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速度》 学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速度》 学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5.2 《速度》 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概念,能说出速度的物理意义,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2.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
3. 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 相同时间比路程:比如观众看哪个运动员跑得快,就看哪个跑在最前面.
2. 相同路程比时间:比如裁判员看哪个运动员跑得快,就看哪个时间短.
小实验: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按下图所示剪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的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再分别将它们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将两个纸锥从同一个高度同时释放,会发现锥角小的纸锥落到地面上时用的时间短,或将它们由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段时间后锥角小的纸锥距地面的高度小,我们就说锥角小的纸锥下落快.
反思:物体运动快慢可通过两个因素来考查:一是物体运动的路程;二是物体运动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在一个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因素,有两种常用方法:一是在相等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运动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得越快;二是在相等路程内看物体运动时间的长短,所需要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
【例1】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图中的短跑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
a图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图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析:由图a可以看出:各跑道右边的秒表指针位置相同,表示所用时间相同,而三个运动员的位置各不相同,说明他们在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不等,跑在最前面的通过的路程最长.表明时间相等时,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得越快.
由图b可以看出:各跑道的运动员都到达终点,但表的指针不同,表示运动员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不同.表明路程相等时,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解答:时间相等时,通过的路程越多,运动越快 路程相等时,用的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二、速度v
1.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速度=,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速度的公式为v=.
⑴说明:同学们在理解速度的公式时很容易将该公式理解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这种将物理公式看成纯数学表达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不与其运动的路程成正比,也不与运动的时间成反比.速度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物体通过的路程长的速度不一定大,物体运动速度快的通过路程也不一定长.
所以速度公式的正确理解应该为: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与其运动的路程、运动的时间无关,在数量上等于其运动的路程与其运动的时间的比值.
⑵变形公式:s=vt,t=.
说明:公式中的单位要统一,路程的单位用“m”,时间的单位用“s”,速度的单位就用“m/s”.
3.单位:
⑴国际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字母表示为m/s
⑵其他单位:千米/时(km/h),厘米/秒(cm/s)
⑶单位换算:1米/秒=1×10-3千米/1/3600时=3.6千米/时,1 m/s=3.6 km/h,1 km/h= m/s,可见1 m/s>1 km/h,即m/s是大单位,km/h是小单位.
把“原单位”中的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用“目标单位”中的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进行相应的等量代换即可,例如,15 m/s=________km/h.
步骤:15米/秒=15×10-3千米/1/3600时=54千米/时
同学们记住3.6这个数字是很方便的.将m/s换算成km/h只要乘以3.6即可,将km/h换算成m/s只要除以3.6即可.
⑷常见速度的数量关系:5m/s=18km/h,10m/s=36km/h,15m/s=54km/h,20m/s=72km/h,25m/s=90km/h,30m/s=108km/h.
4.物理意义:1 m/s读作1米每秒,物理含义为物体在1 s内通过的路程为1 m.
5.测量:
1.方法一:用刻度尺和计时器进行测量.
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
测量原理: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用秒表测出物体在这段路程上所用的时间t,运用公式v=求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2.方法二:速度计.
有一些交通工具(汽车、火车)上有直接测量速度大小的仪表——速度计,其测量原理是通过车轮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来计算速度的.
【例2】 下面四种说法是某位同学学完速度后对速度的理解,其中认识错误的是(  ).
A. 物体的速度越大,通过一定路程所用的时间就越少
B.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其速度也越大
C. 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比速度小的物体长
D. 通过的路程较大,所用的时间也较多,其速度不一定就小
精析:选项A采用的是相等路程来比较时间,时间越少,速度越大.选项B采用的是相等时间来比较路程,路程越长,速度越大.选项C中速度大的物体如果时间很短,其通过的路程不一定就比速度小的物体用很长时间通过的路程多.在选项D中要搞清楚:物体的速度等于运动的路程与其时间的比值,就理解“速度不一定就小”是对的,因为选项D没有控制路程或时间的其中一个变量.
解答:C
【例3】 下面是一位警察将一辆小汽车拦住后跟司机说的一段对话.
警察:你开车的速度已达60 km/h!
司机:这不可能,我只开了8 min,怎么可能达到60 km/h呢?
警察:我是说照你这样开下去,1 h就要跑60 km了.
司机:我不会开1 h的,再开2 min就到家了.
警察:换个说法吧,照你这样开,1 s就要跑16.7 m了.
司机:对,但是交通法规只是不允许在这个地段每小时跑60 km,并没规定不允许每秒跑16.7 m呀!
警察:这是一回事,没有必要赘述了!
请你回答他们俩谁说得对.
精析:第一:司机将速度与时间这两个概念混淆了,60 km/h的速度并不是一定要开1 h的车,如果只开1刻钟(15 min),那小汽车行驶的路程将达到15 km,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第二:司机将不同的速度单位混淆了,60 km/h经过换算就等于16.7 m/s.
解答:警察说得对.
解后反思:本题考查两个知识点:对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的单位换算.
【例4】小明所在的活动小组为了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做了如下实验: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并把它们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两张纸在不同高度下落,用卷尺测出下落的高度,用秒表测出下落的时间,有关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理量    对折一次的纸 对折两次的纸
高度/m 5 8
时间/s 8 10
(1)从表中数据可知,哪张纸片下落快?
(2)如果用s表示物体运动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由此你能否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精析:(1)两张纸下落的高度、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要比较它们下落的快慢,一般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计算得到对折一次的纸速度为=0.625 m/s,对折两次的纸速度为=0.8 m/s,所以对折两次的纸下落快;(2)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间的关系:v=.
解答:(1)对折两次的纸下落快.(2)v=.
三、速度的计算
1.灵活运用三个公式:v=,s=vt,t=.
2.步骤:
(1)认真审题,搞清楚物体的运动过程.
(2)找出题目给出的已知量,写出已知条件,在已知条件中要注意进行单位换算,将各物理量统一单位,多余条件要舍去,不足条件要去探索(隐含条件).
(3)明确要求的量.
(4)具体解答,先写出所依据的公式,然后代入数据(数值和单位),最后计算出结果(数值和单位).
(5)按题所提问写出完整的答案.
3.利用表格、图像获取信息进行计算
⑴在表格、图像中准确找到v、s、t三者之间的关系或者数值;
⑵能够看懂列车时刻表的时间和路程以及相关的交通标志的含义;
⑶理解s t图像、ν t图像.对于s t图像、ν t图像,关键是弄清楚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分别表示哪个物体的路程、时间、速度.
【例5】 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一位乘客,欲估测前方隧道的长度,在进、出隧道口时分别看了一下手表,时间如图甲所示.汽车通过隧道前后司机座位前面的速度计的指针如图乙所示.假设汽车匀速运动,则此隧道的长度为多少千米?
甲 乙
精析:根据速度计指示和表盘上速度的单位可知汽车的速度为50 km/h,进、出隧道口时手表的指示的时间分别为1点20分和1点25分,汽车在隧道中行驶了5 min= h,只要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式s=vt就可以方便地求出该隧道的长度.
解答:s=vt=50 km/h× h=4.17 km.
【例6】 某列高铁的时刻表如表所示。从上海至北京的全程时间为 h,全程平均速度是 km/h。
车站 到达时间 发车时间 里程
上海 — 09:00 0
南京 10:00 10:15 295
济南 12:15 12:30 912
北京 13:30 — 1350
精析:(1)发车时间是9点,到达时间是13点半,全程时间为t=13:30-09:00=4.5 h,
(2)平均速度为总路程除以总时间,v==1350kn/4.5h=300 km/h.
解答:4.5;300
【例7】 南京玄武湖湖底隧道开通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隧道设计全长1 965 m,双向6车道,其中湖底暗埋段550 m.在湖底隧道口有一交通标志牌如图所示,交通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是什么?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一辆小车通过湖底暗埋段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精析:在日常生活中,交通标志牌上的示数通常是以常用单位“km/h”为单位的,它是限速标志牌,指在该路段汽车的最大时速,所以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的最大速度为40 km/h,将速度公式变形得到时间的计算式,求出时间的大小.
解答:v=40 km/h=11.11m/s,t==550 m/11.11m/s=49.5s
【例8】 一辆小汽车和一辆大卡车在狭窄的胡同里相遇,没办法互相让道,必须有一辆车退至胡同口,另一辆车才能通过,小汽车需要倒退的距离是大卡车的3倍,小汽车前进的速度是大卡车的2倍,两车倒退的速度分别是前进速度的,为尽快使两车穿过胡同,哪辆车倒退让路较快?
精析:先根据题目给的条件,列出两车速度关系、路程关系,计算出小车先退,两车通过的时间t;卡车先退,两车通过的时间t′;再比较t、t′的大小,得出结论.
设大卡车进入胡同的距离为s,则小汽车进入胡同的距离为3s,则整个胡同的距离为4s.大卡车前进的速度为v,则倒退的速度为,小汽车的速度为2v,倒退的速度为v.若让小汽车倒退出胡同的时间应为t1===4.5t,同时大卡车也随着向前开出胡同,此时小汽车穿过胡同的时间应为t2===2t,所以大卡车和小汽车穿出胡同的时间应为t总=4.5t+2t=6.5t.若让大卡车先倒退出胡同,它倒退出胡同的时间应为t1′==3t,在这段时间内小汽车也随着向前开出胡同,大卡车穿出胡同的时间为t2′==4t,因此大卡车和小汽车一起穿出胡同的时间为t总′=3t+4t=7t.因为t总<t总′,所以小汽车倒退出胡同较好.
解答:小汽车倒退让路较快.
【例9】 Z85次和Z86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
车次 运行区段 北京—苏州 苏州—北京 运行距离
Z85/86次 北京—苏州 Z85次19:35开次日6:55到 Z86次19:28开次日6:51到 1 379 km
根据上述列车时刻表所提供的信息可知:Z85次列车从北京到苏州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h________min,它的平均速度约等于________km/h.
精析:当天火车运行的时间为19:35~24:00等于4 h 25 min,次日火车运行了6 h 55 min,两时间相加就是北京到苏州的运行时间.在此时间内火车一共运行了1 379 km,运用速度公式,就可以求出火车运行的平均速度.
解答:11 20 122
解后反思:通过火车时刻表提供的信息,准确求出时间是关键.
【例10】“五一”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一路上,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帮助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1)经过某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标志如图所示.小明想了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两个数据的含义:从交通标志牌到上桥距离为18 km,通过这段公路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 km/h.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30 min,则汽车的速度为多少千米/时?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试计算从标志牌到上桥最快要用几分钟?
(2)当汽车行至某高速公路入口处时,小明注意到这段高速公路全长180 km,行驶速度要求为:最低限速60 km/h,最高限速120 km/h,小明看表时正好是上午10:00,他很快算出并告诉爸爸要跑完这段路程,必须在哪一段时间到达高速公路出口才不会违规.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小明告诉他爸爸的是哪一段时间?
精析:这是一道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看懂交通标志牌所表示的物理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1)汽车的速度v1===36 km/h.
最快所用的时间t1min===0.45 h=27 min.
(2)以最低限速到达出口所用时间t2max===3 h,到达出口的时刻为13:00.
以最高限速到达出口所用时间t2min===1.5 h,到达出口的时刻为11:30.
因此,在11:30~13:00这段时间内到达高速公路出口处才不会违规.
【例11】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精析:运用图象法解答问题的一般步骤:①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③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④根据图象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得到结论.
解答:A、由图可知,甲车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时的速度为2m/s,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A错误;B、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甲===2m/s;
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B正确;C、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所以,如果两车反向运动,则5s可能相遇;如果两车同向运动,则两车不能相遇.故C错误;D、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速度均不变.故D错误.故选B.
解后反思:首先要弄清图象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其次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还有原点的含义.
当堂训练
1. 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 相同时间内,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2. 下列四个成语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最明确的是(  ).
A. 离弦之箭  B. 一日千里 C. 姗姗来迟 D. 风驰电掣
3. 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 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 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 km.则(  ).
A. 小张速度最大 B. 小王速度最大 C. 小李速度最大 D. 三人速度一样大
4. 小明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2m/s,从家到学校要走15min,那么他上学要走的路程是(  )
A.1080m B.108m C.18km D.0.3km
5.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6. 甲、乙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 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经过3 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A. v甲>v乙,s=8 m B. v甲<v乙,s=8 m
C. v甲>v乙,s=4 m D. v甲<v乙,s=4 m
7. 如图甲所示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我国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一部分.2008年5月1日大桥正式通车,该桥全长36 km.某车刚行驶到桥面时,车内显示速度的表盘示数如图乙,那么该车此时的运动速度为________km/h=________m/s,车辆匀速通过整个大桥需________h.
8. 自动扶梯总长度为12 m,若站在扶梯上不动,24 s把人送上楼,若此人用1 m/s的速度沿这个向上运动的扶梯走上楼,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_.若此人在此向上运动的扶梯上以1 m/s的速度沿扶梯走下楼,则需用时间为________.
9. 在“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中:
(1)如图甲所示,把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做成如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
(2)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______(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开始释放,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______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还可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________来比较下落的快慢.
(3)实验中发现时间较难测量,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________(填“A”或“B”)进行实验较好.
(4)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丁所示,由此可以判断此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则A、B两位置间纸锥的速度为________ m/s.
(5)小芳又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可能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重量有关,并打算继续用乙图中的这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小明认为这样做不科学.你认为不科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训练》答案
1. C 2. B 3. D 4. A 5. D 6. D 7. 80 22.22 0.45 8. 8 s 24 s
9. (1)秒表(计时器) 皮尺(卷尺) (2)乙 时间 距离(高度) (3)A (4)先变大后不变 0.16 (5)两个纸锥的重量不同
解析:(1)根据v=可知,实验需要用秒表(计时器)测量纸锥下落的时间,用皮尺(卷尺)测量纸锥下落的距离(高度).(2)纸锥下落到地面时,锥尖接触地面时计时,所以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使锥尖在同一高度.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时间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即相同距离比时间;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距离(高度)来比较下落的快慢,即相同时间比距离.(3)锥角越大,下落时受到空气的阻力越大,下落的速度就慢,便于测量时间.(4)纸锥竖直下落的过程中,刚开始相同时间下落的距离越来越大,即下落速度越来越大;后来,相同时间下落的距离相等,即下落速度相同.所以,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A、B两位置间纸锥的速度v===16 cm/s=0.16 m/s.(5)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应控制两个纸锥的重量相同,而乙图中的这两个纸锥的重量不同,所以小芳的实验方法不科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