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凸透镜成像规律年 级:八年级上册 学 科:物理(人教版)目录学情分析二核心素养三四实验器材及表格设计创新五实验过程六实验设计的反思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一新课标要求学生顺利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出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整节课需要学生多动手操作,多思考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也是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它在本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二此时的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而凸透镜成像规律对于学生而言,仍然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做好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这部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相当紧密,因此在这节课设计时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逐渐形成对科学应有的正确态度,同时又有将科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科学思维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核心素养三动手体验(1)手持凸透镜,缓慢从桌面书本移向眼睛(2)把凸透镜正对着窗户外,观察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大胆猜想请大家猜想凸透镜成像规律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实验过程四实验过程四实验过程四准备两套实验装置,焦距f为10cm和焦距f为5cm,学生根据学案的内容动手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学生完成实验后,我取了4组实验数据,焦距f为10cm的3组,焦距f为5cm的1组。请同学们观察这4组实验数据并结合你们小组的数据分析:F成像光路图FFFF实验过程四实验过程四实验结论实验过程四第3组数据和第7组数据,物距和像距互换,恰好说明了光路是可逆的。实验过程四利用数据,画出成像大小的变化情况,并张贴在黑板上,同学们能一目了然的看出成像的特点: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实验器材及表格设计创新点: 1.光具座:传统光具座:零刻线在最左端,凸透镜不能置于零刻线,给物距和像距的测量带来不便 ;改进后的光具座:①零刻线在中间,可将凸透镜置于零刻线所在位置,光源和光屏分别位于零刻线两端,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100cm长0刻线在中间的纸条刻度尺实验器材及表格设计创新五2.光源:传统光源:蜡烛;不足: 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容易烫着,烛焰不稳定,不便于测量高度 ;改进后的光源:F型光源;优点:①使用起来安全清洁②光源高度易于测量;实验器材及表格设计创新五带刻度的光屏3.光屏:传统光屏:只能承接像,不便于测量像高 ;改进后的光屏:光屏中间画有刻度尺;优点:既可以承接像,又便于测量像的高度。实验器材及表格设计创新五4.表格设计:由于实验探究太过复杂,很多人在光具座上凸透镜的两边分别标上F与2F,又规定了学生由远及近分别把物体放在这两个点的五个区域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有利于学生找出成像规律,但是束缚了学生,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我所设计的表格更能凸显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教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生成的过程,加强印象。提高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实验器材及表格设计创新五实验设计的反思六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一)受时间的限制,对焦距f为5cm的一组数据,没有分析当像成放大和缩小时物距及像距的范围,如果能对比,能让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了。(二)当物体成等大像时,物距和像距相等都是20cm,我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当物体在2倍焦距(2f),它所成的像是等大的,是所成实像大小的分界点。我觉得这的内容过度比较牵强,缺少详细的分析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