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化学九下9.1.1溶液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化学九下9.1.1溶液教案

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溶液》这一单元在教材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课题1从定性思维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度的限度,课题3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使概念、实验、应用融为一体。
学生在前八个单元的学习中,陆续接触到了一些溶液以及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而且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很多生活中的溶液,也就是说,学生对于“溶液”这个词并不陌生,能够说出一些关于溶液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后面学习酸碱盐的过程中,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生产中有很多有关该节知识的素材,例如:海水、糖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汽水,实验室中也接触到很多溶液,例如: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等,但没有形成有关溶液知识理论性的认识。所以在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溶解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及乳化作用,又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又为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对的转化、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整节课可以让学生充分形成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第1课时 溶液
一、核心素养
(一)化学观念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并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过程中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三)科学探究与实践
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阅相关资料,说明溶液在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广泛用途。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对溶液的理解,认识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有着重要应用,树立学以致用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课程回顾】
把铁矿石冶炼成铁的主要反应原理是什么?
怎样保护金属资源?
1.防止金属的腐蚀2.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严禁不顾国家利益的乱采矿
【导入新课】
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地球的大部分表面都被海水覆盖着。海水又苦又咸,这是为什么呢?
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呢?
(一)溶液
1.溶液
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它是一种混合物。我们可以称它为“溶液”。
提问: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定义是什么呢?
【实验9-1】蔗糖溶解
在 20 ml 水中加入一块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观看蔗糖溶解的视频)
现象 蔗糖颗粒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形成什么 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蔗糖、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呢?
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在水中以分子形式分散在水分子的中间。
蔗糖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在水中以离子形式(Na+、Cl-)存在于水分子的中间。
氯化钠在溶液中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
播放溶解的微观过程
2.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 是指溶液中各部分浓度、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 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混合物 溶液都是混合物。
【讨论】
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②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一定是不透明的吗?
【思考与交流】
溶液是否都是无色的
溶液并不都是无色的,溶液的颜色往往是由溶解在溶液中的离子颜色决定的。
4.溶液的组成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注意:m溶液= m溶质+ m溶剂
V溶液≠V溶质+V溶剂
【讨论】
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什么?
溶液 溶质 溶剂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 水
蔗糖溶液 蔗糖 水
食盐溶液 食盐 水
提问:水能溶解所有的物质吗?除了水还有其他的溶剂吗?
5.物质的溶解性
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实验探究】
实验9-2 碘和高锰酸钾在汽油或水中的溶解实验(播放实验视频)
溶质 溶剂 现象
碘 水 几乎不溶于水
汽油 溶解,溶液棕色
高锰酸钾 水 溶解,溶液紫色
汽油 不溶于汽油
结论: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物质的溶解能力是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二)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实验 9 – 3】水和乙醇能否互溶的探究(播放实验视频)
振荡前现象 分层
振荡后现象 混合均匀
静置后现象 不分层
结论 乙醇与水互溶
【知识归纳】
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判定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时: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有水,则水是溶剂,其他为溶质。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水是溶剂。
根据名称:一般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碘酒。
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的新物质是溶质。
【提问】
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
溶液 溶质 溶剂
氢氧化钠溶液 NaOH 水
稀硫酸 H2SO4 水
75%的医用酒精 C2H5OH 水
油脂溶解在汽油里 油脂 汽油
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白磷 二硫化碳
盐酸 HCl 水
CO2溶于水的溶液 H2CO3 水
(三)溶液的用途
展示溶液在农业、医疗、实验上的用途的图片。
【思考与交流】
(1)在厨房或医院里你见过哪些溶液?
食醋、酱油、生理盐水等。
(2)为什么在溶液中化学反应进行得比较快?
因为溶液中各物质的离子、分子、原子的接触面积很大,几乎一个离子对应一个离子或者分子、原子来进行反应,所以反应速度会很快。
【课堂小结】
四、作业目标
1.从宏观、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现象,说明溶液的特征
2.列举常见的溶剂
3.列举说明溶液的组成
4.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阅相关资料,说明溶液在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广泛用途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溶液
一、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及溶液、溶质、溶剂质量间的关系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分散到另一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性 是指溶液中各部分浓度、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 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混合物 溶液都是混合物。
3.关系: m溶液= m溶质+ m溶剂
V溶液≠V溶质+V溶剂
二、物质的溶解性
三、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四、用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