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历史综合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28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6分。)
1.B 2.A 3.D 4.A 5.A 6.B 7.A 8.C 9.B 10.B 11.C 12.B 13.D 14.D
15.A 16.A 17.A 18.A 19.C 20.B 21.D 22.D 23.C 24.A 25.C 26.B 27.D 28.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8 小题,共 64 分。29~32 题为道德与法治,33~36 题为历史。其中,
第 29 题 6 分,30 题 8 分,31 题 8 分,32 题 10 分;33~36 题每题 8 分,共计 64 分。
29.(1)说明有梦想,就有希望。(2分)
(2)①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②不懈地追梦、圆梦才能改变生活、
改变我们自己;③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④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自我的坚定
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⑤努力,需要立志;⑥努力,需要坚持。(4分)【说明:学生只要
回答出以上要点中任意两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4分,每个要点 2分。】
30.(1)①小华对学习的看法是片面的。(1分)②因为学习中有辛苦,但学习中也有快
乐。(1分)
(2)①学习中有辛苦,需要我们凭借坚强的意志做出努力;②学习中有快乐。对某方面
的知识有强烈兴趣时,自己解决某个问题时,学习中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时,发现自己潜能
时……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③学习是多方面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我们并不
是每时每刻都能从中感受到快乐;④当我们经历了学习的辛苦,收获学习的成果时,那种发
自内心的愉悦让我们体验到学习的美好,它是学习过程带给我们的美妙享受。(2分)【说明:
学生若回答出以上要点中任意两个要点皆可得满分 2分,每个要点 1分。】
(3)①我们要努力发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体会学习带给我们的美妙享受;(1分)②学
会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1分)③学会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
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分)④学会学习,还意味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方
式学习。(1分)
31.(1)说明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或“如果在竞争中能
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的成就,做到自我反省和激励,我们会收获更多。”亦可得满分 2分)
(2)①不会。(1分)②因为友谊不能没有原则;(1分)③友谊需要信任和忠诚,但不
等于不加分辨地为朋友做任何事;(1分)④如果小东用“讲义气”来要求小辉做不道德甚至违
法的事情,反而会伤害朋友和友谊。(1分)
(3)①小辉应将小东被霸凌的事情报告老师和家长,向他们求助;(1分)②如有必要还
可以拨打“110”电话报警。(1分)
32.(1)上述材料共同表明网上交往具有虚拟、平等、自主的特点。(2分)
(2)①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因为网上交往有弊也有利。(1 分)②网上交
往的“利”表现在:网上交往能够超越时空限制,开辟人际交往的新通道,让我们有更多机会结
七年级道法、历史综合试卷答案
{#{QQABCQCEggCAABJAARhCEwVQCkKQkAAACCoGAFAEoAAAQRNABCA=}#}
交新的伙伴,拓展交往圈,开启通往世界的又一个窗口,满足我们的一些心理需要。③网络
交往的“弊”表现在:互联网有时会关闭我们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虚拟世界的交往带有很多
不确定的因素,让人难以触摸到生活中的真实。(3分)【说明:学生对观点进行分析时,只有
从“网上交往的利与弊”即②③这两个方面作答方可得满 3分,若学生只从其中一个方面作答则
扣 1分。】
(3)①网上交友,需要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1分)
②我们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对陌生人的邀请不轻易接受,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如家庭住
址、经济状况、联系方式等要注意保密,遇到问题时要学会求助。(1 分)③将网上的朋友转
化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慎重。(1分)④在网上交往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1分)
33. 材料分析题(8分)
(1)裴文中(1分)。打制石器(1分)。化石或考古发现。(1分)
(2)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
河流域;②住房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③种植的农作
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等。(答对一方面得 2分,共 4分)
(3)清明祭祖活动对于提高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意义重大。(言之有理
即可,1分)
34. 材料分析题(8分)
(1)禅让制(1分)。选贤举能,重用人才,民主建设,公平公正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
分)
(2)①王位世袭制。(1分)。(1分)夏朝。(1分)
(3)分封制。(1分)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分)
35. 材料分析题(8分)
(1)商鞅变法。(1分)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是商鞅变
法的根本原因。(2分)
(2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
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答一点 1分,共 2分)
(3)百家争鸣。(1分)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是社会的
大动荡时期。(2分)
36. 材料分析题(8分)
(1)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国家。(2分)
(2)郡县制。(1分)文字:小篆。(1分)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1分)
(3)秦的暴政。(1分)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谨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言之
有理即可,2分)
七年级道法、历史答案(共 2页)第 2 页
{#{QQABCQCEggCAABJAARhCEwVQCkKQkAAACCoGAFAEoAAAQRNABCA=}#}2023 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历史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1~ 14题为道德与法治,15 28题 为历史。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两弹元勋”钱学森说:“6年的师大附中学习生活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曾说有17个人对自己的一生影响深远,12个人是求学期间的老师,其中中学老师就占了七位。这启示我们
①中学时代是决定生命历程的最重要的支点
②中学时代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③中学时代是很平常的人生发展阶段,对人没有多大的意义
④中学时代能为我们的 人生长卷打上最为丰富而厚实的底色
A.①② B.②④C. ②③ D. ③④
2.《史记》中说“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人民日报也曾刊登“你的梦想有多 雄奇,中国就有多美丽。”这启示我们
①应把自己的人生梦想同祖国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②要树立远大志向,脚踏实地为实 现梦想努力奋斗
③要努力学习,丰富知识储备,全面提升法律素养
④拥有坚韧不拔、 不畏挫折的坚强意志就能成功
A.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
3.2023年3月24日下午,"传承红色薪火,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在中国共产党历 史展览馆举行。来自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的近千名师生参与活动,在活动现场开展思政课教学,将红色资源生动融入教育实践。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中学生学习任务非常紧,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影响学习
B.学习就是接受和掌握,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不算学习
C.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比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更加重要
D.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也是学习
4.2023年4月20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举办“天宫对话--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 青少年问答”活动。为大家揭开航天的“神秘面纱”,加强上合组织国家青少年对航天科技领域的了解,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家梦想的种子。这表明
①学习能够充盈精神,打开我们生命的视窗②我们要树立终生学习观念
③学习是个苦 乐交织的过程④学习可以提升我们的能力和智慧,点亮我们心中的明灯
A. ①④ B. ①③C.②③ D. ②④
5.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这句话强调
A.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B.要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C.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的方法 D.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
6.“旁观者清”“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等名言警句启示我们
A.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 B.可以通过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
C.可以从心理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D.应以他人的评价作为最佳参考
7.来自四川成都的“00后”视障女孩吴幽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才思敏捷、淡定自若、对答如流, 获得了圈粉无数。“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有没有人看我,我都要开花”她温柔有力的语调道出了自己的信念。这告诉我们
①接纳自己,需要乐观的心态与勇气 ②要欣赏自己的独特、优点、努力
③勇于接受自 己的不足就能得到认可④不必太过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 ③④
8.“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这启示我们,做更好的自己要 ①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②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与才华
③学会隐藏自己的缺点和不足④学会扬长避短
A.①② B.③④C. ②④D. ①③
9.“朋友是雨中的伞,朋友是雪中的炭;朋友是被中的棉,朋友是菜中的盐。”这告诉我们
①友谊照亮我们生活的路②朋友能提供一切需要
③友谊给我们温暖和力量④朋友 就是要为我所用
A.①② B.①③C. ②③ D. ②④
10.《论语》中写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人王勃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作家巴金写道:“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是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这告诉我们
①人生万事靠朋友,生活一切靠友情 ②友谊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 朋友③朋友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④朋友只会带来快乐,不会增添烦恼
A.①② B.②③C. ①③ D. ③④
11.右面漫画警示我们
①友谊深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②给我们带来利益的就是朋友
③维持友谊要付出金钱的代价
④友谊是一种 心灵的相遇,交友要看重品性而不是利益
A.①③ B.②③C. ①④ D.②④
12.友谊是人生永恒的话题。面对下列情境,正确的态度是
序号 情境 态 度
① 小林和小军在学习和生活中互帮互 助、携手共进 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② 上了初中以后,我与小学的好友关系 淡了 青春期的友谊是短暂的,该放弃就放弃
③ 我发现好朋友闷闷不乐,问他原因, 他不肯说 友谊需要彼此尊重,应把握好界限和分寸
④ 好朋友和别人闹矛盾,约我一起去教训对方 友谊需要互相帮助,要讲“哥们儿义气”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 ③④
13.“进入初中,新学校很好,知心朋友却不多,只有一个要好的同学,她还总是骗我。我真的非常伤心,想和她绝交。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和她走得太近,以至于除她以外几乎 没有朋友。我该怎么办呢? ”你认为这名同学应该
①坦诚与同学交流,劝她改正错误 ②当做什么也没发生,像往常一样与她友好相处
③找一个社会青年来教训她 ④敞开心扉,以诚待人,结交更多新朋友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 ①④
14.小东和小林是好朋友。小学时,-两人经常上课说话、搞小动作。升入初中后,两人仍在 同一个班,但是小东想要改掉小学时的坏习惯,认真学习,又怕小林不高兴。对此,小 东应该
①为了维持友谊,继续保持现状②呵护友谊,用心关怀小林
③告诉新同学不要跟小 林做朋友④和小林协商并一起改掉坏习惯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1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如果要去探寻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我们应该到下列的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16.《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 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17.长江下游发掘的新石器时代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有同时期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还出土了大量玉器。据此可推知,长江下游地区
A.出现早期国家,进入文明社会 B.城市功能完备,有统一规划
C.已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D.粟作农业与手工业较发达
18.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例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平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9.早期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下列朝代中,以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是
A.秦朝 B.汉朝 C.商朝 D.隋朝
20.古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宗法制渐趋强化 B.西周政治制度趋于瓦解
C.边疆诸侯争霸中原 D.社会性质发生变革
21.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则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22.右图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实证
A.商朝青铜工艺高超B.废除井田制
C.维护贵族特权D.统一度量衡
2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上述材料描述的我国古代伟大工程是
A.灵渠 B.万里长城 C.都江堰 D.大运河
24.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5.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义”、“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26.以下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某一单元的内容, 该部分内容的主题应该是
A.中国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2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 虽死犹存”是指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C.修筑长城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8.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描述的是秦朝
A.中央政权机构的设置 B.幅员辽阔的疆域
C.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D.巩固统一的举措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8小题,共64分。29~32题为道德与法治,33~36题为历史。其中,第29题6分,30题8分,31题8分,32题10分;33 36题每题8分,共计64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徐梦桃5岁时就在心中种下了奥运冠军的梦想种子,31岁终于圆梦。她曾直言:“成功与不成功,是一个最终结果,可能会很直观地体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请不要放弃你的努力。你的努力不一定在什么时候能帮到你,但一定是最关键的时候,因此要持续地让最好的自己 绽放在每一个时间段里。”
(1 ) “徐梦桃5岁时就在心中种下了奥运冠军的梦想种子,31岁终于圆梦。”说明了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徐梦桃的事迹给了你什么启示?(4分)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小华小学时学习成绩很好,可是进入初中后,随着科目增多,他逐渐感觉到时间 不够用,成绩有了很大的退步。他的父母很着急,小华自己也感觉学习很辛苦,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情,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1)小华对学习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分)
(2 )了解小华的学习现状后,你会运用哪些教材观点帮助小华正确认识学习中的苦与乐? (2分)
(3)根据材料,请你为小华摆脱厌学情绪、学会学习提出合理建议。(4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小辉和小东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辉的英语成绩很好,数学是小东的强项。 学习中,他们展开竞争,你追我赶、互相帮助,成绩都很优秀;生活中,他们相互扶持、彼此关心。最近.小东在校外被一个经常恃强凌弱的学生打了一顿,听说那个学生还有三个帮手,于是小东找到小辉帮忙,请求小辉找几个人帮他出头。
(1)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2分)
(2)你认为小辉会找几个入帮小东出头吗?为什么?(4分)
(3 )请你为小辉帮助好朋友小东给出金点子。(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漫画《网友见面》
材料二:网上交友已经成为青少年交友的重要渠道, 许多不法分子便开始顺着网线骗取钱财。诈骗分子隐藏'在各个社交平台中,伪装成光鲜亮丽的样子吸引青少年或者以老乡、热心人、学长学姐的身份和青少年套近乎,用感情来博取信任。之后,诈骗分子便利用青少年同情心强、防范意识弱等特点,用各种借口骗取财物,到手后人间蒸发,给受害人造成精神和金钱的双重打击。
(1 )上述材料共同表明网上交往具有什么特点?( 2分)
(2)阅读上述材料后,有同学认为“网上交友弊大于利,青少年学生应远离网络”,请你 对这种观点加以评析。(4分)
(3)上述材料警示我们,网上交友应注意哪些问题?(4分)
33.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 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三:己亥(2019)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齐聚黄帝陵轩辕殿祭祀广场,共同祭奠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1)结合材料一,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由谁发现的?( 1分)图2属于什么类型的工具?(1分)结合图1、图2和所学知识,指出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貌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的是什么?( 1分)
(2)结合材料一的图3,说一说A、B两处原始聚落遗址生活的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何不同?(4分)
(3)结合材料二、三,每年都会有那么多的海外人士来陕西祭拜黄帝,举行这样的公祭活动,有什么意义?(1分)
34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了国王, 从此①代替了旧的推举方式,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材料三:
(1 )材料一中的BCD是依次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什么?( 1分)这种做法对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有何借鉴意义?(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①代表的内容。(1分)请说明材料二中的现象最早出 现在什么朝代?( 1分)
(3 )据材料三的图1、图2,指出中国当时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1分)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2分)
35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 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材料二:……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三: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各学派在 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 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 ”。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商君治秦”是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改革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君治秦”的主要措施有哪些?(2分)
(3 )将材料三中“ ”处补充完整。(1分)“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这种 学术局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36.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迨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暂,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 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意思是灭掉秦国的正是秦国,不是天下人)……
(1)请写出材料一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的历史意义。(2分)
(2)结合所学的知识,秦有效管辖地方的方式是什么?( 1分)根据材料二的图1、 图2,分别指出秦朝统一的文字和货币的名称.(2分)
(3 )材料三体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分)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 了,结合所学使你能得到哪些启示?(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