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2熔化与凝固 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②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会解读图像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②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 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 自然现象的情感。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二)讲授新课熔化 凝固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例如:蜡烛熔化为烛滴、钢铁熔化、冰熔化为水等。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例如: 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思考讨论:熔化和凝固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同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是否相同呢?(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与假设:可能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加热。实验目的:探究熔化过程需要的条件。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石棉网、试管、温度计、搅拌器、铁架台、火柴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实验装置:加热的固体有:冰或石蜡结论:冰达到一定温度开始熔化,且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实验数据实验图像石蜡加热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实验结论图形解读(三)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有固定熔点的固体。晶体熔化的条件:吸热,达到熔点常见的晶体:海波、冰、食盐、奈、石英、各种金属等。皇冠上的钻石、黄金属于晶体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的固体。晶体熔化的条件:吸热常见的非晶体: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塑料制品属于非晶体常见的晶体常见的非晶体几种晶体的熔点(0℃)信息窗晶体的熔点也会由于外界压强的变化或杂质的存在等原因而变化。例如,往装有冰块的烧杯中放些盐并搅拌,这时烧杯中冰的熔点会低于0℃。再如,下雪天,人们为了便于出行,常常向积雪的公路上撒盐,因盐能尽快的融雪,而盐水在-20℃以下才结冰。凝固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比较两幅图像,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一样。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小结:(四)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熔化吸热降温的应用:冷冻食品保鲜 高热病人利用冰袋降温凝固放热的应用: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为什么?水熔化时放出的热量传递给周围空气中,使菜(五)归纳小结1、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2、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熔化凝固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致冻坏。六、板书设计七、作业布置同步练习册八、教学反思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