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扬州慢(淮左名都)》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词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体会“黍离之悲 ”;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本词所运用的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艺术手法;
2.体会“黍离之悲 ”。
难点:理解词作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时数
1 个课时
五、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图片展示)话说扬州
美丽的景致总会引起人的向往之情,而扬州就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提到它,无数优美的文辞从心头飘过,我们学过的诗词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李 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了,它写出了扬州城阴历三月的迷人 风光。但老师最喜欢的是唐代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什 么意思呢?天下明月的光华有三分吧,可爱的扬州竟占去了两分。此句写尽了扬
州城的缱绻迷人。
其实,早在六朝的时候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之说,可见当年盛 极一时的扬州城丝毫不亚于我们今日口中的北上广。但世事多变,几百年后的南
宋,扬州城还是如此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姜夔笔下的《扬州慢》一探究竟。
(板书题目、作者)
(二)解读小序
1. 自行阅读小序,思考它交代了哪些信息。(2 分钟学生自读与思考)
明确:淳熙丙申至日 ——时间
维 扬 ——地点
(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所见所闻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 ——写作缘由
《黍离》之悲 ——他人评价
2.“黍离之悲 ”具体指什么?
明确:课下注释为“ 国家沦亡的悲痛,借指故国之思 ”。《黍离》是《诗经·王
风》中的名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 ”是繁茂的样子,“彼黍离离 ”说的是草木长得很茂盛,而草木越茂 盛也就暗示着国事的衰败。诗文当中描述的是一位周朝大夫经过昔日宫殿遗址
时,看到野麦横生,内心怆然悲凉吟诵此句的情景。
(三)阅读鉴赏
1.请同学们阅读本词并思考:今日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
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状况?(1 分钟学生齐读并思考)
预设:(1)“废池 ”,废旧的城池。一个“废 ”字写出了扬州今日正是断壁残
垣,破败不堪的景象。
(2)“空城 ”,空荡的都城。空荡的城市里包括废旧的城池、荒长的乔木这 些景物,而且“空 ”不仅写出了城市的残破,还有“人去楼空 ”的悲凉感,并且
“都在空城 ”一句中“都 ”字是对前面所有内容的总述,所以是“空城 ”。
探究:“废池 ”与“空城 ”,哪一个更合适?(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
明确:“空城 ”更好。“废池 ”是扬州城内具体残破的景物,而“空城 ”则仿 佛腾越到扬州上空,展现的是更为整体全面的景象,从空间的维度上讲,“空城 ” 比“废池 ”更具概括力;另外“都在空城 ”中“都 ”字在语法结构上也是对上述
所有内容的归纳总结。综上所述,“空城 ”更合适。
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请找出相关的词句并分析。(5 分钟学生
自主分析鉴赏)
预设:(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这两句写出城池和乔木在金兵走后仍然厌恶讨论兵事的情况。“废 ”写出了 城池的荒废破败,“犹 ”是“仍、还 ”之意,“厌 ”即“厌恶、憎恨 ”之意,采用
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扬州城内景物因战争而造成的残破荒凉之象。
(2)“尽荠麦青青 ”
这句是说此刻扬州的街道上到处都是野麦子,“尽 ”极言之多,可见荒废已
久,“青青 ”写出了野麦的青翠繁盛,草木越是繁盛越暗示出现在的空荡破败。
(3)“清角吹寒 ”
黄昏时分,城内响起了凄凉的号角之声。戍角本是军营中的乐器,其声哀厉 高亢,而现在扬州城内号角之声渐起,可见战争频仍。而且“寒 ”字在这里不仅 是冬至日这一天天气环境的写照,更多的是作者看到眼前景物所产生的内心寒凉
之情,天寒与心寒融为一体,寓情于景。
(4)“二十四桥仍在 ”
“二十四桥 ”曾经是扬州城内一处游人极多的风景名胜,“仍 ”字写出了物
是人非、时过境迁的沧桑荒凉之感。
(5)“波心荡,冷月无声 ”
月还是原来的月,但人事已不是过往的人事,物是人非之感倍加强烈。此外 “月 ”无所谓“冷 ”与“暖 ”,可见“冷 ”是人心里面的情感,孤独凄冷的月亮
照着此刻萧瑟空荡的扬州城,这种意境氛围让人倍加怆然伤怀。
(6)“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桥边芍药,寂寞开放,无人流连驻足欣赏,颇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
年人不同 ”的沧桑悲凉意蕴。
总结:“空 ”字体现在由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乔木、凄凉的戍 角之声、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中。而 这些眼前之景充斥着无尽的破败荒凉。“空城 ”二字,营造出了凄清悲凉的氛围,
也写尽了今日扬州的破败荒凉。
3.今日衰败不堪,往昔又是怎样的繁盛?请找出一个与“空城 ”对应的词语,
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名都 ”。透过这个词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昔日的扬州是一个富商云集、
资财融通、人才汇聚、热闹繁华的大都市。
补充:在历史上,扬州的历史文化和美丽风光,吸引了许多文人的到来,也 激起了他们的情怀和诗兴。晚唐诗人杜牧畅游扬州期间,每到一处,几乎都要赋
诗一首,我们结合课下注释来看一看:
(1)“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
竹西路那边歌舞喧闹,市井繁华,“歌吹 ”一词写出了扬州的喧嚣热闹。
(2)“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
不如。”——《赠别》
“娉娉袅袅 ”写出了十三四岁少女妙龄丰韵、娇小秀美的姿态,“豆蔻 ”用 比喻的修辞盛赞少女如含苞待放的梢头之花,“春风十里 ”是描述扬州城热闹繁
华的街道,而且这里美人如云。
(3)“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扬州梦 ”描述的是杜牧在此十年载酒行乐的生活,曾经倚红偎翠,潇洒风
流,如梦如幻,写出了扬州是一个花柳繁华的温柔富贵之地。
(4)“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当年的“二十四桥 ”风景优美,明月之下,笑语盈耳,游人极盛,美人吹箫,
动听迷人。
总结:本词通过化用杜牧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昔日扬州是“名都 ”,是“佳
处 ”,有繁华的长街,有美人,有美景,还有美好生活,不可谓不热闹。
4.面对眼前之景,词人设想杜牧若重到扬州,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重到须惊 ”。
为什么而惊?因“空 ”而“惊 ”。曾经有多么的热闹繁华,今日就有多么的
破败荒凉,“名都 ”与“空城 ”,对比强烈。
5.除了对比的手法之外,本词还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教师总结并补充手法的艺术效果)
化用杜牧诗句——用典(丰富了诗词的内容,拓展了诗词的意境)
眼前实景与过往回忆——虚实结合(更突出此刻的悲凉)
“寒 ”“冷 ”——寓情于景(情感表达含蓄委婉、意蕴悠长)
昔盛今衰——对比(反差强烈,突出悲凉之感)
6.今昔的截然不同,是什么造成的?
明确:“胡马窥江 ”。(插入背景)
补充:南宋是一个动荡的朝代,自王朝南渡之后,金人两次南侵,扬州两次
都遭到焚烧和杀掠,变得残破不堪。
总结:姜夔此刻目睹的正是劫后的荒凉,这个时候,他眼前浮现出的恐怕就 是那位周朝大夫吟唱“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 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的怆然背影了吧。昔盛今衰,国家沦亡的黍离之悲,
尽显词中。
(四)思考探究
这种“黍离之悲 ”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吗?(3 分钟学生思考探究)
预设:(1)是,列举屈原的例子。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见证了楚 国的强大,也目睹了它的衰落,面对怀王的疏远,小人的谗言,屈子发愤著书,
写下《离骚》以抒悲愤之志,行吟泽畔,忧国伤时。
(2)是,列举杜甫的例子。杜甫是一个经历过开元盛世又亲眼看着安史之 乱席卷大唐的人,他一生都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写下来许多沉郁顿挫、感时伤 怀的名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中包含的就是“黍离之悲 ”一样的悲凉
伤感之情。
引导:回顾历史,忧国伤时是中国文人一贯的情感延续。上至战国屈原,中 有杜甫,再有南宋辛弃疾等等,在山河破碎、国家沦亡面前,文人从来都不置身 事外。安史之乱中,杜甫一路颠沛流离,食不果腹,困窘不堪,但贫乏的物质生 活并没有泯灭他内心对百姓生活的忧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虽然不能身居高位, 但即使卑微如草芥,杜甫依然不改忧国忧民之志,为了能够尽自己文人的力量, 他找到唐肃宗,那时的杜甫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如同一个行乞的人,但就是这 样,他依然恳求从军,参与战斗。知识分子的脊梁和骨气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
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有将深沉的爱国之情付诸于行动的迫切感。
总结:“铁肩担道义 ”的责任感,在中国文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 将所有的愤懑和悲叹化作笔下的文字,忧国伤时,传达着内心深处浓浓的家国情
怀和拳拳的赤子之心。当然,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更应该是一种行动!
最后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词,感受姜夔的文人赤子之心。(学生齐读)
六、课堂小结
本词即事写景,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的“黍离之悲 ”,透过词句我们思接
千载,体验到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七、板书设计
扬 州 慢(姜夔)
青青荠麦
(实)今日——空城 废池乔木 (破败荒凉) 昔盛今衰
对 吹寒清角
比 竹西佳处
(虚)昔日——名都 春风十里 青楼好梦 (繁华热闹) 用典 黍离之悲
八、作业布置
1.背默全词。
2.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扩写成 300 字左右的文字。要求:语言流畅,文辞优美。
九、教学反思
本词的内容容易理解,层次结构清晰,对于词句艺术手法的赏析,是教学重 点。另外词作化用诗句较多,这一点学生能够结合课下注释进行自我探究,因此 在讲授时,我主要侧重于对关键字词的点拨,帮助学生做好总结。但是,很多学 生因缺乏想象,对词句中传达的意境画面,难以用准确而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 因此这需要我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关于诗词爱国主题的探究,主要是为了拓展学 生思维,挖掘知识深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情感目标,当然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也调动了自己的文学积累,课堂变得流动而充满创造性,这是我觉得本课比
较出彩的地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