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年 级 五年级 学 科 道德与法治 备课时间 11.13课 题 中华民族一家亲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单元主题 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单元 解读 本单元是以“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这一生活领域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的教育.本单元共两课,以“知道祖国辽阔,认识祖国壮丽山河,理解地形差异与人们生活关系”,“知道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平等交往、和睦相处”构成逻辑主线。第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等,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现象,用多种方式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和地形的多样,懂得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认识祖国的壮丽山河,理解自然环境差异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平等交往、和睦相处;各民族在分布上相互交错,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合作互助,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课 标 要 求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教 材 分 析 本课题设置了三个板块:“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守望相助”。 “中华民族大家庭”重点介绍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我国各民族形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各民族对祖国统一、经济发展、中华文化的形成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在此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结成的亲密情感。 “互相尊重守望相助”介绍了面对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这三个话题共同围绕我国的民族问题展开,第一个话题重点介绍国家的民族现状,第二个话题重点介绍民族关系的历史形成过程,第三个话题重点介绍如何处理好现实生活中的民族关系。学 情 分 析 五年级学生能大体认知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性质,但是对各民族的分布特点、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的了解较少,并且对民族团结的认识也不够深刻。这需要教师紧扣教材,适当拓展,从民族分布特点、文化特色、经济联系、情感共鸣等方面层层剖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 学 目 标 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的,了解民族分布的格局。 2. 了解各民族在分布上相互交错,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合作互助,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重难点 分析 [教学重点] 重点是知道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通过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加深学生对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理解。 [教学难点]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懂得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辽阔美丽的国土上,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板书:中华民族一家亲) 中华民族大家庭 1.民族概况。 (1)说说你知道哪些民族 我国民族的构成:汉族+55个少数民族 出示普查数据: “少数民族”的含义:我国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因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习惯称为“少数民族”。 分布特点: 资料一: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省、自治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1200多个民族乡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资料二: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个省区,其中29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拥有56个民族的省区有11个,到2010年时,这一数字增加到20个,分布范围最小的民族也遍及25个省区市。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 总结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第55页“活动园”的内容,思考交流。 从表格的数据变化中,我发现: (1)在省级行政区域分布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 (2)民族成分齐全的省级行政区域越来越多。 (3)这两个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性增强,各民族相互交错的这个特点更加显著。 阅读教材第55页“资料链接”,交流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补充资料:在我国不到三千名的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 当前,新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不断改善,文化空前繁荣,宗教和睦和顺,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新疆正处于繁荣发展的好时期。 提问:上述资料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 总结:我国各民族汇聚为一个大家庭,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1.民族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阅读教材第56页内容,思考:我国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分布上:交错杂居 (2)文化上:兼收并蓄 (3)经济上:相互依存 (4)情感上:相互亲近 2.讨论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1)阅读教材第56页“活动园”的内容,思考:通过茶马古道运入藏区的主要是什么物品 运出藏区的主要是什么物品 运入:茶、糖、盐等生活必需品: 运出:马匹、牛羊、皮毛等内地汉族人民需要的物品。 (2)历史上茶马古道的用途及积极作用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不仅是物品交流的通道,也是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通道。 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茶马古道推动了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了边疆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 说一说你知道的:历史上或当前生活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3.在奠定祖国疆域、开发祖国山河和维护领土完整的事业中,各民族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 查找资料交流。 (1)我们伟大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的历史也是由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2)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3)马本斋:原名马守清,回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河北沧州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 4.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我国经济今天取得的成就石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1)汉朝时,丝绸就已经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北边疆地区。棉花,芝麻,大蒜是由古代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 (2)请查阅资料,了解西瓜、黄瓜、核桃、葡萄、胡萝卜等瓜果、蔬菜在我国历史上是怎样传播开的 5.在长期实践和不断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1)相关连接:我国文学宝库中既有大量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作者的创作。例如,《诗经》是我国古代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汇总;楚辞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记录或者整理少数民族仪式歌、民歌的作品,元曲的繁荣有着少数民族多方面的贡献;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红楼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族的社会生活;源自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玛纳斯》《江格尔》,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 (2)活动园:交流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事例: 现在我们用的“胡同”这个名称来源于蒙古族。 现在的旗袍来源于满族,已成为许多民族妇女喜欢的服装。 我知道的少数民族乐器有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苗族的芦笙。它们的声音真好听。 唐朝诗人王建有诗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表明当时少数民族音乐对中原影响很大。 相传,元朝时,黄道婆在海南岛学会了黎族人民的棉纺织技术,并进行改良、传播。 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事例吗?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四)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素养提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 (2)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3)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板书 设计 中华民族一家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大家庭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你中有我 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我中有你 谁也离不开谁教学 反思指导 教师 意见 王老师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进行教学,教学设计体现“大思政”理念,重视对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蒙,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这节课,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和爱国情感的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