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化学九下8.2.1金属与氧气、稀酸的反应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化学九下8.2.1金属与氧气、稀酸的反应教案

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知道了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到燃料的燃烧给人类会带来的幸福或灾难;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微观粒子概念,认识到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等。也就是说:同学们已接触了较多的非金属元素的知识。而本单元对“金属元素”的系统研究,是在初中阶段化学教材中首次出现的。对“金属与金属矿物”的系统认识,特别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且与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金属——铁的研究,就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了。
本章内容主要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围绕“金属的性质、金属矿物存在的形态、怎样冶炼、金属的特点和用途、如何防止金属腐蚀和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活动与研究”,使学生从熟悉身边的物质及现象入手,并通过相关资料的交流、动手实验、大胆猜测,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向生活以及走向社会。
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处理,要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地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有条件的话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将科学探究向深层推进。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初步了解到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生已经学过了“镁带的燃烧”、“加热铜丝”、“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酸雨对金属制品的腐蚀”、“实验室制取氢气”、质量守恒定律中的“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等。学生虽对金属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这些知识分散在教材中,而且以零散知识点的形式平铺直叙,学生的认知中缺乏方法论上的组织结构。学生重感性的认知轻理性的归纳总结、重现象的感知轻原理的认识,因此,教师应通过联系生活、做实验、观察信息、思考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认识到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与氧气、稀酸的反应
一、核心素养
(一)化学观念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2.探究不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情况。
3.通过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一些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知道什么是置换反应。
(二)科学思维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科学探究与实践
结合探究活动,启发学生体会分类、比较、归纳的方法和意义。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及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对置换反应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
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三、教学过程
【课程回顾】
什么是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什么是合金?
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叫做合金。
【导入新课】
火箭飞行速度8km/s以上,尾部要承受4000℃以上的高温。
火箭的外壳材料(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
火箭外壳蒙皮主要材料(铝合金)
展示常用的铝制品的图片。
铝的应用非常广泛,这不仅与铝的物理性质有关,还与铝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提出问题:为什么铝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呢?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提出问题】
空气中久置的镁条和铝片与用砂纸打磨后的镁条和铝片相比有什么差异?是谁使“纯净漂亮”的镁条和铝片穿上了“外衣”呢?
1.镁与氧气的反应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2.铁与氧气的反应
铁在空气中加热时出现红热现象,但不燃烧。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3.铝与氧气的反应
在常温下,铝和氧气能发生反应,在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所以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
4.铜与氧气反应
铜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
【思考与交流】
“真金不怕火炼”这句话蕴含了什么化学原理?
金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即使在高温条件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知识归纳】
1.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
2.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一:
可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相同条件下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进行判断。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Al>Fe>Cu>Au。
【教学拓展】
暖气片上涂的“银粉”为铝粉,利用了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隔绝了氧气和水,防止内层铁生锈。
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观看实验视频)
【实验步骤】
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稀盐酸,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该实验。
【实验记录】
金属 现象 化学方程式(以盐酸为例)
镁 表面产生气泡非常快 Mg + 2HCl ===MgCl2 + H2↑
锌 表面产生气泡非常快 Zn + 2HCl === ZnCl2 + H2↑
铁 产生气泡较慢,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Fe + 2HCl === FeCl2 + H2↑
铜 无气泡产生
【思考与交流】
为什么镁、锌、铁、铜在相同的条件下与相同浓度的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现象会不一样呢?
因为金属的活泼程度(金属活动性)不一样。
【归纳总结】
1.大多数金属都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由此可判断金属的活动性。
2.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二:
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Mg > Zn > Fe >(H)> Cu
(三)置换反应
试写出镁、铁、锌、铝铁与稀H2S0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观察有何特点。
都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1.概念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表达式:A+BC===B+AC
特征:一换一
教师可在此进行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比较,以加深学生对置换反应的理解:
反应类型 概念 举例 表示式
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AB==A+B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AC+B
【思考与交流】
下列学过的反应中有置换反应吗?
【课堂小结】
【教学拓展】
当铁单质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物中的铁元素为+2价,而不是+3价。如Fe+CuSO4===Cu+FeSO4。
四、作业目标
1.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描述有关实验现象,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置换反应的概念判断置换反应
五、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 金属与氧气、稀酸的反应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Mg、Al比较活泼,Fe、Cu次之,Au最不活泼。
2.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Mg>Zn>Fe>Cu。
二、置换反应
1.定义。
2.表达式:A+BC→B+A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