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8.1 生命可以永恒吗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8.1 生命可以永恒吗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第八课 探问生命
第一课时 生命可以永恒吗
【教学分析】
本课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可以永恒吗?”帮助学生感悟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不可逆和短暂的等特点,理解生命有时尽的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审视个人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关系,理解生命有接续,初步培养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我”在人类生命接续中的使命感。
从“生命故事的感悟”等生活化体验人手,引领学生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为探究学习主线,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理解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初一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探问“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并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所限,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如果学生这些思维的矛盾或困感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顿、行为失控等问题,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会漠视生命。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坚守善待生命的底线,追求生命的美好,对初中学生来说也是巨大的考验。因此,设计本课内容,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将有助于初中学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有助于初中学生科学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培养他们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并进一步激发对生命话题的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道德修养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初步具有自尊自强、坚韧乐观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具备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适应变化,不怕挫折。
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懂得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
健全人格
正确认识自己,珍爱生命,能够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具备乐观开朗、坚韧弘毅、自立自强的健康心理素质。
有效学习,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确立符合国家需要和自身实际的健康生活目标,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具有适应变化、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
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和实现生命价值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生命有时尽。
【教学难点】
理解生命有接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做好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与拓展,以丰富课堂教学的思想文化内涵;教师能够切实领悟生命价值观的实质,体验到生命存续的意义,并把这种良好体验通过创设情境传递给学生。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美观、实用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1)了解学生对待生命的真实态度,分析对待生命不同态度的各种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生命观念的引领。
(2)可结合本班学情,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谈话或者问卷的方式进行课前调查。【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电影《寻梦环游记》片段,重温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亡。
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学完本课,相信你对生命会有更深刻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
学生自主学习
一. 生命有时尽
1. 生命的特征(为什么珍爱生命)?
2. 如何正确看待死亡?
二. 生命有接续
3. 如何理解生命有接续?
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一)生命有时尽
目标导学一 1. 多媒体展示图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历经生死。
请同学阅读教材第89页“探究与分享”。
问题研讨:(1) 在上面的生命故事中,两个同学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感受?
(2) 他们的分享使你对自己的生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小组交流、讨论。
提示:(1) 认为每个人的生命来之不易,它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幸运的。
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两则生命故事中表达的共同感受,体会生命是来之不易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0页“相关链接”。
思考:(1)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有哪些独特的秘密
(2)通过探寻身体中的秘密,你体会到了生命有何特征
学生小组合作,探寻身体的秘密。
提示:(1)第一组:每个人的手指上都有指纹。指纹包含着一系列的特征组合,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它是一种有力的唯一性个体识别证据。
第二组:人的耳朵的形状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的耳朵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的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事例。
第三组: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独特的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据说美国苹果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
第四组: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
(2)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特征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每个人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3.观看动画短片《从出生到老去的生命历程》。
思考:
(1)看完短片,你体会到了生命还有哪些特征
(2)每个人的结局最终都是死亡,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
(3)你打算怎样好好活着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回答。
提示:(1)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也是短暂的。
(2)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3)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把有限的生命投人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中去。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站在死亡的角度审视现在的生命,引导学生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能够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课堂笔记
1 . 生命的特征(为什么珍爱生命)?
(1) 生命来之不易。每个人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产生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幸运的。
(2) 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
(3) 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4) 生命是短暂的。
(5)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生命是不可预知的)
(6) 生命是有接续的。
2. 如何正确看待死亡?
(1) 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2) 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
(3) 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之中。
(二)生命有接续
目标导学一 材料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
思考:说一下你对材料的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提示: 一代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 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一代又一代个体生命的更替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
目标导学二 材料: 生命的宝贵不仅是因为它具有生物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生命不仅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我们生存的社会。
结合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说一下你对材料的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提示: 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个体生命在人类生命接续中的重要意义。
目标导学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2页“阅读感悟”。
思考:你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提示: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
设计意图 促使学生深刻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堂笔记
3. 如何理解生命有接续?
(1) 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2) 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
(3) 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生命不断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
三.课堂小结
人的肉体生命有时尽,但精神生命可以永恒。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肉体的接续和精神文明的传承。
【板书设计】
生命的特征
生命有时尽
正确看待死亡
正确理解生命有接续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创设了多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分析、讨论、交流中达成共识,获得新知。此外,本节课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和形成,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家庭、祖国、人类发展的密切联系,进而领悟生命的接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