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运动的快慢素养目标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理解速度的概念。2.通过比较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3.能够熟练运用速度公式进行平均速度计算。重点难点重点: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故事导入: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最后乌龟取得了胜利 我们用什么方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1.(情景导入)观看图片,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m决赛,各运动员的成绩,比较哪位运动运跑的更快,是怎么比较得出的呢。课堂探究探究点一: 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请同学们回想2020东京奥运会田径赛场上百米决赛的盛况。提出问题:(1)在比赛过程中,如何判断谁跑得快?(2)赛后,裁判员是怎样判断名次的?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比赛过程中:时间相同,通过路程长的运动快。裁判员: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快。归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必须考虑路程、时间两个因素。即:(1)时间相同,比较路程;(2)路程相同,比较时间。探究点二 速度提出问题:时间或路程均不相等的时候怎么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呢?根据速度大小。1.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得越快,则速度越大;运动得越慢,则速度越小。2、速度的计算公式:通常用字母表示速度,用字母表示路程,用字母表示时间,则速度的公式是。提示:(1)公式中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2)计算中单位要统一,且单位参与计算过程。3.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表示。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km/ h)作为速度的单位。注意:速度单位的换算:l m/s=3.6 km/h。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统一单位。速度分为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探究点三 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21页“想想议议”中的内容,比较甲图和乙图中汽车的运动情况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甲图中汽车在每个10 s内通过的路程都是一样的,它的速度不变化,运动的路线是直的。乙图中汽车在每个10 s内通过的路程不一样,它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的。我们把类似于甲图中汽车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类似于乙图中汽车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什么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呢?物体沿直线且快慢(或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但常见物体的运动大多是变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3)在任一时刻和任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一是运动的路径是直线;二是运动的快慢保持不变,即它的速度是一个恒量,任一时刻的速度(v)都相同。4。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有两种。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探究点四 平均速度我们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它表示的是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决慢程度。用表示平均速度,用表示路程,用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通常所说的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注意:(1)平均速度只能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快慢程度,它不能精确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2)平均速度是指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所以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即平均速度等于这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3)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这一点在计算时千万要注意。(4)速度问题解题技巧:①、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想象过程→画出简图→标明已知和未知;②、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是指路程之间、时间之间的关系。如:运动时间相等;路程之间存在s=s1+s2或s=s1-s2或两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等其他的关系。常见题型讲解平均速度半程问题过桥问题列车时刻表路标问题板书设计运动的快慢一、速度1.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公式:。4.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1 m/s=3.6 km/h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三、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2.平均速度(1)物理意义: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中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2)公式:。当堂检测1、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v的大小不变,与s、t的大小无关2、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3、甲、乙、丙三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路程之比为,运动所用时间之比为,则甲、乙、丙三个物体的运动速度之比A. B. C. D.4、小明家驾车去昆明探亲,经过某路段时,小明发现路旁一交通标志牌,如图所示。以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交通标志牌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到达昆明最少需要的时间为______h。5、一列长为300m的火车以20 m/s速度匀速行驶。(1)该列火车全部通过一座全长1.6km的大桥,求需要多长时间;(2)火车仍以相同的速度全部通过一条隧道用时120s,求该隧道的长度。答案:(1)95s;(2)2100m6、一位坐在火车上的乘客记录了他匀速通过长2000m的隧道的时间为40s。(1)则火车的运行速度为多少?(2)若这列火车长200m,则整个火车在隧道中的运行时间为多少?(3)若这辆火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完全通过另一隧道的时间为1min,则这一隧道的长度为多少?1、D2、A3、D4、运动 0.65、(1)95s;(2)2100m6、(1)50m/s;(2)36s;(3)2800m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即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述运动的快慢。用这种方法定义的描述物体特征的物理量还有压强、功率等。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速度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是对于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获取知识,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与教师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速度的相关概念,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备课资源雷达测速雷达测速主要是利用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原理:当目标向雷达天线靠近时,反射信号频率将高于发射机频率;反之,当目标远离天线而去时,反射信号频率将低于发射机频率。如此即可借由频率的改变数值(目标面对雷达飞行,多普勒频率为正,当目标背向雷达飞行,多普勒频率为负),计算出目标与雷达的相对速度。 现已经广泛用于警察超速测试等行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