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及诗词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及诗词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及诗词阅读专题训练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 。女娃游于东海, ,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回忆课文,将内容补充完整。
2.用自己的话说说“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意思。
3.请从文中找出两处神奇的地方,分别用“ ”和“﹏﹏﹏”画出来。说它神奇,是因为:______。(选其中一处说即可)
4.故事中的“精卫”给我留下的印象是: 。具备这种精神品质的人物,我还知道有神话故事《 》中的 。
5.有人说:“精卫那么弱小,却妄想填平大海,简直自不量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用自己学过的读小古文的方法读一读,并完成练习。
曹冲称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6.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欲:
(2)告:
(3)复:
7.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1)欲知其轻重。
(2)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阅读乐园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________。看道边李树________,诸儿________,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________。”取之,信然。
8.按原文填空。
9.判断对错。
(1)“尝”的意思是品尝。( )
(2)“诸儿”的意思是众多儿童。( )
(3)“信然”的意思是的确如此。( )
10.王戎所说的话的意思是: 。
11.读了这篇小古文,我觉得王戎是个 的孩子。
课外阅读。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①;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②;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③。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④。
(选自《山海经》)
[注释]①入日: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②河、渭:黄河、渭水。③大泽:传说中北方的大湖。④邓林:桃林。
12.夸父真能喝水呀!他先喝干了 ,又喝干了 ,最后又想去北方,喝 的水。可惜,还没到,他就渴死了。他的手杖化作了一片 。
13.有人说夸父追赶太阳,有雄心壮志,敢于追求;也有人说夸父与太阳赛跑是自不量力。你是怎么看的呢?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吧。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14.解释:①诏 ( ) ②奇( )
15.翻译:
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
②即以其言应诏:
16.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
A.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 B.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 C.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17.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材料一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回忆古诗,把诗句补充完整。
19.诗人笔下的梅和雪相争,分不出高下,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梅的特点是 ,雪的特点是 。
20.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试着写出来吧。
21.按提示,填写古诗文。
除了这首,还有很多诗文带给我们思考和启示。读读王维的“空山不见人, ”,我们领悟出短暂的声响反而能衬托出长久乃至永恒的空寂;读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们懂得了 ;读韩愈的“ ,孰能无惑”,我们知道了谁也不是天生就拥有知识,懂得道理。哪怕是神仙也会犯错,不然,李商隐为什么会写出“嫦娥应悔偷灵药, ”的诗句呢?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敢于探索,不要害怕失败。《尚书》中说“好问则裕, ”,能做到虚心好学,敢于接受别人意见,就会越来越渊博。
现代诗二首(节选)
秋晚的江上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22.从“头白的芦苇”景物可以表达出诗中描写的是 。(季节)
23.从“斜阳”表达出是 。(时间)
24.“把斜阳掉在江上”是真的斜阳掉入江中吗?你以为是什么?
25.“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红颜”指的是什么?
26.想一想,说一说。
读了《花牛歌》,你还能想象出一幅花牛在草地上怎样的的画面呢?说一说吧。
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___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
27.把古诗补充完整。
28.在这首诗中“题”是 的意思,“缘”是 的意思。
29.诗中“ , ”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哲理。
30.学习了《题西林壁》这首诗,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得到的启示。
课外阅读。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32.“ ”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
33.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3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5.《别董大》是一首 诗,诗的前两句写了黄云、 、 、 、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送别的画面,满是别离心绪。
36.“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君”指的是(  )
A.李白 B.高适 C.杜甫 D.董庭兰(董大)
37.这首诗除了表达不舍之情,还表达了对友人的(  )
A.留恋和思念 B.劝慰和激励
C.伤感和惋惜 D.仰慕和尊敬
38.你还知道哪些送别的诗句?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名曰女娃 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 2.精卫常常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神奇的原因:女娃化身为鸟以后是那么渺小,却可以衔着树枝和石块去填塞东海。 4. 坚持不懈 愚公移山 愚公 5.我不同意。因为精卫那么弱小,却妄想填平大海,在我看来,她很勇敢。积少成多,蚁多淹死象,树多成森林,只要她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成功。
6. 想要。 告诉。 再。 7. 想要知道大象的轻重。 把大象放在船上,刻下水痕的位置。
8.诸小儿游 多子折枝 竞走取之 此必苦李 9. × √ √ 10.李子树在路边竟然还有那么多的果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11.善于观察、聪明机智
12. 黄河 渭水 大泽 桃林 13.我认可第一种说法。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了解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并不是夸父单纯想和太阳赛跑。
14. 皇帝命令 认为与众不同 15. 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 16.A 17.如初升的弯月。
18.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19. 香 白 2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意思是: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从中我悟出的道理是: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21. 但闻人语响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如果置身在一件事物当中,是很难以看清楚事物的真正面貌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 碧海青天夜夜心 自用则小
22.秋天 23.傍晚 24.不是。斜阳倒映在江面。 25.芦苇被晚霞映成红色。 26.花牛在草地上走,野花埋没了它的脚;花牛在草地上躺,蝴蝶在头顶跳舞。
27.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28. 书写,题写 因为 29.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0.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跳出局部,要全面的看待问题,才会公平、公正。
31.B 3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3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4.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5. 送别 白日 北风 雁 雪 36.D 37.B 38.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