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庆阳市2023 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综合试卷道德与法治部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20分)1.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这表明A.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个人B.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C.每个人拥有的身份都是相同的D.社会发展受个人条件的制约2.王老师:小华是个遵守纪律、乐于助人的学生。刘奶奶:小华是个孝顺长辈的孩子。公交车司机:小华是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初中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B.小华的身份是唯一的、固定不变的C.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单一D.人们只能通过他人评价认清自己的不同身份3.养成亲社会行为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下列属于亲社会行为 的有①小妍为受灾地区同学捐款②小磊在公交车上嬉戏打闹③小芳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④小伟参加环保志愿活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启示我们要A.遵守社会规则 B.关心社会发展C.培养创新精神 D.树立诚信意识5.“我向总理说句话”是中国政府网的常设栏目,一些网民的好建议会被直接送到总理的办公桌 上,让网民的电脑桌与总理的办公桌实现零距离接触。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网络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②互联网拓宽了民主渠道③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④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监督权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6.中国5G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故宫博物院带来了极大的变化。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推出了《故 宫回声》、《古画会唱歌》、云游故宫等十多个项目,让我们多角度欣赏故宫、了解故宫。这些做法说明A.互联网大大促进了资本的流动B.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C.传播文化不应受规则的约束D.网络为文化传播搭建新平台7.刘某、宋某和孙某以前是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同事,工作中能接触到业主个人信息,久而久 之,他们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三人决定合伙投资,成立一家公司来贩卖业主个人信息。 最终三人被公安机关抓获。这说明A.我国法律不允许合伙投资做生意B.沉迷于网络,影响工作和生活C.在网络上,要恪守道德、遵守法律D.我们应远离网络,保护好个人信息8.下列网络行为中,属于合理利用网络的是A.制造和传播谣言 B.传播网络正能量C.泄露他人隐私 D.恶意攻击他人9.“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包括①道德②法律③纪律④网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 儿童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按身高标准购买火车票。根据新版《铁路旅客运输规程》,从2023年 1月1日起,儿童优惠票和儿童免费乘车,会以年龄划分优惠标准,并实行实名制管理。乘车规定的“变”说明了A.人人都能做到自觉遵守规则B.违反规则会受到相应的处罚C. 一些规则需要加以调整完善D.规则是对自由的限制和约束11.某地交警部门在国庆期间开展"行人闯红灯"严管行动,绝大多数行人被拦住后都表示自己闯红灯是因为没有注意到附近有交警。对此,该交通管理部门提醒广大行人:“我们应遵守的是交通规则,不是交警规则! ”交通管理部门的提醒告诉我们①应发自内心敬畏规则,遵守规则②任何时候都要将规则作为行为的准绳③外在约束对督促行人遵守交规没有意义 ④遵守规则需要自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12. 2023年“五一”期间,两名女子在某景区等待进入时,发现排错队,便直接插到另一队中,后 面一名小伙给予“提醒”。两名女子瞬间暴跳如雷,言辞狠辣地一阵“输出”,并推搡怒怼小伙,大喊着“我们不是好惹的”!她们的言行受到众人谴责。这警示我们在公共场合要①转移注意,随意发泄情绪②尊重他人,考虑他人感受③文明有礼,切勿盛气凌人 ④遵守秩序,维护社会规则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3.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个性特点都不 同。为此,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该A.讨好别人,取得好感 B.尊重长辈,忽视同学C.同情弱者,远离强者 D.尊重差异,平等待人14.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文明旅游工作的通知》要求,广泛开展文明旅 游宣传教育。外出旅游带上“文明”的行囊,我们要①遵守游览规则与秩序②不随地吐痰和乱丢垃圾③在文物上刻画自己的名字④尊重 其他游客及景区工作人员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5.下列行为与名言“言必信,行必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所表达的意思一致的是A.小东参加学校的艺术社团活动B.小曦与同学约定周末打篮球,准时赴约C.小晨与同学共同扶起摔倒的老人D.小方外出就餐时,将剩余饭菜打包回家16.小刘和同学约好周末去翠湖公园参加公益活动,却因自己睡过头没能按时到公园,同学批评 他,他认为周末起晚了很正常。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用“善意的谎言”为自己争辩是可以理解的B.这是轻微违法行为,不必大惊小怪C.做人不拘小节,没必要小题大做D.小刘应该主动认错,做诚实守信的人17下列行为不属于违法行为的是A.李某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偷拿了别人的钱包B.家长为教育孩子将孩子打成肋骨骨折C.某出租车司机将乘客遗忘在车上的价值万元的笔记本电脑据为己有D.中学生王某在课间与同学在楼道追逐打闹18.2023年2月9日,郭某某在乘坐地铁时,多次以故意吐口水的方式滋事,干扰其他乘客,影 响乘车秩序,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拘留。据此判断,郭某的行为是A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C.民事违法行为 D.严重违纪行为19.俗语言:“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意思是小时候敢偷人家一根针,长大了就敢偷黄金。这句俗语说明的是A.违法行为和犯罪两者没有区别 B.偷了针以后,就可以偷黄金C.要及时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D.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取金钱20.未成年人要学会自我保护。作为未成年人,当你孤身一人遇到持刀抢劫的歹徒时,不提倡的 做法是A.不计后果,勇斗歹徒 B.审时度势,决不冒险蛮干C.随机应变,寻求机会报警 D.巧妙周旋,争取他人的帮助二、主题活动(共30分)21.【积极服务社会】(6分)2023年1月中旬以来,2023年吉林省青年志愿者服务春运“暖冬行动”在全省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青年志愿者为广大旅客提供行李托运、购票引导等服务。他们贴心周到的服务,温暖着旅客们返乡过年的回家路。(1)青年志愿者的行为是什么行为?(2分)(2)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我们应该怎样向青年志愿者学习养成上述行为? (4分)22.【整治网络环境】(8分)为营造喜庆祥和的网络舆论氛围,中央网信办从2023年1月18日至2月底开展“清朗 2023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加强重点环节网络生态巡查监看,大力整治春节期间网上突出问题乱象,遏制不良文化传播,切实维护广大网民合法权益,净化网络生态,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春节网络舆论氛围。(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 2023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依据。(4分)(2)“清朗 2023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开展警示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参与网络生活?(4分)23.【遵守社会规则】(8分)《北京市铁路沿线安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3年4月15日起实施。《规定》明确,禁止在铁路电力线路导线两侧各五百米范围内升放风筝、气球、孔明灯等低空飘浮物体;禁止在高速铁路电力线路导线两侧各一百米范围内和普通铁路电力线路导线两侧各五十米的范围内违法开展飞行活动。(1)有同学认为“放风筝是我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你是否赞同该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应该如何遵守社会规则。(4分)24.【预防违法犯罪】(8分)2023年2月初,重庆市泰江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结一起11人参与的危险驾驶案件,被告人蔡某南犯危险驾驶罪,且因追逐竞驶发生交通事故,致1人重伤,被判处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其余10人另案处理。2023年3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趋多元,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增长,且呈现低龄化趋势。2018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32. 7万人,年均上升7. 7%;其中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2018年4600多人上升至2022年8700多人,年均上升16. 7%。(1)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被告人蔡某南为什么被判处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2分)(2)从未成年人自身的角度,分析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2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未成年人应如何避免走上违法犯罪道路。(4分)历史部分(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1.2023年10月14日,大湾区卫视播出第三集《国防教育》。本片以微电影切入,艺术化地讲述 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故事,揭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下列史实与林则徐有关的是A.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收复新疆 D镇南关大捷2“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诗句描述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A.给中国文化带来巨大的损失 B.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C.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谱写了中国 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起义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4. 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陆续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筹建了新式军队,兴 办新式学校并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洋务运动的口号是A. “自强”“求富” B. “民主”“科学” C. “扶清灭洋” D. “振兴中华”5.下面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部分叙述。这段话描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A.背景和人物 B.方式和影响 C.目的和时间 D.方式和人物6.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 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被称为A.虎门销烟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义和团运动7.下图为1900年12月16日意大利《周日邮报》的插图,由画家依据照片绘制而成,所配文字说明是“洗劫紫禁城中的一座宫殿”。据此判断,该图反映的史实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孙中山在《讨袁檄文》中写道: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 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与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直接有关的事件是A.袁世凯复辟帝制 B.黄兴发起二次革命C.宋教仁遇刺身亡 D.蔡母领导护国运动9.1918年,李大钊写下赞美家乡风光的《山中即景》:“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 空山响流泉。”他用口语化的语言作诗,主要得益于新文化运动A.主张民主革命 B.抨击旧道德C.倡导白话文 D.主张男女平等10.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爆发;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1922年10月, 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爆发;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这些事件相继出现的 历史背景是A.中华民国建立 B.新文化运动兴起C.五四运动达到高潮 D.中国共产党成立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1.(8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列强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剧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也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岁入。——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材料二 历史上的第一次,侵略者要求并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这意味着这样的事实,即资本的出口(投资)作为帝国主义侵略的主要特点,正在取代货物(实物)出口 ……中国将迎头面对的前景是日益逼近的被瓜分……——摘编自伊斯雷尔 爱泼斯坦《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材料三1901年,清政府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战后条约。条约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区”。中国人民不准在这个区域内居住,帝国主义各国可以在这里驻兵。从此,“使馆区”成了“国中之国”,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12个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违者皆斩”。地方管辖区内如发生此类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摘编自丁文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英国获取的权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3分)(2)依据材料二回答,“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1分)指 出该条约签订的时间。(1分)(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1分)说明该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2分)12. (8分)在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条件。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5年春,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二 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时,也给延续千年的传统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向国人头脑注入了一系列崭新观念,堪称中华民族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回 首风云际会的沧桑百年,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诸多领域除旧布新、文明进步的起点,就是那场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摘编自郭君铭《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经 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 年,对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公车上书的背景、结果及意义。(3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分)概括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理由。(2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2分)13. (8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及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身上。——摘编自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 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材料三 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求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勇立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在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从此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 (2分)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并说明其影响。(2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红船"见建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1分)该历史事件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2分)三、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4.(6分)历史图片定格了历史瞬间,记录了历史。请参照示例,将下列图片进行分类,并为你所分的每一组分类凝练一个主题。(要求:分类只写序号,每类不得少于2幅图片,分类不得少于3组:主题凝练须简明扼要、科学合理、符合史实;照抄示例不得分。)历史图片:示例分类 主题⑤⑨ 中国近代民族英雄作答区分类 主题历史部分(50分)12567910AABABDAD11.(8分)(1)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1分)开放通商口岸,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1分)协议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1分)(2)条约:《马关条约》。(1分)时间:1895年。(1分)(3)条约:《辛丑条约》。(1分)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分)12.(8分)(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1分)结果:上书没有上达光绪帝,失败。(1分)意义: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1分)(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分)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分)(3)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13.(8分)(1)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2分)原因: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1分)(2)伟大力量: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1分)影响: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分)(3)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诞生。(1分)影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2分)14.(6分)赋分标准及示例:示例分类主题D③中国近代民族英雄作答区分类主题②⑥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①⑦中国人民的抗争运动①⑧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②③⑥网西方列强的侵路评分参考标准:1.完成一组合理分类得1分,主题凝练科学合理得1分2.完成3组分类即可,累计不得超过6分。3.其他分类符合要求亦可按上述标准得分。【道德与法治、历史综合试卷·参考答案第2页(共2页)】·24一10-RCCZ01b·庆阳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综合试卷参考答案道德与法治部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B2.A3.C4.B5.A6.D7.C8.B9.A10.C11.D12.B13.D14.C15.B16.D17.D18.B19.C20.A二、主题活动(共30分)21.(1)亲社会行为。(2分)(2)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②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③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④我们要学会主动关心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可的情赋分)22.(1)①网络上存在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②人们沉迷于网络,会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③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2)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②我们要注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③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④我们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可的情赋分)23.(1)不赞同。①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②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侧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③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4分)(2)①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③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基础上,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社会规则。(4分】24.(1)被告人蔡某南的行为属于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2分)(2)身心发育不够成熟;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交友不慎,沾染不良习气;不接受父母和老师的管教:等等。(2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即可酌情赋分)(3)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危害,远离违法犯罪。②预防违法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道德与法治、历史综合试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24一10-RCCZ01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答案.pdf 试题.docx 道德与法治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