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一、教学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的性质与应用》中的《常见的物质》中的《水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本课题是在课题1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内容。本课题为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第1课时:在“饱和溶液”中,首先,通过【实验9-5】和【实验9-6】来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结合实验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然后,结合【实验9-6】中硝酸钾晶体的析出介绍了结晶现象。同时,以海水晒盐为例,说明蒸发溶剂也是一种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最后,结合【实验9-5】【实验9-6】和海水晒盐的实例,总结了在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认识溶液。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一个层次。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核心素养(一)化学观念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3.了解结晶现象。(二)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的方法。2.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二)教学难点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的方法。三、教学过程 【课程回顾】洗洁精去油污和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否相同?它们去油污的原理是什么?不相同,洗洁精去油污的原理是:乳化作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导入新课】从前有个国王,他的皇宫里有许多的盐,但是,他非常吝啬,从来不分给老百姓吃。老百姓们没有盐吃,有的百姓前去偷运,结果,绝大多数都被砍了头。可是,有一个从皇宫向外面拉水的人,天天都能偷运到盐,分给老百姓。 拉水的人把盐放到哪去了呢?他是否能一次运出很多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提问:20mL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实验9-5】(观看实验视频)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现象。操作 现象 结论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固体全部溶解 氯化钠在一定量水中不能无限溶解。 氯化钠溶解的质量随着溶剂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再加5g氯化钠,搅拌 部分固体不溶解加入15mL水,搅拌 固体全部溶解提问:改变温度物质能不能无限的溶在水中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实验9-6】(观看实验视频)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操作 现象 结论5g硝酸钾,搅拌 固体溶解 在一定量的溶剂中,硝酸钾溶解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固体部分溶解加热 固体全部溶解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固体全部溶解冷却 晶体析出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2.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①要明确“一定温度” 和“一定量溶剂”。这样饱和与不饱和才有意义。②要明确“某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例如:在某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NaCl的饱和溶液,可能还能溶解KNO3。【思考与交流】1.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哪些?加入硝酸钾、蒸发掉一些水、降低温度;加入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2.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配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哪些?增加溶剂、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如下:结晶1.结晶的概念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2.结晶的方法蒸发溶剂 适用于溶解能力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海水中提取食盐。降温结晶 适用于溶解能力随温度的下降明显下降的物质,如冷却热KNO3溶液,获取KNO3晶体。3.结晶的应用【教学拓展】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升高温度。【课堂小结】四、作业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2.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3.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五、板书设计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定义1.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的方法蒸发溶剂(蒸发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