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39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39页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第14课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第六单元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封建统治危机




明清科技

明清文化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土地
1.明朝建立后,推行了一系列奖励垦荒的政策与措施,大规模开展民屯、军屯和水利建设,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因战乱而凋敝的经济迅速恢复。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一系列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
朕自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皇帝
水利工程专家“靳辅”及其《治河方略》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土地
2.河流治理: 清朝对河流的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免除赋税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
(一)农业的发展——农作物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药材
茶叶
棉花
甘蔗
(一)农业的发展——农作物
① 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② 江南等地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③ 经济作物品种繁多(棉花等),种植广泛。
④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粮食生产与商业联系紧密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一)农业的发展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江浙地狭人稠、本地所出之米,纳粮外,不足供本地之食,必赖客米接济。
—— (明)《南浔镇志》
外省巨商,鳞集辐辏,搬运不绝,以致本省(湖广)米价腾涌。
—— (明)邵陛 《两台奏议》
(二)手工业的发展
1、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
“景德镇官窑的制瓷业,有58座,而民窑已超过了900座,民窑所烧造的薄胎纯白器、青花以及各种颜色釉等都能与官窑媲美,甚至还超过官窑的水平。”
—《瓷都史话》
景德镇烧窑图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工场
家庭生产,规模较小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作坊
手工业工场
2、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
(资本主义萌芽)
①时间:明朝后期
②地点:南方
③行业: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
④特点:
使用自由雇佣劳动(“机户出资,织工出力”、“计工受值”)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清·珐琅彩
制作珐琅彩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北京宫廷后,在皇帝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
(清雍正年间)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
(江宁织造博物馆藏)
2013年乾隆死后使用
的“缂丝陀罗尼经被”
被拍出1.3亿天价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说。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
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云锦苏杭愁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3、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制瓷业等)
徽商
“贾而好儒”,
富甲一方。
山西商人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晋商代表
乔致庸
徽商代表
胡雪岩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1、商帮:明清时期形成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以血缘、乡谊作为纽带,以会馆、会所进行联络
徽商 (新安商人) 依靠经营盐业致富,经商涉及丝绸、铁器、茶叶、棉花、票号等
晋商 (山右商人) 依靠经营盐业致富,经商涉及茶叶、木材、粮食、典当等
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
《盛世滋生图》局部
乾隆时期的苏州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2、工商业中心出现
3、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因:美洲白银大量涌入
西欧迫切需要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香料、药材、茶叶、瓷器、丝绸等物都深受西欧人的欢迎。由于多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西欧能向外输出售于东方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必须用现金即贵金属白银货币支付。它们只好携带大量银子来中国购买货物贩回国内倾销。
——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
海外白银的来源,主要是欧洲、美洲和日本。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总量的十倍。美国学者艾维四认为,1530年到1570年,中国最重要的白银来源是日本; 1570年以后,美洲白银成为最重要的来源。
——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三)商业的发展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 清 科 技
《农政全书》
△时代:
△作者:
△门类:
△价值:
总结古代农业政策和农业技术,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
明朝
徐光启
农业科学
科学家 徐光启
《农政全书》涉及十几类,60卷,约70万字,记录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创新成果,1679年,宫崎安贞以《农政全书》为蓝本著成《农业全书》,受日本当局大力推崇。
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二、明清科技
1、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
△时代:
△作者:
△门类:
△价值:
明朝
宋应星
工艺科技
总结全面,记述科学技术先进,广泛传播。
科学家 宋应星
《天工开物》涵盖18个生产门类,详尽的物品、生产工具、生产流程介绍,120多幅插图。成书后被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中国17世纪
工艺百科全书
农耕图
治丝图
二、明清科技
1、科技著作
图文并茂的《本草纲目》
△时代:
△作者:
△门类:
△价值:
明朝
李时珍
药物学
总结前代成果,丰富药物学宝库,广为传播,造福人类
药物学家 李时珍
《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配1100多张形态图,对药物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产地、形色、气味和主要疗效,收录药方11000多个。
东方医学巨著
二、明清科技
1、科技著作
二、明清科技
1、科技著作
④地理学:成书于明朝后期的《徐霞客游记》记载了作者实地考察过程中观察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二、明清科技
2、水利
明清两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明万历年间,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多次出任河道御史,总理河漕。他提出“束水攻沙”的理论,对黄河、运河的泛滥进行了有效的治理。潘季驯著有《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等书,对当时治理黄河淮河、运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局部)
清雍正年间,傅泽洪编纂的《行水金鉴》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为骨干,系统整理了全国主要河流、支流、运河的水利资料,是古代治理河流水患的集大成著作。道光年间,俞正燮续编的《续行水金鉴》整理汇集了雍正至道光年间的水利资料。
道光年间,俞正燮续编的《续行水金鉴》整理汇集了雍正至道光年间的水利资料。
潘季驯
3、西方近现代科技传入
由传教士协助修订的历法得到应用,用西方科学方法测绘全国舆图对中国地理学、制图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坤舆全图》南怀仁绘制南怀仁(1623—1688),比利时天主教耶稣会教士,顺治十六年(1659)抵澳门,后赴京供职于钦天监,1674年为康熙帝绘制此图。
二、明清科技
我国古代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宫廷苑囿、江南园林是其代表。
紫禁城是在元大都规划基础上兴建的皇宫,它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前三 殿、后三宫,是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建筑群。蒯祥等著名工匠为营建北京城作出了贡献。
二、明清科技
4、古代建筑

明 清 文 化
三、明清文化
明清时期,思想文化有所发展。明代重视儒学,规定科举考试中的四书部分要以程朱理学为正统学说,以官方编著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为具体内容,以八股文”为文章程式,从内容到形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规范,束缚了士人的思想和创造力。
朱熹
(一)明代重视儒学
(二)陆王心学
“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反省内心可得“天理”(主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观唯心主义);
提出“致良知”(核心);
“知行合一”。 【方法论】
①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禁锢人们思想,逐渐失去活力
②代表人物:
陆九渊 (心学开创者)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三、明清文化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焚书》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续焚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焚书》
据材料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提倡个性自由
蔑视权威和教条
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以及官场的欺诈。
明清之际,士大夫阶层倡导关注现实、贴近社会问题的经世致用之学。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主张摆脱空谈,注重实践,关注国计民生,开创了新的学术风气,被称为“清初三大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王夫之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本体论。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皆由本体生化,由本体之生生而日新。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
三、明清文化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人 物
思 想 主 张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反对
君主专制
提倡
工商皆本
倡导
社会责任
三、明清文化
(三)乾嘉学派
三、明清文化
①乾嘉学派:清朝康乾时期,国家安定,经济发展,财政充裕。各地出现一些精通音韵、训诂和考据的经学家,他们重视汉代的注疏,主张实事求是地解释经义,被称为“乾嘉学派”。
②乾嘉学派贡献:乾嘉学派对我国古代典籍与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与研究,为发展和传承古代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三、明清文化
①《永乐大典》:1408年,明朝大学士解缙主持编成《永乐大典》,全书约3.7亿字,收录历代典籍七八千种,内容包罗万象,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四)典籍
三、明清文化
(四)典籍
②《古今图书集成》:康熙时所编《古今图书集成》是一部大型百科全书。该书由内府铜活字印刷而成,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清宫铜活字印刷的书籍,在学术史、印刷史上具有极高价值。
三、明清文化
(四)典籍
③《四库全书》:1772年,乾隆皇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委任纪昀、戴震、王念孙等人为总纂、编修等,历时20年完成。
纪昀
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编排,是古代典籍的总汇,对保存和整理我国古代典籍具有重大意义。但在选编过程中,清廷删改、禁毁了大量古籍,制造了不少文字狱,对文化造成破坏。
作品 作者 成书时间 地位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 神魔小说的典范
《红楼梦》 曹雪芹 清朝 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
《儒林外史》 吴敬梓 优秀讽刺小说
(五)文学
明清文化
三、明清文化
元曲
散曲
杂剧
南戏
明清时称“传奇”
(文字部分)
南曲
海盐腔
馀姚腔
昆山腔
弋阳腔
昆曲
(明万历末期改良)
戏曲发展
三、明清文化
产生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顶峰
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
衰落
清朝中期以后,因循守旧作品庸俗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
发展
明朝万历末期,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苏州昆曲古戏台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昆曲脸谱
三、明清文化
(六)戏曲
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人吃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代表作
主要内容
《牡丹亭》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汤显祖
(1550—1616)
(六)戏曲
三、明清文化
三庆
四喜




1790年乾隆帝80寿辰
时,四大徽班先后到
北京献艺,誉满京城。
徽调吸收昆曲、秦腔等地方戏的优点,在道光年间形成“皮黄戏”,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后被称为“京剧”。
京剧盛行于20
世纪三、四十年
代,已有两百年
历史,被称为中
国的国粹。
三、明清文化
清代后期,以徽调、汉调为主,吸收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融合发展而成的京剧逐渐流行,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明清科技
三、明清文化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