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课教师 xxx 学校 xxx学科 道德与法治 适用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课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教材 内容 分析 《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一课由两个板块组成:“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美好生活的保证”。本节课将进行第一个板块的教学。“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教学内容在教材的第52页到第53页,先以学生熟悉的大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水稻的种植和生产过程;再以文字和图片呈现水稻的种植过程,引导学生体会粮食的来者不易和农民的辛劳,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教学目标 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及农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懂得应当尊重农业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水稻的种植和生产过程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农,尊农,养成节约粮食、珍惜劳动者的劳动的好习惯。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遵循《课程标准》“我们的国家”第6条“初步了解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以及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工人、农民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尊重他们的劳动”。教学准备 制作PPT课件,收集资料,录制微课视频。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呈现本课程的目标 2. 观看美食图片,学生思考:这些美食是用什么做成的?引出大米 (揭示课题:白白的大米哪里来,引出水稻)(板书: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二、探究新知 1.师播放视频《水稻是怎么种植的》,学生观看并思考:从水稻种子生长发芽到成熟需要经过哪几个过程? 2.师讲解大米的生产过程: (1)农民利用塑料地膜保温保湿,精心培育和护理秧苗。(板书:育秧) (2)秧田里长出绿绿的秧苗,种田人忙着把秧苗移栽到宽广的水田里。(板书:插秧) 活动一:我是插秧小能手 学生观看插秧动图,跟着音乐模仿动作两分钟;音乐结束学生分享感受;师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尊重辛勤劳作的种田人。 (3)为了让水稻能苗壮成长,种田人顶着太阳,冒着风雨,在田间地头施肥、灌溉、喷药、排水……(板书:田间管理) (4)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种田人顶着烈日,忙着收割,然后用脱粒机将稻子脱粒后就成了稻谷。(板书:收割) (5)农民们把晒干的稻谷送进碾米机,谷壳与米自动分离,出来的是白花花的大米。(板书:碾米、来之不易) 活动二:小组探究交流 学生根据水稻的种植过程将图片环节进行排序,和组内的同学交流讲述水稻的种植过程。 三、总结升华 1.师播放古诗《悯农》,课件出示,学生一起诵读;升华主题:感谢农民,珍惜粮食。(板书:感谢农民,珍惜粮食) 2. 活动三:我想对您说 学生在小卡片上写下对辛勤的农业工作者说的话,班内分享。 3. 师总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拓展延伸 请选择一种农作物,可以是粮食作物,也可以是蔬菜,了解一下它的种植过程,在小组内交流,下节课派代表进行汇报。板书设计 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育秧 → 插秧 → 田间管理 → 收割 → 碾米 来之不易 感谢农民,珍惜粮食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大米做的美食,激起学生的探究大米来源的兴趣,从而过渡到教学主题,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水稻种植有基本的了解,再通过师讲解,排序练习进行新知学习,学生自行交流讲述加深了解。在模拟插秧活动的体验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农业劳动者的艰辛及粮食的来之不易,同时结合《悯农》古诗诵读,将诗词经典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懂得尊重和感恩,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节俭、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如果可以让学生真正到田地开展农业实践活动,实地考察,课堂效果和学生的感受将会有所提升。评析意见 课堂氛围较好,师生互动融洽,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方式得当,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学习均得到体现,尝试体验式活动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