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1《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1《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积累重要的词句知识,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2.学习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造成女子悲惨命运的原因。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古代婚姻爱情的悲剧,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2.造成女子悲惨命运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语文教学最不可忽略的就是读,尤其是诗歌,读准字音,读准断句,读懂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
2.点拨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点拨法贯串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能够启发诱导学生,获取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讨论法: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画的都是女子形象,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着,或活泼顽皮,无论是《兼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雎》里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学者鲍鹏山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氓》中的主人公,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呢?她真的是“最完美的”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诗歌。
(二)学习过程
任务一:诗情深处是故事
1.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理行文脉络。
明确:行文脉络
第一章写了相识与允婚,第二章相思与成婚,第三章相爱与新婚,第四章写遭弃与离婚,第五章忆苦自伤,第六章表明情断义绝,展现了女主人公曲折的人生经历。
小结:《氓》以一个弃妇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
2.将诗歌翻译为押韵的五言诗或七言诗,每组学生负责译一小节。(平仄、对偶可宽松处理)
任务二 罗曼蒂克消亡史
有人说,《氓》所展示的是上古时代的罗曼蒂克消亡史。请从《氓》中找出女子与氓爱情消亡的凭证?
明确:桑叶、淇水乃至称谓的变化都证明了一段感情的消亡。
(1)桑叶这一意象来展现女主人公婚前和婚后生活的迥异。
(2)如果以淇水为关键词,重新梳理诗歌脉络,《氓》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四渡淇水”的故事,在这四次渡水的路途中,女主人公的感情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她的心境也有了天翻地覆。
(3)钱钟书先生曾说:“称谓不一,非漫与(随便)也。”不同的称呼中常常透露出许多隐蔽的信息,《氓》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几易其名,这种变化与女子情感的跌宕有着微妙的联系,非常值得玩味。
任务三: 赏析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1.《静女》《蒹葭》《关雎》《氓》中的四位女性,哪一位是你心中的“《诗经》女神”,选取一位,阐述你认为她是《诗经》女神的理由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个人物进行评价。
女主人公(弃妇形象)
一二章面对男子的追求,热烈回应,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 “子无良媒”遵守婚嫁礼法,表现出端庄的一面;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好言劝慰男子,温柔善良体贴;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涕泣言笑,沉醉爱情,热情纯真;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不乏警觉,自我反思,聪明伶俐;“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说明她勤劳持家; “亦已焉哉”的呼喊,更表现出她倔强刚强的一面。
2.比较鉴赏《静女》《蒹葭》《关雎》《氓》的男性形象。有人认为氓是古代的“渣男”,你认同吗?
“将子无怒”急于成婚,至于发怒,表现出急躁的性格特征; “二三其德”,又表现出他品德的败坏;“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婚后的暴躁, 婚前的热烈,婚后的离弃,两相对照,则揭示了他的虚伪自私。
总之, 氓是个性情狂暴、违背诺言、始爱终弃、不负责任、自私的负心汉。
3.探究《氓》中造成女子婚姻悲剧和痛苦的原因有哪些?
个人原因:
①氓的三心二意,不负责任。文中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怨恨的正是自己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②女子在经济上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她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③性格悲剧。在男权社会中,女子在婚前行为草率,她与氓的恋爱缺乏牢固的思想基础,对氓的人品认识不足,认人不清导致的悲剧。
社会的原因:
这一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任务四:感受艺术特色
作者把女子的伤心怨恨之情写得如此深刻,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1)运用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比兴手法。
表达效果:
①内容上,比兴句的运用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用女子熟悉的桑树作比,富于生活气息,同时暗示了她的勤劳。②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起了暗示和过渡作用。
具体分析:
内容上: ①用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容颜的润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子和氓之间情意正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比喻女子容颜衰老,如同两人感情枯竭之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一,人物形象的对比:女主人公善良、真诚而深情;“氓”则虚伪、自私而绝情,两相对比,个性鲜明。第二,男女不同境遇的对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第三,人物自身在婚前婚后的对比:“氓”始而蚩蚩,终而暴戾;女主人公始而快乐,终而凄苦。另外,还有“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的对比。这些对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点和感情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诗歌的主题,反映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三)小结
全诗是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形式写成的,运用比兴和对比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一炉而增强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性。尤其是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在叙事中抒情,又在感情的抒发中将人物的身世、遭遇徐徐道出,两者有机地融合,充分表现弃妇又怨又恨、又要完全忘却,又无法摆脱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四)作业
《诗经》中的许多书写爱情的诗歌与“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氓》、《蒹葭》、《关雎》,请以“河边的爱情”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字数在6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氓》——上古时代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桑叶 桑叶陨落,爱情枯萎
淇水 情意绵绵→ 悲伤无助→ 激愤决绝
称谓的变化 “氓”→ “子”→“复关”→“尔”→“士”→“尔”→“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