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曹刿论战》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曹刿论战》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背景文常。
2.初读文章,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掌握重要字、词、句的翻译,简单梳理文章结构。
《左传》是记载春秋
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编年体史书。 旧传是春秋
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编写
史《春秋》所编写的。所
称《左传》为《春秋左氏
《左氏春秋》 ,儒家经典
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著作
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关于《左传》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其他体例:纪传体, 司马迁的《史记》
国别体,西汉刘向《战国策》
时期各诸
、文化的 时期鲁国 的鲁国历 以后人又
传》即
之一,是
。近人认
作品简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
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 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 善于剪裁,叙事清晰, 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 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 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 响。
关于《左传》
作品简介
十年春,齐国为什么攻打鲁国?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诸侯列国政区图
长勺
齐国(齐桓公) 齐国(齐襄公)
小白(齐桓公)

速 逃


莒国
回去很慢


鲁国


背景简介
齐鲁长勺之战作战示意图
“长勺之战” 这是一场恃强凌弱的非正 义战争,最终这场战争鲁国以弱胜强。
背景简介
齐国为什么攻打鲁国?
曹刿为什么参与?
鲁国为什么能打赢?
曹刿是何许人?
曹刿为什么说 “ 肉食者鄙”?
为什么文章没有具体描述战争的过程?
……
关于这场战争
学贵有疑
请同学们根据 “ 阅读提示”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任务一:听读课文
任务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 )。
〔师〕军队。
〔我〕《左传》是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公〕指鲁庄公,鲁国君主。前693—前662年在位。
〔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间〕参与。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指安身。专,独自享有。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任务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加〕虚夸,夸大。 〔信〕实情。
〔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指诉讼事件。
〔察〕明察。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忠之属也〕(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
〔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从〕跟随。
译文: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任务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下视其辙〕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译文: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找找看: “轼”在哪里?
任务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任务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作,鼓起。
〔再〕第二次。
〔竭〕穷尽。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靡〕倒下。
译文: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勇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齐师伐我 军队 老师
又何间焉 参与 隔开,不连续
肉食者鄙 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粗俗,低下
牺牲玉帛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小大之狱 指诉讼事件 监狱
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忠诚
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 表示许可,可能
再而衰 第二次 又一次
衣食所安 指安身 安全
弗敢加也 虚夸,夸大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虽不能察,必以情 诚心 感情
一词多义
之 肉食者谋之 代词,指这件事
忠之属也 助词,的
公将鼓之 语气助词,无实义
以 何以战 凭借
必以情 按照
必以分人 把
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所以
既克,公问其故 缘故,原因
从 民弗从也 听从
战则请从 跟随
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 名词作动词,击鼓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形容词作动词,独自享有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示判断
省略句 必以分人 应为“必以(之)分人”
倒装句 何以战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战”
战于长勺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
成语积累
一鼓作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彼竭我盈 他们的勇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辙乱旗靡 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 不超过50字。
任务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攻打鲁国,曹刿请见鲁庄公与之论战,并亲自督战。长勺之战,鲁国胜利。
作战过程,
作战之后,
作战之前,

任务四:以“论”为核心,梳理情节
论作战条件
大克齐师
论获胜原因



这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文章,了解了《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了文意。希望同学们能够熟读成诵,掌握重要词句,努力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迁移和勾连,提升自己利用上下文推断的能力。弱小的鲁国到底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任务一:阅读第一段,完成结构图
十年春
齐师伐我
肉食者鄙
何以战

远谋
贵族
否定
神灵
否定
民心
肯定
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曹刿的
政治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思考:这段内容,你能看出庄公和曹刿有何不同?
看重贵族
看重神灵
看重民心
有远见卓识
任务二:阅读第二、三段,完成结构图
将鼓之
未可, 夫战,勇气也
可矣,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
将驰之
未可, 齐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视,望,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战略战术上,把握战机是作战取胜的必要条件。
思考:这两段内容,你能看出庄公和曹刿有何不同?
鲁莽
冒进
无谋
蓄养士气
谨慎冷静
把握战机
他人
乡人: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鲁庄公: 两次回答都
被曹刿否定
鼓之、驰之 公问其故
言 战前分析
战时判断
战后分析
“战则请从”
行 请见
视、望
远见卓识,有谋略
爱国,有责任感
沉着冷静,谨慎细心
曹刿
军事家
衬托 对比
任务三:思考探究
1.《左传》描写人物生动形象,本文是怎样突出曹刿这个形象的?
优点
接受拜见
面对曹刿的否定,他坦然接受。
曹刿的建议全盘接受。
不明所以,主动询问。
言:战前分析 行:公将战 鼓之,驰之 公问其故
目光短浅
草率
急躁冒进
无知
目光短浅,
急躁冒进,不自量力,
浅薄无知,没有谋略。
缺点
庄公
任务三:思考探究
2.曹刿评价 “ 肉食者鄙” ,的确,庄公表现得无知无谋,草率冒进,但是有人评价庄公,绝对不是个昏君,你同意吗?
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礼贤下士,用人坚定,
虚心求教,善于总结。
任务三:思考探究
3.齐强鲁弱,为什么在长勺之战中,鲁国能战胜强齐?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关于战争方面:
作战前 ,分析取胜条件——取信于民。鲁庄公在处理大小案件的时候 ,是根据诚心处理的 ,重视老百姓的利益 ,因此做到了以民为本,老百姓固然也会为了国家支持迎战。
作战时,要把握有利的作战时机。这场战役,敌我双方力量悬殊, 开始作战 ,齐国士气高涨 ,面对这样的情况 ,曹刿的选择按兵不动,等对方士气耗尽了 ,鲁国士兵士气正旺 ,通过士气的 “彼竭我盈” ,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 ,结果大败齐军。取胜之后 ,曹刿深 知兵不厌诈的道理,担心中了敌人的埋伏,并不追击 。确认敌人没有埋伏后乘胜追击。
关于人物方面:
有礼贤下士虚心纳谏的君主。
有深谋远虑、爱国、有责任感、懂军事谋略的臣子。
任务三:思考探究
4.文章题目《曹刿论战》改成《长勺之战》好不好?
不好。《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是 “论战” ,战前 论取胜条件要以民心向背为标准,战后论作战时机的选 择,都是为了凸显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而重点 不在记述战争的情况,所以用《曹刿论战》更能突出主 要内容。
触类旁通:
通过刚才的分析,你知道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 略了吗?
任务三:思考探究
5.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启示:
1. 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虚心学习,总结反思。
2.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只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国家才能强大。
3. 位卑未敢忘忧国。
4. 勇于毛遂自荐,承担责任。
5. 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6. 评价人物,要多角度评价。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 ,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