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一节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课件(共18张PPT)《幼儿教育学》教学同步(人教版第三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章 第一节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课件(共18张PPT)《幼儿教育学》教学同步(人教版第三版)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第十章(第一节)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目录/CONTENTS
1.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
2.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
3.幼小衔接工作的任务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
01
Part One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1
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就是幼小衔接。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由于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必然要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幼儿要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建立一套新的行为方式,以满足适应性情况的需要。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2
如果幼小衔接做的好,适应过程就会比较顺利,能够使幼儿入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3
因此,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上的“脱节“现象,我们幼儿园大班组让幼儿在大班阶段,开展一些相适宜的活动,让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有良好的过渡,同时也让家长积极参与活动,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真正通过家园配合,帮助孩子完成人生中关键的过程。
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
02
Part One
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其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因此,幼小衔接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遵循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重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
幼小衔接工作的任务
03
Part One
按规定幼儿园大班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
01
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所以我们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延长到四十分钟左右,课后安排孩子1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逐步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
02
1、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2、学习习惯和常规方面的训练。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三姿”即: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我们发现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孩子上小学后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书写时,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还可以组织大班年级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参赛、观看有关视频,提高孩子的书写水平。
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进入一年级以后,自己的书桌、书包杂乱无章,学习用具随手乱丢,个人卫生极差。幼儿园期间可以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系鞋带、穿脱衣服、自己能管理好自己的物品、独立入睡、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这样进入小学后才能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3、生活能力上的培养。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的重要衔接工作,孩子升入大班后,应重视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读一些绘本《大熊有一个小麻烦》《等一会儿聪聪》等,让幼儿知道了倾听和倾诉的重要性。
01
可以开展“我是小老师”“讲故事”等活动,让幼儿大胆在众人面前说话、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从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还可以让幼儿每天带一句话回家,口头转达给家长,请家长以书面的形式反馈,并逐步增加文字内容。
02
4、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5.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孩子升入大班后还应该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比如制订“今天我值日”计划,给每位孩子安排值日,自然角每天由值日生负责浇水,有些孩子会粗心大意,忘记照料自然角,可以利用"小老师",让他们去提醒值日生,激励幼儿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
01
对于整理玩具、图书角、学习用品等事情,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认真仔细地完成。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孩子进行表扬、鼓励。慢慢的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这样孩子的责任感就增强了。
02
6.做到家园共育
幼儿衔接工作开展的顺利,单靠教师在幼儿园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为此,召开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培养了幼儿哪些方面的内容,家长在家需要配合我们做好那些方面的工作。
小结
总之,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幼儿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作业
将这一节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并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