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5张PPT)湖雪心看亭张岱1. 识记张岱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背诵全文。(重点)2. 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文中的白描手法。(难点)3. 感受文中所展现的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重点)学习目标01课前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新课导入02知人论世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作者简介《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本文回忆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了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读之令人感叹唏嘘。创作背景03疏通文意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hànɡ 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原文诵读毳( )衣雾凇( )沆 ( )砀( )铺毡( )更( )定.崇( )祯 ( )更( )有此人强( )饮chóngzhēncuìsōnghàng dànggēngzhāngèngqiǎng注音字形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译 文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②绝③。是日更定④矣,余⑤拏⑥一小舟,拥毳衣⑦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①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② 俱:都。③ 绝:消失。④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停止,结束。⑤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⑥ 拏(ná):通“桡”,撑(船)。⑦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译文注释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课文解析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寒之感。尽管这时作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了。——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作者在怎样的情形下前往湖心亭看雪的呢?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 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西湖之美: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数字、视觉、听觉——“奇寒大雪”西湖最美在雪湖——“雪夜独往”课文解析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课文解析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译 文雾凇沆砀①,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②,湖上影子,惟③长堤一痕④、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⑤、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⑥ 。①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②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③ 惟:只有。④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⑤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⑥ 而已:罢了。译文注释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课文解析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即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意境界。笔墨精到,情致毕现。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课文解析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译 文到亭上,有两人铺毡①对坐,一童子烧酒②炉③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④!”拉⑤余同饮。① 毡:毛毯。② 烧酒:烫酒,温酒。③ 炉:烫酒的器具。④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⑤ 拉:邀请。译文注释我尽情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译 文余强饮①三大白②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③。及④下船,舟子⑤喃喃⑥曰:“莫⑦说相公⑧痴,更⑨有痴似⑩相公者。”① 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②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③ 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④ 及:等到。⑤ 舟子:船夫。⑥ 喃喃:低声嘟哝。⑦莫:不要。⑧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⑨更:还。⑩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译文注释“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作者没有说过多的话,只是喝了三大杯酒就走了,明明是看雪,怎么就走了呢?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课文解析伤感,惆怅。知己难觅,知音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遇到的人却引起了他的故国之思。此等心情怎么还能继续赏景?只能无语而别了。赏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文解析舟子说相公“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崖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课文解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人也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拨人,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金陵客人呼出,也许是作者正想说出的)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课文解析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式: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课文解析文章最后一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试分析这个字的含义。(1)痴迷于湖心亭的美景(2)思念故国的淡淡忧伤(3)远离世俗的闲情雅趣和孤独落寞之感(4)天涯遇知音的愉悦痴中心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偶遇知音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欣喜,偶遇知音的愉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清高自赏以及怀念故国的怅惘和忧伤。中心主旨湖心亭看雪游踪: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到亭上―→及下船雪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宇宙的空阔人的渺小对比巧遇惊喜——见余大惊喜畅快——强饮三大白伤感——客此课文脉络湖心亭看雪景全景——广漠(大)特写——渺小(小)人炉旺酒沸拉余同饮对比冷 孤独热 巧遇知己对比遗世独立思念故国课文结构《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张岱为我们描绘的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了解了他出神入化,浑然天成白描手法;也体会了他的高雅脱俗、卓然独立的情怀。读罢我们掩卷沉思,不得不为如此形神兼备的小品文而唏嘘感叹。但有一点也不容忽视,就是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情绪,还是应该持批判态度。课堂小结04研读探究研读探究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研读探究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地点:西湖的湖心亭。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事件:看雪;奇遇。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研读探究研读探究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1628年—1644年)的年号。崇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明朝败亡之后,李氏朝鲜一些士族私下仍然使用崇祯年号,如崇祯纪元后八十三年(1710年)、崇祯后再癸丑(1733年)、 崇祯后百三十八年(1765年)等等,这被称作“崇祯纪元”。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作者在文中除了表达出自己的孤傲高洁,也含蓄地表达了故国之思。作者为何要在开篇点明“崇祯”年号呢?又为何点出客是金陵人呢?这样写有什么深意吗?研读探究白描手法——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雪景特点:纯洁静谧、开阔辽远、清新淡雅、悠远脱俗。作者在描写湖心亭雪景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西湖雪景的什么特点?研读探究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有两句写景,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创设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研读探究运用白描的手法,“雾凇沆砀”点明气候特点,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接在一起,形成水汽弥漫、天地一白的情景,“痕、点、芥、粒”几个量词极生动,顿有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这几句文,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以超凡脱俗的美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湖心亭雪景。研读探究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研读探究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1)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2)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是日更定矣(晚上八时左右)“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研读探究“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研读探究“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突出“金陵”-“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读懂一份痴心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 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军入关;顺治元年(1644) 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 亭看雪》。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 祖朱棣迁都北京。“金陵”终究还是和明朝有些关联的。亭中人含蓄地 用了“金陵”这个古称,可见对南京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在改朝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正好戳中了张岱的痛处,所以张岱牢牢记了这么多年。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半百的他写下“金陵人,客此”,内心应该也是有隐痛的。从开篇的 “崇祯”二字就可看出。既然已经改换朝代,对于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研读探究“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张 岱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请结合材料思考。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研读探究05文言现象古今 异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是日更定矣(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古义:还。 今义:更加。)一词 多义 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②是金陵人(表判断)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词,一)更:①是日更定矣(名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大:①大喜曰(副词,表程度,非常)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与“小”相对)白: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古时罚酒时用的酒杯)②上下一白(形容词,与“黑”相对)词类活动 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文言现象省略句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在“而”与“别”间省略“与之”)余住西湖。(余住(于)西湖。)见余大喜曰。((两人)见余大喜曰。)判断句 是金陵人(判断句,“是”表判断)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即“更有似相公痴者”)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惟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与余一芥舟、舟中两三粒人而已”。)文言现象06写作特点全文不足200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一痕”“一芥”“两三粒”的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使用白描手法写景,不渲染不雕饰,简洁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文字简练巧用白描手法写作特点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精简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了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之人,短暂的相遇令人欣喜,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令人伤感,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这一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写作特点写作特点游记写作-写景: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游记写作-叙事: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游记写作-抒情: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07拓展延伸1632年即明崇祯五年,“湖心亭看雪”发生。135材料链接1080年,元丰三年正月初一,被贬黄州团练副使1644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同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材料一:张岱一生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他四岁第一次随祖父游杭州,此后八岁、十一岁的时候两次游杭州,二十八岁在杭州读书,三十岁时往返于绍兴与杭州之间,四十多岁时多次游览西湖,明亡后,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两次游览西湖。材料二:《西湖梦寻》自序中 :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明亡后)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材料三:金陵即南京,乃明朝开国国都。拓展延伸江 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湖心亭看雪》和《江雪》表达感情上的不同?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拓展延伸感知一分交情这篇文章容易让我们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 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假如淡泊功名、终生不仕的张岱在湖心亭上遇到柳宗元,他们会成为知交吗?观点一:以文会友。一诗一文,无论是氛围的“绝”,还是心境的“独”,都是不谋而合的。其背景阔大与人物渺小的对比,情与景交融手法的运用都是异曲同工的。从这点来看,他们肯定是惺惺相惜,一见如故。观点二:知人论世。这首诗是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 后被贬时所作,如果说柳宗元是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那么 张岱则是无意于政治而痴情于山水。我想他们骨子里的志趣和追求是不同的,我们也有理由认为他们不会成为知交。拓展延伸不二斋 (张岱)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猝尊罍,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夏日,建兰、茉莉,芗泽漫人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桰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縣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本。余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思之如在隔世(选自《陶庵梦忆》)拓展阅读不二斋 (张岱)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又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拓展阅读湖心亭对联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明·胡来朝拓展阅读亭立湖心,伊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明·郑烨拓展阅读岳王坟张岱西泠烟雨岳王宫,鬼气阴森碧树丛。函谷金人长堕泪,昭陵石马自嘶风。半天雷电金牌冷,一族风波夜壑红。泥塑岳侯铁铸桧,只令千载骂奸雄。拓展阅读08课堂检测1.《湖心亭看雪》中,描绘一幅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画面的语句是:2.《湖心亭看雪》中,全景式描写雪景的句子是:3.《湖心亭看雪》中,作者特别注重对数量词的锤炼,用几个数量词将阔大的境界、万籁无声的气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的句子是:4.由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我们可以联想到《湖心亭看雪》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随堂检测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5.《湖心亭看雪》中,“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的句子是:6.《湖心亭看雪》中,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7.《湖心亭看雪》中,从听觉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8.《湖心亭看雪》中表达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随堂检测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湖心亭看雪》中,“ , , ”写出作者独往湖心亭的时间和方式。10.《湖心亭看雪》中,描写作者在亭上所见之人是:11.《湖心亭看雪》中,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随堂检测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并突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B. 本文写西湖雪景时,采用了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的写景顺序。C.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崇祯五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似嗔似怪,实赞实爱,饱含深意。文章至此戛然而止,而余韵不绝。B随堂检测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回忆录《陶庵梦忆》,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其间,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却可从中窥知。B. 文章开篇交代看雪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作者选择在“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看雪,可见他与众不同的情趣。C.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使用夸张手法,描绘出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D.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怀。C随堂检测湖雪心看张岱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