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课题 12.《拿来主义》 课 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学生、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议论文的结构也有所掌握,但是破立结合这种论述结构还不能做到很好的掌握和区分。
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第十一课,作为鲁迅杂文中的经典,《拿来主义》采用破立结合的形式,从历史的角度分别介绍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危害,从而提出“拿来主义”。再结合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生动形象的阐释了“拿来主义”的内涵以及怎样“拿来”,不仅涉及当时文艺界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而且对我们当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交流与沟通也具有指导意义。
设计理念 通过谈话导入文本,教学设计分为知人论世,字音字形、自学探究和当堂检测四个部分,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结构,学习本文驳论文写作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的特点。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 核心价值) 知人论世,掌握文体特征。 掌握先破后立及其他常见的论证方法。 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学重点 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学难点 掌握先破后立及其他常见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情境教学。
课前准备 PPT、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毛泽东: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郁达夫在鲁迅病逝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鲁迅先生既有严肃讽刺的一面,也有幽默风趣的一面。 梗王、段子手: 引入鲁迅先生躲避蒋介石追捕的相关视频。 “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北京女师大作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野草 题辞 》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鲁迅杂文精选》 资深吃货: 对零食的青睐,让鲁迅不仅屡以记载,还在杂文中对点心的来龙去脉、演变历史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零食》一文中所述“那功效,据说,是在消闲之中,得养生之益,而且味道好”,更为喜欢零食找到了理论依据。 炫娃狂魔:好可爱一爹 创作童谣《小红象》 艺术拓荒者: 诗稿: 鲁迅的《悼杨铨》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北大校徽的设计。 《小彼得》翻译的校改。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 杂文集:《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写作背景: 1934年, 中华民族灾难深重。过去由于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bō),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讨好帝国主义。 当时文化工作者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文体知识: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特点: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且介亭”由来: 《拿来主义》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1935年,鲁迅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且介亭杂文”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 字音字形: 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一(5分钟) 请同学们速读文本,梳理文章思路,完成下列表格。 自学检测二(3分钟) 1.本篇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但是作者在哪才开始说“拿来主义”,要如何“拿”? 什么是“拿来主义”?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运用脑髓”:独立思考 有主见——会思考(心到) “放出眼光”:鉴别精华与糟粕 有辨别力——能辨别(眼到) “自己来拿”:主体性和主动性 有选择——有自信(手到)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10分钟) 赏析第一部分 深入解读:为什么要“拿来”? 1.本文主要谈论“拿来主义”,为何先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和危害?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论述“送去主义”危害的? 在第七自然段之前出现了哪几个“主义”?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和危害?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知识链接:因果论证 【定义】因果论证就是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 更多的时候,因果论证并不像其他几个论证方法那么明显,它似乎有点“藏而不露”的意思。 《劝学》: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这一句是正反对比论证,那有没有因果论证呢? 千里马跨跃一下,也不会超过十步的路程;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持之以恒。 这就是在分析原因,由结果推导原因,从而得出作者“学习要坚持”的观点。 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述“送去主义”危害的? 知识链接:类比论证 定义: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 逻辑形式:客体具有a、b、c、d的属性,主体具有a、b、c的属性,所以,主体可能具有d的属性。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二)赏析第二部分:论证怎样拿来? 思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文中的穷青年,对祖上阴功而来的“大宅子”,有多少种态度呢? 2.“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区别对待文化遗产中的不同内容? 思考1、对祖上阴功得来的“大宅子”,作者主张,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而文中的穷青年,却有三种处理的方法,是什么方法?请阅读第8段,填写以下表格。 思考2:“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阅读第9段,完成以下面表格。 自学指导五(5分钟) 思考:阅读第10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们究竟应当怎么对待外来文化?总之,我们要拿来。 ②拿来之后怎么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有什么积极作用?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④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⑤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呢?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自学指导六(8分钟) 赏析下列句子表达效果,欣赏鲁迅犀利深刻、形象幽默的语言风格,走进鲁迅的语言世界。 (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讽刺现在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的行为的进一步升级。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反语,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的盲目自大。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反语,这里是作者幽默地自嘲反对“送去”显得不合时宜。 总结全文,把握主旨 文章批判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的妥协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剖析其错误本质,阐明了理性对待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不加分析的全盘西化,又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而主张实行“拿来主义”,即正确继承传统文化和选择性借鉴外来文化,这是构建新文艺的必经之路。 总结文本,结构思路 总结全文,艺术特色 当堂训练(5分钟)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中国已经是经济强国,“拿来主义”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参考:作者所论述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就其见解来说,这篇文章在现今仍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保持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可能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在接受外国的科学文化时必须要有“挑选”,要摒弃外来的一切腐朽的东西,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
教学评价
作业设计 作业: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