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滕东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化学试题4(原卷+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滕东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化学试题4(原卷+解析)

资源简介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一、选择题
1.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氧气用于气焊 B. 氮气用作食品防腐保护气
C. 氢气用于火箭燃料 D. 液态氮气用作制冷剂
2. 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是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下列不属于空气质量监测指标的是
A. CO B. NO2 C. CO2 D. PM2.5
3. 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 O2:一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B. SO2:二氧化硫中含2个氧元素
C. 2Ne:2个氖原子 D. :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4. 下列物质的读法和写法都正确的是
A. 五氧化二磷 O5P2 B. 氧化铝 AlO
C. 硫化钠 NaS D. 氧化亚铁 FeO
5. 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推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
A. 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B. 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C. 瓶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6. 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磷在空气中燃烧,冒出浓烈的黑烟,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粉末
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溅,放出热量,生成红色粉末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7. 下列物质能在水中形成溶液的是
A. 泥土 B. 植物油 C. 氯化钠 D. 面粉
8. 关于实验室制取氧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装置①可用于高锰酸钾制氧气 B. 装置②可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 装置③可用于收集氧气 D. 装置④可用于收集氧气
9. 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 H2 B. N C. CO2 D. Fe
10. 亚硒酸钠(Na2SeO3)有钠、硒、氧三种元素组成,具有抗衰老作用。钠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则硒(Se)元素的化合价为
A. +2 B. +3 C. +4 D. +5
11.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 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 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D. 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12. 茶,一片树叶的艺术。喝茶有益身体健康,绿茶中的单宁酸(C76H52O46)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宁酸是由单宁酸分子构成
B. 单宁酸分子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 单宁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26:23
D. 单宁酸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13. 为探究硝酸钾溶解性,进行了如图实验,其中溶液①、溶液③中没有剩余固体,溶液②、溶液④中有剩余固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溶液②、溶液④一定是饱和溶液
B. 溶液①、溶液③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溶液②、溶液③的质量:③>②
D. 升高温度,溶液②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1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氯化钠是由氯化钠离子构成的
B. 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 糖是甜的,醋是酸的,说明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D. 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同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一定相同
15. 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做价类图。如图为铁的价类图,图中物质均为纯净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a点对应的物质类别为单质 B. b点所对应的物质的化学式为Fe2O3
C. FeSO4阳离子的符号为Fe3+ D. FeCl2的化学名称是氯化亚铁
16.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的结构和性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下表列出的是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部分信息未列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元素 Na Mg ① Si P ② Cl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 2 3 4 5 6 7
原子半径(10-10m) 1.86 1.60 1.43 ③ 1.10 1.02 0.994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 +1 +2 ④ +4-4 +5-3 ⑤ +7-1
A. ⑤处的最高正价是+6,最低负价是-2
B. ③处的数值介于1.10—1.43之间
C. 第三周期元素(Na—Cl)的最高正价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D. 元素①的原子序数是13,①和②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S
二、填空题
17. 用化学用语表示:
(1)1个氮分子_______;
(2)2个氧原子_______;
(3)氩气_______;
(4)铵根离子:_______;
(5)氢氧化钙_______;
(6)硫酸钠_______;
(7)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_______。
18. 下列物质A、B、C、D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之间具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有些反应物或产物已略去)。其中A与B的组成元素相同,C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是一种无色气体单质。
(1)试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为 ______ ,C为 ______ 。
(2)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B→D ______
19.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下图是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已知:●代表氢原子,〇代表氧原子)。
(1)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_(填序号)。
(2)变化Ⅱ属于_______变化。
(3)变化Ⅰ属于化学变化,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发生该变化时,元素种类_______改变(填“有”或“无”)。
(4)从微观角度分析,变化Ⅰ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0.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图图甲、图乙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两套实验装置,在图甲连接数字传感器,并绘制出图丙所示的压强变化曲线;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实验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化学性质_______;图乙实验实验操作中,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活塞的目的是_______;图乙中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
(2)图乙装置的玻璃管中空气体积为25mL,反应前注射器活塞位于10mL 刻度处,反应完毕后,注射器活塞位于3mL刻度处(反应前后气球都是瘪的),则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
(3)下列有关图甲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红磷的用量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 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C. 依据实验现象推测,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D. 图丙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
(4)【反思与评价】与图甲实验相比,图乙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答一点)。
21. 某同学配制150g 10%的NaCl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填序号)。
(2)本实验中需要选择的量筒的量程是________(选填“50mL”、“100mL”、“200mL”)。
(3)量取蒸馏水操作如下:将蒸馏水注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_____(填仪器名称)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4)从配好溶液中倒出10g,其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
(5)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填序号)。
A. 氯化钠固体不纯 B.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C. 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 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
22. 根据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某些气体)
(1)图甲装置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要获得一瓶干燥的氧气,图甲装置中导管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硫燃烧实验(如图乙)的相关描述合理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硫燃烧是剧烈氧化的现象
②集气瓶底部留有水可以减少燃烧产物对空气的污染
③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产物不同
④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3. 学习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有催化作用知识后,某同学想:氧化铜能否起到类似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呢?于是进行了探究。
(1)Ⅰ.氧化铜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氧化铜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氧化铜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不变。
【实验】
用天平称量0.2 g氧化铜,取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图实验:
(2)填写下表: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结论
________________,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所得固体质量为________g 溶液中有气泡放出,________________ 猜想Ⅰ、Ⅱ不成立,猜想Ⅲ成立
(3)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氧化氢被氧化铜催化分解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24. 硫酸[H2SO4]、尿素[CO(NH2)2]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
(1)将100g98%的浓硫酸稀释成9.8%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_______g。
(2)尿素由_______种元素组成,尿素中碳、氮元素质量比为_______。
(3)尿素是目前使用量较大的一种氮肥,适用于各种植物,某水田施加12千克尿素,其最多可为农作物补充氮元素多少千克?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一、选择题
1.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氧气用于气焊 B. 氮气用作食品防腐保护气
C. 氢气用于火箭燃料 D. 液态氮气用作制冷剂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用于气焊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故A不正确;
B、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用作食品防腐保护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故B不正确;
C、氢气燃烧放出大量热,氢气用于火箭燃料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故C不正确;
D、液态氮在汽化时需吸收大量的热,液态氮气用作制冷剂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故D正确。故选D。
2. 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是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下列不属于空气质量监测指标的是
A. CO B. NO2 C. CO2 D. PM2.5
【答案】C
【解析】
【详解】目前计入空气质量监测指标的是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如PM2.5),CO2不属于空气质量监测指标,故选:C。
3. 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 O2:一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B. SO2:二氧化硫中含2个氧元素
C. 2Ne:2个氖原子 D. :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化学式中,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所以O2中“2”表示一个氧分子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故A正确;
B.元素有种类的含义,不能论个数,故B错误;
C.根据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所以2Ne中“2”表示两个氖原子,故C正确;
D.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表示元素化合价数值,正负号表示该元素化合价显正价或负价,所以中“2”表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D正确。
故选:B。
4. 下列物质的读法和写法都正确的是
A. 五氧化二磷 O5P2 B. 氧化铝 AlO
C. 硫化钠 NaS D. 氧化亚铁 FeO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化学式读法和写法规则,读写顺序正好相反,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P2O5,故A错误;
B.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显-2价,铝元素显+3价,氧化铝是由显+3价的铝元素和显-2价的氧元素组成的,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可表示为:Al2O3,故B错误;
C.硫化钠是由显+1价的钠元素和显-2价的硫元素组成的,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可表示为:Na2S,故C错误;
D.氧化亚铁是由显+2价的铁元素和显-2价的氧元素组成的,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可表示为:FeO,故D正确。
故选:D。
5. 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推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
A. 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B. 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C. 瓶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缓慢推动活塞时,瓶中的气体被压缩,压强增大,瓶中较大的压强将瓶中的水压到长颈漏斗中,从而使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上升,故选B。
点睛: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
6. 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磷在空气中燃烧,冒出浓烈的黑烟,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粉末
B.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溅,放出热量,生成红色粉末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此选项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此选项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此选项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此选项错误。
故选C。
7. 下列物质能在水中形成溶液的是
A. 泥土 B. 植物油 C. 氯化钠 D. 面粉
【答案】C
【解析】
【详解】A、泥土是一种难溶于水的固体,与水混合后形成悬浊液,选项错误;
B、植物油是一种不溶于水的液体,与水混合后形成乳浊液,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固体,与水混合后形成溶液,选项正确;
D、面粉是一种难溶于水的固体,与水混合后形成悬浊液,选项错误,故选C。
8. 关于实验室制取氧气,下列说法错误是
A. 装置①可用于高锰酸钾制氧气 B. 装置②可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C. 装置③可用于收集氧气 D. 装置④可用于收集氧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需要加热,属于固体加热型制取气体,高锰酸钾是粉末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可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正确;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可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正确;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正确;
D、氧气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正确;
故选C。
【点睛】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9. 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 H2 B. N C. CO2 D. Fe
【答案】D
【解析】
【详解】A、H2是氢气的化学式,能够表示氢气这种物质,但不能表示氢元素,选项错误;
B、N是氮元素的元素符号,能够表示氮元素,氮气由氮分子构成,所以N不能表示氮气这种物质,选项错误;
C、CO2是二氧化碳的化学式,能够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但不能表示元素,选项错误;
D、Fe是铁元素的元素符号,能够表示铁元素,铁由铁原子直接构成,则Fe也能够表示铁这种物质,选项正确;
故选D。
10. 亚硒酸钠(Na2SeO3)有钠、硒、氧三种元素组成,具有抗衰老作用。钠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则硒(Se)元素的化合价为
A. +2 B. +3 C. +4 D. +5
【答案】C
【解析】
【详解】化合物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亚硒酸钠(Na2SeO3)中硒(Se)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则:(+1)×2+x+(-2)×3=0,解得:x=+4,故选:C。
11.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 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 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D. 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电子都带电,故A错误;
B.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只含碳元素,故B错误;
C.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干冰升华吸热就是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12. 茶,一片树叶的艺术。喝茶有益身体健康,绿茶中的单宁酸(C76H52O46)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宁酸是由单宁酸分子构成
B. 单宁酸分子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 单宁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26:23
D. 单宁酸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单宁酸是一种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由单宁酸分子构成,选项正确;
B、单宁酸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选项错误;
C、单宁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76):(1×52):(16×46)≠38:26:23,选项错误;
D、由化学式可知,1个单宁酸分子由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和46个氧原子构成,选项错误;
故选A。
13. 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进行了如图实验,其中溶液①、溶液③中没有剩余固体,溶液②、溶液④中有剩余固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溶液②、溶液④一定是饱和溶液
B. 溶液①、溶液③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溶液②、溶液③的质量:③>②
D. 升高温度,溶液②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查阅资料,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
①20°C,溶剂20g,则最多能溶解溶质6.32g,形成不饱和溶液;
②20°C,溶剂20g,最多能溶解溶质6.32g,有固体剩余;
③升高到的温度不能确定,该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
④降温到20°C,烧杯底部析出固体,得到饱和溶液。
【详解】A、溶液②、溶液④的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B、溶液①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溶液③的状态不能确定,故选项错误;
C、溶液②、溶液③的质量:③>②,故选项正确;
D、溶液②中有固体,升高温度,固体消失,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B。
1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氯化钠是由氯化钠离子构成的
B. 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 糖是甜的,醋是酸的,说明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D. 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同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A错误;
B.氢原子核中只有1个质子,无中子,故B错误;
C.糖是甜的,醋是酸的,糖和醋分别由不同分子构成,说明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故C正确;
D.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同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相同,如中氮元素化合价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15. 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做价类图。如图为铁的价类图,图中物质均为纯净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a点对应的物质类别为单质 B. b点所对应的物质的化学式为Fe2O3
C. FeSO4阳离子的符号为Fe3+ D. FeCl2的化学名称是氯化亚铁
【答案】C
【解析】
【详解】A、a点对应的铁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则图中a点对应的物质类别为单质,故A正确;
B、b点的物质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且是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则b点所对应的物质的化学式为Fe2O3,故B正确;
C、FeSO4阳离子是亚铁离子,符号为Fe2+,故C不正确;
D、氯化物的读法是几氯化几某或氯化某,FeCl2的化学名称是氯化亚铁,故D正确。故选C。
16.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的结构和性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下表列出的是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部分信息未列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元素 Na Mg ① Si P ② Cl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 2 3 4 5 6 7
原子半径(10-10m) 1.86 1.60 1.43 ③ 1.10 1.02 0.994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 +1 +2 ④ +4-4 +5-3 ⑤ +7-1
A. ⑤处最高正价是+6,最低负价是-2
B. ③处的数值介于1.10—1.43之间
C. 第三周期元素(Na—Cl)的最高正价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D. 元素①的原子序数是13,①和②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S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并结合题中的信息知,A.⑤处的最高正价是+6,最低负价是-2,故A正确。B.③处的数值介于1.10—1.43之间,故B正确。C.第三周期元素(Na—Cl)的最高正价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C正确。D.元素①的原子序数是13,①和②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S3,故D错误。
考点∶考查同周期元素的结构和性质。
二、填空题
17. 用化学用语表示:
(1)1个氮分子_______;
(2)2个氧原子_______;
(3)氩气_______;
(4)铵根离子:_______;
(5)氢氧化钙_______;
(6)硫酸钠_______;
(7)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_______。
【答案】(1)N2 (2)2O
(3)Ar (4)
(5)Ca(OH)2 (6)Na2SO4
(7)
【解析】
【小问1详解】
1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故1个氮分子的符号写为N2。
【小问2详解】
元素符号从微观上表示一个原子,则氧原子的符号为O,表示多个原子时,在相应的元素符号前面写出原子数目即可,故2个氧原子的符号写为2O。
【小问3详解】
氩气由氩原子直接构成,其化学式为组成元素的元素符号,故氩气的化学式写为Ar。
【小问4详解】
书写离子符号时,先写出相应的元素符号,然后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在写出电荷的电性,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1个铵根离子带1个都为的正电荷,故铵根离子的符号写为。
【小问5详解】
氢氧化钙是钙元素与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其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氢氧根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氢氧化钙的化学式写为Ca(OH)2,故填Ca(OH)2。
【小问6详解】
硫酸钠由钠元素与硫酸根组成,其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硫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硫酸钠的化学式写为Na2SO4,故填Na2SO4。
【小问7详解】
标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时,先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然后在相应的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写出化合价的符号,再写出化合价的数值,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标为。
18. 下列物质A、B、C、D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之间具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有些反应物或产物已略去)。其中A与B的组成元素相同,C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是一种无色气体单质。
(1)试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为 ______ ,C为 ______ 。
(2)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B→D ______
【答案】 ①. H2O ②. O2 ③. H2OH2+O2
【解析】
【分析】A、B、C、D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A与B的组成元素相同,C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出C为氧气,A能转化为B和C,可推出A为过氧化氢,B为水,B能转化为D,D是一种无色气体单质,可推出D为氢气,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详解】(1)由分析可知,B为水,化学式为:H2O;C为氧气,化学式为:O2;
(2)B→D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19.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下图是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已知:●代表氢原子,〇代表氧原子)。
(1)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_(填序号)。
(2)变化Ⅱ属于_______变化。
(3)变化Ⅰ属于化学变化,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发生该变化时,元素种类_______改变(填“有”或“无”)。
(4)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变化Ⅰ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
【答案】(1)A (2)物理
(3) ①. 化合反应 ②. 无
(4)分子的种类是否发生改变(或变化Ⅰ分子发生了分裂,变化Ⅱ分子没有分裂)
【解析】
【小问1详解】
A中含有氢气和氧气两种物质,属于混合;B中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C中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A。
【小问2详解】
变化Ⅱ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属于物理变化。
【小问3详解】
变化Ⅰ是氢气和氧气在电火花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反应符合多变一,则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发生该变化时,元素种类无改变。
【小问4详解】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变化Ⅰ由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变化Ⅱ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则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变化Ⅰ和变化Ⅱ的本质区别是分子的种类是否发生改变(或变化Ⅰ分子发生了分裂,变化Ⅱ分子没有分裂)。
三、实验探究题
20.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图图甲、图乙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两套实验装置,在图甲连接数字传感器,并绘制出图丙所示的压强变化曲线;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实验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化学性质_______;图乙实验实验操作中,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活塞的目的是_______;图乙中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
(2)图乙装置的玻璃管中空气体积为25mL,反应前注射器活塞位于10mL 刻度处,反应完毕后,注射器活塞位于3mL刻度处(反应前后气球都是瘪的),则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
(3)下列有关图甲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红磷的用量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 红磷熄灭后立即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C. 依据实验现象推测,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D. 图丙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
(4)【反思与评价】与图甲实验相比,图乙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答一点)。
【答案】(1) ①.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合理即可) ②. 使灼热的铜粉与氧气充分反应 ③. 红色粉末逐渐变黑 ④. Cu+O2CuO
(2)20% (3)CD
(4)装置一直处于密闭状态,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甲实验中,红磷是过量的,反应后红磷有剩余,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化学性质不能燃烧或不支持燃烧;图乙实验操作中,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活塞的目的是空气流动起来,使灼热的铜粉与氧气充分反应;图乙中玻璃管中铜与氧气在加热时生成氧化铜,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为红色粉末逐渐变黑;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Cu+O2CuO;
【小问2详解】
图乙装置的玻璃管中空气体积为25mL,反应前注射器活塞位于10mL 刻度处,反应完毕后,注射器活塞位于3mL刻度处(反应前后气球都是瘪的),根据以上信息可知,参加反应的空气体积为25mL+10mL=35mL,消耗的氧气体积为10mL-3mL=7mL,则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小问3详解】
A、实验过程中红磷的用量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例如红磷不足时导致实验结果偏小,错误;
B、红磷熄灭后应该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以免读数偏小,错误;
C、该实验的现象是打开止水夹后,水进入集气瓶中,约为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水的体积等于消耗的氧气体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正确;
D.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压增大,正确。
故选CD;
【小问4详解】
与图甲实验相比,图乙实验的优点是装置一直处于密闭状态,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21. 某同学配制150g 10%的NaCl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填序号)。
(2)本实验中需要选择的量筒的量程是________(选填“50mL”、“100mL”、“200mL”)。
(3)量取蒸馏水操作如下:将蒸馏水注入量筒,待液面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_____(填仪器名称)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4)从配好的溶液中倒出10g,其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
(5)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填序号)。
A. 氯化钠固体不纯 B.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C. 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 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
【答案】(1)②①⑤③④
(2)200mL (3)胶头滴管
(4)1:9 (5)AD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用氯化钠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正确操作顺序是计算、称量(称取所需质量的氯化钠)、量取(量取所需体积的水)、溶解,操作顺序为②①⑤③④;
【小问2详解】
实验中需称取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150g×10%=15g,需要水的体积为(150g-15g)÷1g/mL=135mL,量取水时,应选择200mL的量筒,能一次性量取,误差较小;
【小问3详解】
量取过程中,将水注入量筒中,待接近量取体积对应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小问4详解】
配好溶液中倒出10g,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5:135=1:9;
【小问5详解】
A、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C、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故选:AD
22. 根据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某些气体)
(1)图甲装置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要获得一瓶干燥的氧气,图甲装置中导管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硫燃烧实验(如图乙)的相关描述合理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硫燃烧是剧烈氧化的现象
②集气瓶底部留有水可以减少燃烧产物对空气污染
③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不同
④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答案】(1)催化作用 (2)d→e→b→c (3)①②④
【解析】
【小问1详解】
图甲装置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起到催化的作用,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小问2详解】
要获得一瓶干燥的氧气,实验目的是收集干燥的氧气,而氧气是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制得的,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先通过盛有浓硫酸的装置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洗气瓶应该长进短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再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干燥的氧气,气体应该从长管通入,所以收集图甲装置中导管的连接顺序为a→d→e→b→c;
【小问3详解】
①由于燃烧都是剧烈的氧化现象,所以硫燃烧是剧烈氧化的现象,故描述合理;
②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有毒,会污染环境,二氧化硫能溶解于水,所以集气瓶底部留有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减少燃烧产物对空气的污染,故描述合理;
③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但是产物相同,都是生成二氧化硫,故描述错误;
④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描述正确;
故选:①②④。
23. 学习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氧化铜能否起到类似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呢?于是进行了探究。
(1)Ⅰ.氧化铜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氧化铜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氧化铜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不变。
【实验】
用天平称量0.2 g氧化铜,取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图实验:
(2)填写下表: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结论
________________,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所得固体质量为________g 溶液中有气泡放出,________________ 猜想Ⅰ、Ⅱ不成立,猜想Ⅲ成立
(3)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氧化氢被氧化铜催化分解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3. ①. 质量(合理即可) ②. 化学性质(合理即可)
24. ①. 产生大量气泡 ②. 0.5 ③.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5. 与步骤③对比,验证加入氧化铜能否改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26. 验证氧化铜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27.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结论猜想Ⅲ成立,可知氧化铜能做过氧化氢的催化剂,则步骤③中加入氧化铜,现象为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
【小问2详解】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步骤⑥所得固体氧化铜的质量仍为0.5g;
【小问3详解】
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步骤①的目的是与步骤③对比,验证加入氧化铜能否改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小问4详解】
步骤⑥重复②③,仍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氧化铜仍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目的是验证氧化铜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
【小问5详解】
过氧化氢在氧化铜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四、计算题
24. 硫酸[H2SO4]、尿素[CO(NH2)2]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
(1)将100g98%的浓硫酸稀释成9.8%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_______g。
(2)尿素由_______种元素组成,尿素中碳、氮元素质量比为_______。
(3)尿素是目前使用量较大的一种氮肥,适用于各种植物,某水田施加12千克尿素,其最多可为农作物补充氮元素多少千克?
【答案】(1)900 (2) ①. 四##4 ②. 3:7
(3)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60;
12kg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为:。
答:最多可为农作物补充氮元素5.6千克。
【解析】
【小问1详解】
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则:100g×98%=(100g+x)×9.8%,解得:x=900g,故填:900。
【小问2详解】
根据尿素化学式CO(NH2)2,可知尿素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尿素中碳、氮元素质量比为:(12×1):(14×2)=3:7;故填:四(4或碳、氢、氮、氧四);3:7。
【小问3详解】
见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