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师授课教案 上课时间: 星期: 第 课时 序号:章节名称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内容 5.1法不可违主备人 集体备课时间 案别 二案 授课教师课 型 单元课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实验课 领导审核 签字√课标中对内容的要求 1.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2.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课标中对学业的要求 (中考考点) 1. 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2.能够反思日常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觉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教学 目标 1.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2.树立尊法、守法意识。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4.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教学重点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教学难点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准备 教材、作业案、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板 书 设 计教 学 过 程 二次复备【搭桥引课 ,明确目标】 播放视频《男子微信群开玩笑结果被判九个月》 思考:视频中的三则案件当事人受到了怎样的处罚?给你什么启示? 总结:违法无小事,遵守规则,平安人生。今天一起来学习《法不可违》。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再现,引出课题《法不可违》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法律意识。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46-51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法律的作用?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产生原因 3、违法行为的种类及区分? 4、身边常见的违法行为? 5、如何遵章守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对知识进行标注,把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中自己能解决的先自己完成,完成不了的再与同学合作完成。本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探究一】违法无小事 探究活动一 运用你的经验P46 ,思考问题: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为什么? 3.小勤违法被扭送派出所给我们的启示是? 教师总结:1.法律的作用。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规范指引作用) ②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违法事例的性质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让学生认识违法无小事。) 探究活动二 出示图片组:网络大v罗昌平、男子替朋友在群里骂人、疫情期间不按规定出行、大学生掏鸟窝。 问题:1.结合书本P48和上方图片,说一说什么是违法行为?2.为什么会产生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类有哪些? 教师总结:违法行为的含义A、产生原因B、分类C? A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B产生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C分类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三类:分别是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②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一般违法行为(轻微):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违法行为的定义:民事违法行为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相应法律责任的内容: 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法律:《民法典》、《 物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行政责任受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行政处分(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行政处罚(全体):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营业执照、行政拘留 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 刑事责任 相关链接P54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解读和法律条文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违法行为,违反的法律、需承担的责任。同时对于较为难理解的地方,进行常识性的解读,培养学生科学认知的思维,增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 (学法指导):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 1、一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民事法、刑法) 2、二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 3、三看违法者的被处罚结果 (1)民事违法行为:赔偿、赔礼道歉 (2)行政违法行为:拘留、罚款、开除、记过 (3)刑事违法行为:拘役、罚金、有期徒刑、死刑。。。。 探究活动三 合作探究——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探究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探究活动四 材料一:探究与分享P49 思考: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教师总结:警惕身边哪些常见的违法行为。 ①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材料二:探究与分享 P50 思考: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总结:②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材料三:看图思考 红灯停绿灯行 这幅图片给我们什么启示? 总结: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对法律常识了解不多也不深,三种违法行为成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讲解及事例分析加以理解,巩固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格律己,防微杜渐。) 【小结收获, 达标检测】 1、找1—2名学生起来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可性)作业布置: 作业时长: 8 分 必做:作业案中填空题、选择题。选作:作业案中非选择题。教 学 反 思教案评价: 审批人: 年 月 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