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服文化渊源学习高中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课件 (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汉服文化渊源学习高中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课件 (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qianku
中国汉服文化主题学习班会
汉服的历史发展
汉服的结构配件
汉服的服饰文化
汉服的地位影响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part 04
汉服的历史发展
part 01
春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春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起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历史起源
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中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
后世发展
剃发易服
留存复兴
清朝统治者为了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维护满州的统治,实行“剃发易服”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
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
汉服的结构配件
part 02
春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春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基本结构
汉服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自然形成了“y”字形的领口,这种领子被形象地叫作“交领”。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汉服的袖子大部分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大部分汉服用系带固定,左腋下的一条带子与右衣襟的一条带子是一对,右腋下的两条带子与左衣襟的的两条带子是两对。
交领右衽
褒衣广袖
系带隐扣
汉服布料自黄帝以来主要有苎麻和蚕丝两种 ,总称为布帛 ,分别由典枲、典丝执掌 ,另设掌葛征收做葛布的苎麻。葛布又称为夏布,是丧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细密者称为紵丝。夏季服葛麻纱罗、冬季以丝绵充絮,故称为冬绵夏葛、夏纱冬绉。至东汉时,海南云南开始兴起棉花的纺纱织布 。
布帛根据纺织工艺、经纬组织可细分为锦、绫、罗、绢、纱、绨、绡、绉、绸、缎等等。秦汉时期,除齐纨、鲁缟享有盛名外,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后来北宋朝廷在东京设“绫锦院”网罗了很多蜀锦织工为贵族制作礼服,从而形成宋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成了云锦。
布料
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汉服中的纹章与汉人意识、认识中的天形地象、阴阳八卦、无形无色、吉祥图案等各类文化符号紧密像通用。
纹章
虞皇的“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
汉服的纹饰上喜欢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图纹。如“六合同春”、“五谷丰登”、“锦上添花”等图案。同时,依据不同的场合,也会选择不同的纹饰。
汉服的服饰文化
part 03
春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春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文化内涵
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
汉服是华夏礼仪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
礼仪运用
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冠礼和婚礼是嘉礼的核心。
冠礼是男子的成人礼,改童子垂髫为总发戴冠。
笄礼是女子的成人礼,即挽发脑后做髻,以簪绾之。
婚礼是嘉礼之一,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
祭礼是祭神祀祖的礼制,是华夏的最高礼仪。
礼仪运用
汉服的地位影响
part 04
春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中国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春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
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是民族意识的一部分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宋朝郭靖不愿弃汉衣冠而自杀
汉服由于华夏儒家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此外,华夏宾礼也规定四夷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谓“蕃主服其国服”。
汉唐藩属体制中,周边民族首领存在着定期朝见皇帝的所谓“朝集”制度。
无论是外国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谒中国天子,接受官职,贡献方物,还是中国天子宴请外国君主,外国君主都要穿国服奉礼。
国服制度促使了周边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饰。历朝有《职贡图》描绘他国国使服饰。
中国曾享有“衣冠上国”之誉,其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汉服的面料,也就是丝。
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向西方,使得丝绸成为了亚洲和欧洲各国向往羡慕的衣料。
早起的传播中,拜占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起到了贯通中西的作用。
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的运向西方,使得丝绸成为了亚洲和欧洲各国向往羡慕的衣料。
拜占庭帝国时期的服装款式、纹饰等对西方各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谓的拜占庭帝国的服装款式和纹饰,实际上已经是东西方服饰艺术结合的产物了。
公元748年,小勃律国王苏失利芝到了长安,被赐紫金袍、金带,到了公元780年,留居长安。当时汉化式地穿着唐式服装和汉人混居的各国人士就已有两千人以上。
这些人将唐朝衣冠穿戴回国,直接带去了唐代衣冠制度和服饰装束,将唐朝衣冠和以汉服为主的中国服饰的威名一起传播到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同时以汉服为主的中国服饰也吸收了许多其他国家服饰的成分。
中国汉服文化主题学习班会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