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三次联考(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榆林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第三次联考(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语文三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关注饮食书写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的差异化的表现特征”错,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一段“‘新文学’以来,在
诸多‘人的文学’和‘平民的文学’中,很多时候对‘人'的关注是从对人的饮食的关注开始的。饮食在不同时
代的文学表达中,也呈现差异化的表现特征。特别是‘新文学以来,饮食书写与时代的关联更为紧密”可知,
原文并没有提到“新文学”关注饮食书写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的差异化的表现特征。)
2.C(“总分总结构”错,文章整体上是总分结构。)
3.D(A项,“因为…”错,强加因果,且“中国人的内在精神伦理和文化样态在饮食中才有所体现”说法绝对。
B项,“最重要的贡献”错,曲解文意,文中只是说“葛亮饮食话语的书写,是一种对行将消逝的本土话语的挖
掘,彰显了民族性审美的印记“让过去的本土饮食话语‘活起来’,成为《燕食记》的重要贡献之一”。C项,
“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本性”错,曲解文意,文中说的是“增添了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
化、认识中国人本性的可能”。)
4.B(“目前中国有超过一亿人参与自行车运动”错,根据材料二,是“全国有1亿多人经常性骑行,或把自行车作
为代步工具,有近千万人参与自行车运动”,经常性骑行和参与自行车运动不是同一回事。)
5.B(“30岁左右、一二线城市、高学历的男性用户占了绝大多数”错,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30岁左右、一二线
城市、高学历是许多骑行爱好者的典型特征”以及“骑行领域依然是男性用户占据压倒性的绝对多数”,不能
从中得出“30岁左右、一二线城市、高学历的男性用户占了绝大多数”这个推论。)
6.①宣传推广方面:做好骑行推广工作,普及骑行相关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骑行的好处,倡导公众形成绿色
出行的理念。②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完善相关政策,营造骑行友好型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完善自行车路网,形
成安全、连续、舒适的骑行环境,不断提升人们的骑行体验,让人获得骑行自由。(每点3分,意对即可,如有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7.B(“长短结合”错,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是短句;“比喻”错,句中没有运用比喻。)
8.①“老人”是铜版镂刻画上的一个拉马头琴的老人的形象。他凝重质朴又不乏浪漫柔情,他安宁持重又有经
风沐雨的经历,他有拉琴的快乐,又露出寂然忧郁的神色,琴声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无言之痛。“老人”既是一
个个体形象,又是饱经沧桑的蒙古民族群体的象征。②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也是民族文化的象
征。马头琴是抒发情感的媒介,又是思乡等复杂情感的寄托,作者通过对老人拉马头琴这一画面形象的描
写,暗示出蒙古民族曾有过的悲壮、酷烈和罪孽之旅。(每点3分,意对即可)
9.①感性形象思维:作者借助画面和想象,生动直观地刻画出老人的外貌形象和弹奏马头琴的画面。运用感性
和形象思维,增加了文章的画面感和形象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②理性逻辑思维:作者在行文
中,不时插入理性逻辑的思考,如“马头琴告诉世人:我在哪里,万物安宁与否。”“收藏于家中的是有限的,但
从中获得的东西与日俱增、无限地多。”运用理性逻辑思维,凸显了文章的主旨,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和深刻
性,也给读者留下进一步思考和领悟的空间。(每点3分,意对即可)
10.ADG(原文标点: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
11.A(文中的“封”为堆土植树为界的意思,“封狼居胥”的“封”是筑坛祭天的意思。)
12.C(“鲁庄公的例子证明…的胜利”错,应是齐桓公的例子。)
13.(1)这是用来说如果不诚信,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圆满,因此诚信所产生的功效太大了。(“以”“满”“为
功”各1分,句意2分)
(2)(道义)对上可以使君主安定,对下可以调和民众;内外上下都能调节,这是道义的实质啊。(“安”“调”
“情”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君主一定要诚信。诚信了再诚信,谁能不亲附呢?所以《周书》上说:“诚信啊诚信啊!”这是用来说如
果不诚信,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圆满,因此诚信所产生的功效太大了。诚信树立了,那么虚假的话就可以鉴
别了。虚假的话可以鉴别,那么整个天下就都成为自己的了。诚信所达到的地方,就都能够控制了。能够控制
却不加以利用,仍然会为他人所有;能够控制而又加以利用,才会为自己所有。为自己所有,那么天地间的事物
就全都为自己所用了。君主有知道这个道理的,那他很快就能称王了;臣子有知道这个道理的,就可以当帝王
的辅臣了。
【三联试卷·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X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三次联考(月考)试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
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h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中就不乏对饮食的书写,特别是明清小说中,饮食大量进入小说文本,《红楼梦》就以

大量篇幅近乎铺排式地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新文学”以来,在诸多“人的文学”和“平民的文学”

中,很多时候对“人”的关注是从对人的饮食的关注开始的。饮食在不同时代的文学表达中,也呈现差异化的
表现特征。特别是“新文学”以来,饮食书写与时代的关联更为紧密。文学的饮食书写,成为观察小到个人爱

好、生活习惯,中到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大到社会伦理、世道人心的重要窗口。反过来看,饮食这一视角,也是
研究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和审美嬗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葛亮对中国人的饮食情有独钟,早在长篇小说《北

鸢》的创作中就写道:“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这样来看,他在《燕食记》中通篇以岭南饮食文化为重

心展开叙事,是对过往饮食书写的一次总结和提升,是他在香港生活多年后对岭南一带饮食文化深度观察的
集中输出,更是他在远离家乡南京后,对他乡的饮食文化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在《燕食记》中,作者从中国

人的日常生活要素写起,以此感知中国人的内在精神伦理和文化样态。
饮食话语进入文学,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呈现地域性特征。而饮食的地域性特征与饮食话语的地方
性不可分割。当代文学饮食书写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对地方性饮食话语的传递和拯救。饮食话语是一个地
方语言特征的重要标记,当代文学对其的挖掘、呈现和拯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语言消逝的速度。在《燕
食记》中,作者对百年来岭南民俗中的饮食话语进行了充分的表达。对于读者而言,特别是岭南之外的读者而
言,阅读《燕食记》的过程就是认识和了解岭南饮食话语和饮食民俗的过程。作品中,既有对莲蓉月饼、核桃
酥、皮蛋酥等礼饼的书写,又有对虾饺、烧卖、叉烧包、糯米鸡等的介绍;还有食物衍生出的其他话语的书写,如
广州的得月阁、香港的同钦楼、澳门的颐和、上海的瑞香、杭州的嘉裕等都是各地饮食场所。不同地域不同饮
食场所中的内部,也有诸多与饮食有关的衍生话语,如大案、小案、掌事、车头、大厨等。这些饮食话语及其衍
生出来的其他话语,既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又具有行业的专业性特征。饮食话语在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同时,还
彰显了当下文学语言表达的本土性特征。葛亮饮食话语的书写,是一种对行将消逝的本土话语的挖掘,彰显
了民族性审美的印记。
那些曾经被废弃的本土语言,经过作家的书写和转化,产生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精细化的手工饮食,经由
匠人们“熬”出来的美食,显然具有了灵性和生命力,再经过作家的文学性加工,那些过去的历史中的饮食话
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也具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这在丰富当下相对单一化、程式化的现代规范语言的同时,
【高三第三次联考(月考)试卷·语文第1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