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1 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1 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延续文化血脉
教材分析
本框由“中华文化根”和“美德万年长”两目组成,本第一目分析了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征,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本目重点落在从中华文化的价值角度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第二目侧量从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角度,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以及青少年如何践行传统美德的实际行动上。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2.道德修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极态度。 3.法治观念: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运用能力,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辩证认识文化现象的能力,并能做出符合文化自信要求的判断和选择。 4.责任意识: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涵和重要价值,培养文化认同感,厚植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坚定内心的文化自信 总议题:寻宝:探源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分议题1:赏文物之美,探寻文化根脉。 分议题2:立文化自信,谱写当代华章。 分议题3:传中华美德,赓续文明基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感受文物之美,可随机提问学生感受。 然而,这些文物都因各种原因流亡在海外,陈列在他国博物馆,大家是什么样的心情? 当告知同学们国宝流落在外时,大家都有一种情感在心中流动,或愤慨或叹息或遗憾,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什么文物可以跨越时间和距离将每一位中国人联系在一起? 二、讲授新课 (一)赏文物之美,探寻文化根脉 议学背景: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64万件中国文物分布在全球47国的200多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有2000余件。这些文物囊括了几乎所有艺术类别,也跨越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 图片展示,组际PK:看到了哪些类型的文物? 追问:这些诠释中华美、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物是如何形成的? 二次追问: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延绵至今从未中断,在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累累硕果,体现出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什么特点? 知识总结: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和特点。 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是一卷放映中的胶片,那么最能让我们短暂倒带、回望过去时光的应该就是文物了。文物,既是漫漫时间长河中遗留下来蕴含人类智慧的珍珠,又是勾连两个时代唤起今人真挚情感的桥梁。生命是短暂的,人生经历是有限的,而文物却能让我们悠游五千年,感悟人与人之间丰富情感,纵横九万里,体味九州风物四方民俗。通过文物,我们能深切地触摸到祖先们跳动的脉搏,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生命残留的点点余温。 设问:为什么文化瑰宝历经沧海桑田,在现代仍能大放异彩? 知识总结: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原因。 辩题: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打磨将文物的光芒掩盖,是否还有必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 议学活动:完善鱼骨图,观点辨析。 不支持文保:一些文物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在当下有更好的替代品。新时期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并不缺文物。 支持文保:文保工作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文物不仅仅是冰冷的物品,而是有着生命和灵魂的存在。 知识总结: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过渡)作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更是历史的记录者,担负着文明传承的重大使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和智慧。 议学活动:开展以“博物馆奇妙游 品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之旅,请设计研学路线。 设计理念分享:请说明设计路线的依据,介绍该路线能够领略到哪几种文化。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立文化自信,谱写当代华章 (过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近几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越发强劲。 图片展示:宝藏文创层出不穷。 材料:文创盘活文化遗产 激发文化自信 2012年到202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18071亿元迈向“五万亿”大关,达52385亿元。而具体到文创产业,上海和成都两座城市2022年的文创产业GDP占比都在10%以上,分别为13%与10.86%。北京故宫的联名彩妆、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四川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冰淇淋等都在传统文化元素加持下获得商业成功,从雪糕到盲盒,从小夜灯到立体书,博物馆文创产品频频“出圈”,屡屡掀起消费热潮。文创“火”,实则是民众对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的兴趣“火”。据调查显示,在中国经济腾飞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的消费需求更加集中在精神层面,选择产品时会考虑品牌的社会价值、文化和历史认同,对民族和传统文化自豪感也更强烈。 提问:你认为中国文创产业近年来为何能蓬勃发展? 文创是对当地文化的挖掘、提炼、研发和转化,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地方文化自信的激活和重塑。与文创产业蓬勃发展相向而行的,是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内心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蕴含在文创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实现了在当代的使用以及传播、传承价值。随着文创产品越来越深入地融入百姓生活,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自强将愈加彰显。 知识总结:文化自信的含义。 追问:中国文创蓬勃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依附着文创产品赓续传承与发展,肩负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重任。文创蓬勃发展,既助力了文化繁荣发展,也为伟大民族精神铸魂。 知识总结: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 议学活动:请分别为三个代表性研学博物馆(纪念馆)设计文创产品,并说明设计理念,投票产生最佳设计小组。 采访:通过体验设计文创产品,你认为如何才能设计出“出圈”文创,这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何启发? 知识总结: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好的文创不仅是文化创新,更是文化传承。每一件有内涵的文创产品设计背后,都经过了考究与打磨,镌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符号。文创是搭建在博物馆与百姓间的一座桥梁,让文物历史、文化审美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才能让文化自信留在大众心里,才能传承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传中华美德,赓续文明基因 议学背景:百年来,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大概在1000万件左右,在大英博物馆里就有约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这些流失文物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财富,背后凝聚着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情感,让它们回家,是所有国人的期盼。随着《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短剧爆火,中国年轻人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的呼声越来越高,“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冲上了热搜。 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能否实现?答案是否定的。文物的聚散回归,都紧紧牵动中华儿女心弦,让文物回家,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玉壶选择重新回到大英博物馆时说“我们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不做偷鸡摸狗的事,总有一天,我们(流失文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的回家”。 提问:你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人的哪些精神气节?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美德? 知识总结: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特点。 议学背景:守望文化宝藏归家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在上千万文物面前,15万余件这个数字就像愚公移山。 设问:结合中华传统美德角度思考,国人为什么即便“愚公移山”也要坚持追索流失文物? 知识总结: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即使文物“回家”这条路漫长而坎坷,仍旧有许多人在努力。 爱国华人赵泰来,继承姨妈遗产,其中包括藏在英国住宅地窖的大量文物,面对这批象征着亿万财富的宝藏,没有据为己有,耗时十年分期分批偷偷将6万余件文物送回祖国; 2018年,美籍华人王纯杰夫妇将拍得的一件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第七窟天王头像赠予山西博物院,这已是两人第二次将来自云冈石窟的国宝文物捐赠回晋; 2019年,著名港澳企业家何鸿燊将流失160年的马首铜像正式捐赠国家文物局,圆明园迎来了第一件“回家”的流失海外的重要文物; 2021年,央视春晚播出特别节目《国宝回家》,杭州人张荣无偿捐献回国在海外漂泊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 如今,无数流失海外的文物,正在通过这样的方式,踏上回家的路。 设问:这些文物守护人的事迹,对我们弘扬传统美德有何启发? 知识总结: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三、课堂小结。 推动国宝归来,需要热情,更要理性。争取文物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只有文物流出国与文物流入国的国家实力在整体上发生逆转,流失文物才更有可能返还。追索流失文物的希望,在每一位中国少年身上。一念在兹,万山无阻。眺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踏上归家之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