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1.《沁园春·长沙》 课型 新授教 学 目 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思维发展与提升 《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文化传承与理解 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 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教学重点 1.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2.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一.预习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沁园春qìng 碧透bì 峥嵘zhēng 百舸争流gě B.竞自由jìn 曾游céng 橘子jú 携来百侣xié C.怅寥廓zhàng 挥斥chì 击水jī 浪遏飞舟è D.万户侯hóu 方遒qiú 浅底qiǐn 漫江碧透m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坐落 松弛 协奏曲 融会贯通 B. 扫描 诙谐 天然气 振耳欲聋 C. 博弈 竟争 万户候 毋容置疑 D. 竞标 临摹 下马威 门廷若市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 )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B.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只有对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地比较和叙述,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 B. 在本公园的设计中,大量使用了乡土野草,包括用于湖岸绿化的挺水植物,各类茅草。 C.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 因为自然科学具有“双刃剑”的性质,所以科学家们就会利用其研究成果为人类谋求利益。 【解析】1. D (A沁qìn,B竞jìng,C怅chàng) 2.B.震 C.竞,侯,D.庭3.B.(这里用来表达因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4.D 5.C(A语序不当。“比较”和“叙述”对调。B成分残缺。“大量”前可以加“设计者”之类的主语,也可以将“在”和“中”删除。D不合逻辑。照应不周,前面有“双刃剑”,后面只说了一面。可以改为“科学家们既要利用其研究成果为人类谋求更多好处,又要避免一些人利用其研究成果危害人类”。) 二.阅读思考 1.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解析】1.D 2.D点拨:“都分为上下阕”错。 三.迁移训练 椰子树像什么? 胡世宗 椰子树像什么? 椰子树像什么? 像芭蕉?像棕榈? 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 芭蕉没有它高, 椰子树就是椰子树, 棕榈质地比它细腻 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椰子树像什么?——理性思索的起点,由疑而思,由思才有所得。 B.由“像芭蕉?像棕榈?”到“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不是简单否定,而是由形到神,由外在形态到思想内容的思维过程 C.芭蕉没有它高,棕榈质地比它细腻——椰树同芭蕉、棕榈外部形态的比较,后面说理的前提。 D.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全诗的核心,哲理之所在,揭示了诗歌主题。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象征这首诗歌的特点,两节均以设问开头,而设问实际是在思索的基础上发出的。此时,椰子树已经具有了象征意义。 B.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虽然没有塑造艺术形象,然而却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C.诗歌由提出椰子树“像”什么,到确认它就“是”自己,由迷惑到清晰,由疑问到肯定,既贴切自然,又合乎逻辑。 D.诗歌由日常见到的事物设疑,展开联想和想象,最终揭示出文艺创作的真谛:艺术的独创性。 【解析】1.C。提出“像……像……”椰子树、芭蕉、棕榈已都带有象征意义了,而不是三者本身外部形态的比较。2.B 。本诗说理正是通过椰子树,芭蕉等形象来进行的。“像……像……”也是在塑造形象。 短文写作 1.请模仿下面这首小诗,以“一片飘荡的云”为题,写一首小诗,要有意蕴,有感情。 一棵开花的树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哪,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一片飘荡的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着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解析】1.D 2.D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