源:孙绍振、骆玉明、戴建业、蔡丹君老师的出版书籍和B站教学视频。
这首诗写在盛世结束之后,大历二年,55岁的杜甫,拖着病弱的躯体登高临远之际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首联:层层景致彼此相互关联。
首联、颔联写景,写所见、所闻,颈联、尾联抒情,写所思、所感。
首联涵盖一群密集的意象,为诗歌抒情构建了独特的意境。有哪些意象?
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而“风急”生出了前四句的意象。夔州在长江之滨,夔州峡口多风,风大、重庆有“雾都”之称,位于四川盆地东部,雾浓不散,唯有疾风猎猎,才能吹散秋日的雾气,露出清朗高远的天空。视线来到了地上,夔州多猿。渺小的地上的动物,一只哀鸣的猿猴,在辽阔的天空之下,显得特别渺小、孤独,哀鸣声也就显得特别悲壮。
猿猴的啸声在这秋高气爽之日,为我们喻示了悲怆的情感基调。
唯有雾气散去,秋日水位下降,露出经受江水日夜不歇冲刷的白沙,登高远眺的杜甫才能清晰看见水中小洲、细白沙砾。
“鸟飞回”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呢?秋风劲急,鸟群迎风飞翔,盘旋往复。为何盘旋?由于风急,平时轻松飞走,今日风急,鸟来回盘旋,竭力飞走。
辽阔大地上的清秋,清澈透亮,目光上溯,天上的小鸟在大风中、在波涛汹涌的江上飞来飞去。人在高处,才能感受到人的渺小。天地之辽阔、宇宙之浩渺极力衬托生命的渺小和无助。
首联意境:凛寒悲哀、明净凄清
2、颔联
联系杜甫写过的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他认为和宋玉虽然不是同一时代,但是都走过了“萧条”的一生。
宋玉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在风中不断摇摆,无边无际的黄叶到处都是,颤抖萧萧而下,也和“风急”相关。
落木&落叶(《谈“落木”》)
落木:黄褐色、干燥——疏朗的清秋
落叶:嫩绿色、丰润——湿润的春夏
无边无际的树叶萧萧飘落,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出自论语《子罕》。
萧萧:草木摇落
滚滚:相继而来
滚滚来,三峡的水本来就急。“风急”之下,江涛翻涌更甚。
这里似乎蕴藏着宇宙的生生不息、季节的轮回、时间的流逝、长江波涛的永恒等等。
这几句都是从大处写秋景,大处中蕴含着渺小的生命,有一种悲悯、孤独蕴含在景致中。
盛唐人写诗,即使写得哀怨、痛苦、悲壮,他的诗歌境界阔大。
颔联意境:开阔辽远、气势磅礴
一二联意境:阔大悲壮
一二联精妙多样的写景艺术:视听、动静、远近、俯仰和点面结合。
语言的密度高,语言就凝重、沉重。
结构紧凑(针脚绵密):前四句都由“风急”而来,第五句由“万里”,从空间上将“无边落木”和“万里”扣在一起,用“悲秋”紧承前面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3、颈联
万里:离家万里,重阳本是思乡的节日,于团圆的日子抒发回乡无望的忧愁。
悲秋:时节凄惨。“悲秋”的传统。
作客:“依人作客”依靠别人吃饭,吃别人的残羹剩饭&人生漫长的漂泊羁旅。
百年:迟暮
多病:体弱多病,疾病缠身。
独:亲人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失去亲朋好友、知己伯乐。(儿子饿死、李白、高适、严武相机离世。)
登台 :即登高,一种古代风俗:登高祈寿;士大夫登高言志。登高台是暮年的杜甫最后的挣扎,55岁,历经人生波折的他,祈求神明眷顾自己。
人生所有倒霉的事都被杜甫碰上了,层层推进愁绪,用非常浓缩的语言概括了他的一生。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信才华足以做太平宰相。
*“诗是吾家事。”杜审言(?-708年),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祖父时迁居洛阳巩县(今河南巩义)。 西晋名将杜预的后裔,唐代诗人杜甫的祖父。中国唐代诗人。
杜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杜审言传世作品多为五言律诗,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其诗主要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日京中有怀》《登襄阳城》等,笔力雄健,能够寓湛深的艺术构思于严整格律之中。在武后召见之后,则多歌功颂德、应制献酬的篇什。杜甫对其诗评价很高,称为“吾祖诗冠古”。
【链接】杜甫生平
阶段 大事件及作品
读书漫游(712-745)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746-755) 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应试,落选。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让杜甫诗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陷贼与为官(756-759) 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47岁丢官入蜀。建下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但山河破碎,风雨飘零,好友李白、高适相继离世。 代表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弃官携家逃难至成都,后蜀中军阀作乱,漂流到梓州、阆州。后去投靠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作品:《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
“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置,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位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
“检校工部员外郎”:检校即名誉性职务,也有候补之意。员外郎即相当于今日的副司长。候补的、名义上的副司级官员。
4、尾联
艰难:身之疲惫&世上的兵戈纷争
艰难:自己生活艰难&国家多难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但是现在生活艰难、精神衰退,酒也不能喝,人生走入了绝路。酒杯既然放下了,忧愁更加难解。
尾联给人气闷、气竭之感。
诗句结尾通常都有一种扩展性,带来希望,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但此诗告诉你结尾到此为止,确实无望了。
马茂元总结:天涯倦客
诗人追忆一生的际遇。虽然早已弃官,理想怀抱早已落空,仍然挂念国家安危、人民苦难。这首诗无比阔大,体现了一种深重的宇宙和生命意识。
*夔州的生活是相对比较安定的,但他的诗作依然沉郁如千钧。为什么?
1、前几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欣喜若狂消散了,因为期待的大唐中兴的局面没有出现。朝廷推行新的税法,百姓流亡赠多,边患不断。王朝飘摇,外忧内患,看不到希望。夔州城中是怎样的景象呢?
大历元年《白帝》节选: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听吧,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旧交大多死去,让流落天涯的杜甫倍感痛苦。夔州在他的笔下是“孤城”。严武离世,离开成都。流落夔州,在当地军阀的支持下苦苦生活。风烛残年、寄人篱下。
站在高山大江面前,在胸中融贯成整体的愁绪。早就已经没有了《望岳》中“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凌云、意气风发的心境。
登高临远,哀愁顿生,天地越辽阔,生命越渺小,人会感受到宏大世界对自己的压迫。
《登高》被明代胡应麟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是唐诗的压卷之作。
定义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起源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类型 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特点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教师简要梳理诗词大意(帮助学生把握全诗语境):
天高风急、无比萧瑟,江面水很清、沙很白……因为穷困料到,最近连廉价的浊酒都不再喝了。登高的三年之后,就去世了。杜甫半生是在漂泊中度过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