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 过洞庭》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无一点风色”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B.“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两句,词人幻想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C.下阕“尽挹西江”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D.本词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全都和谐相融,给人以光明澄澈之感。二、情景默写2.默写填空。(1) ,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2) ,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怀古》)(3)六朝旧事如流水, 。(《桂枝香·金陵怀古》)(4) ,着我扁舟一叶。(《念奴娇·过洞庭》)(5)良辰美景奈何天, 。(《游园》)(6)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7)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成年人和几个少年在农历三月里开展的活动:“ , , ”。3.念奴娇·过洞庭(1)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的句子:“ , , 。”(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的句子:“ , ,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想起在岭南光明磊落生活的句子:“ , , 。”(4)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设想自己做主人,请万象作宾客,纵情豪饮的句子:“ , ,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王先需、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在细读式批评中,联系作家本人、社会背景,对深入、准确地理解文本,是有益而无害的。事物的发展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意识到“文本批评”模式存在的问题之后,就纷纷跑到接受美学、意识形态批评、文化批评的怀抱中去。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不太关注文本自身的内在逻辑,而是更加关注其中暗含的“倾向性”。这时候,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作品自身逻辑的细读,在批评实践中受到忽略了。这是我们在当下呼吁重建文学性、加强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背景。因此,在批评实践中,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需要双向运动,形成一种互动、互生的立体运行。只有这样,批评家才可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文本细读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又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似乎更吻合读者的口味。它以“内部批评”为中心,又承袭了既往的社会历史批评,成为一种兼容并蓄的细读式批评。这正如陈晓明所说:“试图从小说艺术、思想特质以及历史语境三个维度来展开对文本的解读,由此来突显当代中国小说的艺术变革所创造的新型的文学经验。”细读法首先对文本内部研究有用,但也适用于外部研究。之所以我们关注外部的某个因素,是因为文本内部有一定的“触发点”,正是这一点引导评论家去进行相关的外部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读法可以很好地连起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因此,好的文学批评,对于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精读作品,又要“出乎其外”——跳出作品,即从个别、特殊走向普遍、共性。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批评可以引入社会、人生,引入作家、读者等维度,但须在文本相关的范畴内,不能话题无边、“喧宾夺主”。理想的做法是,在解读文本的进程中,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来,而不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优秀的、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要通过细读找到文本内外诸多因素的复杂关联。因此,文本解读要跳出作品中的有形时空,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形而上王国。这其实需要批评家有更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出色的感觉、才华。一个批评家要懂得多种文体的艺术规律。当下很多评论家介入文学创作,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样的评论家在细读、批评作品时,才容易深入肌理、细部、空白处,进而达到对整个作品的宏观把握。由于打通了创作与批评,他们的思维也不局限于作品,他们往往更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这其实也有助于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在批评实践中,还需要评论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细读式批评,着力的是对文本的剖析、阐释,批评家的判断、评价,就包含在述评中。你不能把一般作品说成是优秀作品,把优秀作品拔高到伟大作品,坚持艺术标准是至关重要的。这使人想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斐·拉萨尔历史剧本《济金根》的评价。他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剧本,认为故事情节让人“惊叹不已”“比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另一方面坚持“最坦率”的批评,指出了剧中人物身上的“席勒式”的概念化倾向。由此,他们还升华出一系列文学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作家的批评实践,值得我们很好地研习与借鉴。(摘编自段崇轩《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细读”也称为“文本批评”,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B.把批评的首要职责放在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和评判上,这种做法被质疑为割裂了文本与外部的联系。C.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背景下创作的,研究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文本。D.文学作品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因而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文学批评导引》的内容,阐述了文本批评的概念,指出该概念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之大。B.文章阐述了“文本细读”这一方法在文学批评中的发展过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论述。C.文章结构严谨,采用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提出方法和要求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D.文章末段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对《济金根》的评价,是为了论证批评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6.下列对文本的解读,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的观点的一项是( )A.对《再别康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句,有同学提出"梦"是无形、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 这显然是矛盾的。B.《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对“念了什么书”前后的回答完全相反,从中可看出黛玉的聪慧和小心谨慎。C.《荷塘月色》的标题是偏正结构还是并列结构?学完课文后,同学们认为把标题理解为并列结构更为适宜。D.《念奴娇·过洞庭》中“表里俱澄澈”一句不仅写景,也写品格之美,是词人对自己因被谗而免职的申诉。7.中国的文学批评经历了哪些变化发展?请简要说明。8.怎样才能做出好的文学批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短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大学》)材料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节选自《大学》)材料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 问之弗知, 弗措也;有弗思, 思之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 辨之弗明, 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 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 己千之。果能此道矣, 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节选自《中庸》)【注】①谦:通“慊”,满足。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研究C.从容中道,圣人也 中:符合,合乎D.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措施,举措10.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物格而后知至 / 人而不仁,如礼何 B.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仁以为己任C.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 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1.下列对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B.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C.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D.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1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虑”,指思虑,与《五石之瓠》中“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中的“虑”字意义相同。B.“大学”,即成人之学,也就是伦理、政治等学问,它与“礼乐射御书数”这样的“小学”相对而言。C.《大学》选自西汉戴圣所编纂的《礼记》,后来宋代朱熹将之和《中庸》及《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D.材料二中的“肺肝”比喻内心,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中的“肝肺”也是这个意思。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三纲”构成一个由己及人、由“小我”到“大我”的完整体系,层层递进。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为政以德的施政主张。B.“八条目”,被称为“内圣外王”,是实现“三纲”的步骤和过程,有先后本末之分。囊括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善其身”与“济天下”两个基本的人生面向,其中“修身”既是《大学》思想的根本目的,同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C.“诚者”是天道属性,是由圣人来体现,但文章强调并非圣人之道,而是后天人为的努力。只要愿意付出成倍的努力,便能以勤补拙,进而获得成功。D.《中庸》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证方法,使得文章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到小的条件关系,或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都可以剖析深刻,逻辑严密。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5.结合材料,用自己语言概括如何才能达到修身之“诚”。 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洞庭(注)张孝祥[宋]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孝宗乾道二年,作者被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注)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16.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词上阕巧用数量词“三万顷”“一叶”对比写物境与心境,突出了洞庭湖之大和一己之小。B.张词下阕用夸张手法写自己在清冷月色中泛舟“豪饮”西江水、敲着船舷发泄内心的愁闷。C.孟诗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D.孟诗中“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言不甘闲居。这是借此向张丞相表白心事。17.张词和孟诗都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不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18.下面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B.“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C.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D.这是一首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19.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洞庭(南宋)张孝祥①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②,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释】①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②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经年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的一年。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写词人纵目洞庭,临近中秋,浩瀚的湖面水波不兴,皓月当空,展现出一幅玉宇澄澈的景象。B.“玉鉴”写出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偌大湖面上,扁舟一叶,似入仙境般惬意。C.遭贬岭南,词人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对着北斗星慢慢斟饮,愈发增添了他客居的孤独及贬谪的伤痛。D.本词既从现实生活入笔叙事,又以瑰丽的想象来描绘秀丽的洞庭风光,在雄奇豪放中给人以精工之美。21.后人评价“表里俱澄清”一句,“意格俱佳,提携全篇”。请结合全词说说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岳州守岁张说除夜清樽满,寒庭燎火多。舞衣连臂拂,醉坐合声歌。至乐都忘我,冥心自委和。今年只如此,来岁知如何?【注】张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开元三年(715)被贬岳州。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夜”点明时间,照应诗题“守岁”,“满”字渲染出辞旧迎新的喜庆氛围。B.“寒”与“火”形成对比,庭院虽寒气逼人,但柴火熊熊燃烧,让人心生暖意。C.除夜欢宴,人们开怀畅饮,时而衣袖轻拂,连臂起舞,时而醉坐狂歌,尽情欢乐。D.人们乐以忘忧,融入到大家的欢愉之中的诗人也身受感染,物我两忘,心境平和。23.本诗尾联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末句“不知今夕何夕”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阅读以下诗歌作品,完成各题。水调歌头范成大①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②。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州?【注】①范成大:南宋词人。此词作于淳熙四年中秋,这年五月作者辞官回乡,路过武昌,受到知州刘邦翰的款待。②黑貂裘:用苏秦典。《战国策》:“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24.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数”两句,写自己十年间十处过中秋,暗指自己宦海漂泊,流露出无限的感慨。B.“老子”是作者自称,豪情满怀,写出了作者为自己有幸登上南楼的喜悦之情。C.“关河”句写作者由月色照耀关河南北联想到离散的友人,表达出思念之情。D.“秦”泛指北方,“楚”泛指南方,“姮娥”即嫦娥,“沧州”指代归隐之地。2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笑”句用写实笔法,抒发的情感与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相似。B.“熨”字用得神奇,写出了月下的长江安静无声,像是被月色熨平的白练。C.“星汉”两句对比鲜明,以群星之黯淡无光,愈发烘托出月色之皎洁静谧。D.这首词的意境是豪放阔大,心境却似欣实郁,措辞欲说还休,风格飘逸而又沉郁。26.中秋吟咏少不了“月”。请结合词句分析这首词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月”这一意象所体现出的不同意蕴。念奴娇·过洞庭宋 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参考答案:1.B2. 吴楚东南坼 千里澄江似练 但寒烟衰草凝绿 玉鉴琼田三万顷 赏心乐事谁家院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3. 洞庭青草 近中秋 更无一点风色 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应念岭海经年 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4.D 5.B 6.D 7.①最初,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主要关注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②“文本批评”模式及其细读法受到质疑后,人们纷纷接受美学、意识形态批评和文化批评,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对作品自身逻辑的细读。 8.①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在解读文本的进程中,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来,而不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②批评家要有更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出色的感觉、才华,在批评实践中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坚持艺术标准。 9.D 10.B 11.A 12.A 13.C 14.(1)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2)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15.①要学会致知格物。②要追求慎独,不能自己欺骗自己。③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 16.B 17.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奸佞的不屑;而孟诗用“端居耻圣明”“徒有羡鱼情”更多地表达了诗人正当年富力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希望得到引荐,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的思想感情。18.D 19.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描写的时段有区别,所体现出来的景色也就不一样,一动一静,各有特色。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20.C 21.①“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描绘出了一幅明净澄澈、柔和秀美的洞庭秋景图。②写景之中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③“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既是全词的主旨所在,也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联结作用,可谓“意格俱佳”。22.D 23.①《念奴娇·过洞庭》末句表达了词人在中秋之夜陶醉于洞庭美景之中物我两忘的喜悦与豁达;②《岳州守岁》尾联则表达了诗人被贬岳州的感伤,同时隐含着对未来的希望与前途难料的忧思。24.C 25.A 26.《水调歌头》:①以月写愁,山河破碎,南北分裂,月光照临一片清愁。②以月为友,举杯邀明月,欲结伴归隐。《念奴娇·过洞庭》:①以月为伴,引清光相照,孤傲高洁。②以月喻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表里如一,心灵澄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