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化学九下第十一单元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化学九下第十一单元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教案

资源简介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杂质的去除方法。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是对用过滤和蒸发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再深入理解,也是初三学生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基本实验技能,本节课落实练习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操作,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在进行验证时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核心素养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根据实验数据进行产率计算并学会分析造成数据差异的主要原因,发展学生问题解决的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掌握了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方法;初步具备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能够应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学习知识。学生对溶解和过滤操作比较熟悉,但在过滤操作中会出现一些错误,因此,学生渴望亲自动手实验。本节课设计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让学生体验过滤除杂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在生产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
(一)化学观念
1.体验固体混合物初步提纯的实验过程。
2.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二)科学思维
1.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粗盐提纯的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科学探究与实践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对粗盐提纯的参与,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物品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每件物品。
2.感受化学对社会的积极意义,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四、教学过程
【课程回顾】
怎样区分常见的化肥?
氮肥 钾肥 磷肥
看外观 白色晶体 灰白色粉末
加水 全部溶于水 大多数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加熟石灰 铵态肥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无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放出
【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漏斗、药匙、量筒(10mL)、铁架台(带铁圈)、托盘天平、滤纸、火柴。
粗盐。
【实验步骤】
溶解
用托盘天平称取5.0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10mL水中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称取粗盐/g 剩余粗盐/g 溶解粗盐/g
5.0g
提问:玻璃棒起什么作用?
搅拌,加速溶解
过滤
如图所示,过滤食盐水。仔细观察滤纸上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
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提示:如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
蒸发
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观察蒸发皿中实验的外观。
注意:停止加热后,不要立即把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面。
计算产率
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中。将提纯后的氯化钠与粗盐作比较,并计算的精盐的产率。
溶解粗盐/g 粗盐/g 精盐产率/g
【实验活动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观看实验视频)
【问题与交流】
制取粗盐时,晒盐和煮盐的目的都是通过蒸发盐溶液中的水分使之浓缩。想一想:能否采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达到同一目的?(提示:从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考虑)
不能,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
本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利用了氯化钠的哪些性质?考虑到粗盐的来源,你判断这样提纯的盐是否为纯净物,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判断。
利用了氯化钠易溶于水,熔点、沸点比较高等性质。提纯出来的盐不是纯净物,把提纯出来的盐少量溶于水形成溶液,取出少量,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能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含有钙离子;再取出少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能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含有镁离子。
有的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有的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小于理论值,他们造成这些情况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造成产率过高的可能原因:提纯后精盐未完全干燥就称重;粗盐中含有其他可溶性杂质等。
造成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溶解搅拌时液滴溅出;溶解时加入的粗盐过多,未完全溶解;过滤时,液体洒出或未洗涤玻璃棒、烧杯而使氯化钠损失;蒸发时没有及时搅拌或停止加热太晚,造成液滴飞溅等。
作业目标
通过粗盐提纯实验,养成如实记录、规范操作的实验习惯。
六、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一、溶解
二、过滤
三、蒸发
四、计算产率:精盐产率=×1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