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联读 导学案(3课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联读 导学案(3课时,含答案)

资源简介

超越时空对话,品出散文情味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导学案
1.预习课文,梳理文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细读写景文段,从景物意象、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方面赏析美景,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反复诵读经典文段,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品味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文辞之妙。
4.知人论世,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投射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层感悟与理性思考和民族审美心理特征,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分析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人生思考,探究这组散文中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
重点:
1.细读写景文段,从景物意象、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方面赏析美景,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2.反复诵读经典文段,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面品味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文辞之妙。
难点:
知人论世,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投射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层感悟与理性思考和民族审美心理特征,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4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
认真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散文文体知识。
2.初读课文,标出文中生疏的字词,积累文中成语;梳理文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标出每篇文章的写景段落,给自己最喜欢的写景文段命名并做批注赏析。
提示:可从景物意象、形态声色、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角度进行赏析。
课中学习任务一 知识达人,闯关挑战
1.读出准确语音
房廪( ) 譬如( ) 潭柘寺( ) 廿四桥( ) 坍( )圮( )
蝉蜕( ) 熨帖( ) 荒芜( ) 玉砌( ) 历尽沧( )桑
恪( )守 颓( )墙 庇( )护 缄( )默 亘( )古不变
窸( )窸窣( )窣 猝然( ) 窥看( ) 教诲( ) 踱步(   )
梵婀玲(  ) 敛裾(  ) 脉脉(  ) 袅娜(  ) 媛女(  )  
2.选出正确成语
判断下面题目中加点成语运用正误。
(1)视频接访能达到与传统的当面接访一样的沟通效果,涉诉信访的群众不需要不远千里来京上访,而是直接在地方法院做个预约就能见到最高法院法官的面。(  )
(2)一叶知秋,透过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从量到质的转变。(  )
(3)越来越多有“闲钱”的人不再满足于把钱存入银行赚取利息这种投资方式,开始涉足股票、期货类高风险投资。然而在面对涨跌输赢的时候,有的人却沉迷其中不能自已,致使血本无归。(  )
(4)近两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质量蒸蒸日上,这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
(5)由于天气原因,最近一段时间,感冒患者比较多,就连年富力强的青年男女也变得没精打采。( )
(6)如今,漫步城市的每个角落,亭亭玉立的高楼,宽敞笔直的大道,商贾云集的市场,生活越来越便捷了。(  )
(7)入夏,蓊蓊郁郁的青枝绿叶遮盖了地表那些凹陷、残缺部分,连裸露的岩石也披上由青藤和绿苔连缀起来的夏装。(  )
(8)进入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也变得隐隐约约了,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  )
(9)青山无墨,却是一幅亘古不变的画卷;流水无琴,却是世间最质朴的音乐;情谊无痕,却总是能心领神会。(  )
(10)他从小就无恶不作,干尽了坏事,在这个村子里早已是声名狼藉。(  )
(11)他就像那样失魂落魄地写着,跟周围的世界离奇地脱了节。(  )
3.填出准确知识
(1)补充空白,梳理文本思路
(2)积累散文常识
课中学习任务二 景之择取,自相殊异
学习活动一 命名画面,撰写点评
1.从三篇散文中任选一篇,标出每篇文章的写景段落,给自己最喜欢的写景文段命名,并从景物意象、形态声色、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角度进行赏析,撰写点评、交流“我最喜欢的一幅风景”。
要求:
(1)给画面命名;
(2)交代出处,有观点理由(景物特点、蕴含哲理、语言或手法分析)等、表达有条理,可适当引用原文;
(3)字数在150——250之间。
2.参考示例:
学习活动二 景之择取,自相殊异
要求:
(1)个人发言:包括诵读文段、命名画面、简要赏析。
(2)小组评议:每篇课文推选3篇优秀点评,写出推荐理由。
附:评价量表
诵读文段 画面命名 赏析 总分 评议推荐
3分 2分 5分 10分
(一)清静悲凉,《故都的秋》之景
教师小结:
(二)清塘荷韵,《荷塘月色》之景
教师小结:
(三)地坛影像,《我与地坛》之景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预习任务:
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三篇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艺术手法。
2.从三篇散文中精选出最能体现该文语言特色的段落,加以朗诵,从修辞、用词、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品味文辞之美。
课中学习任务一 写景有法,独抒性灵
学习活动一 精讲技巧,方法引领
散文写景技巧总结
两角度
感知角度: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相结合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俯仰结合等
四结合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景、以静衬动)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点面结合
析修辞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拟人、排比、通感、夸张等
重点词
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学习活动二 含英咀华,赏景悟情
(一)品读《故都的秋》,体会郁达夫笔下的景中味
《故都的秋》如何表现北平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幅秋景加以赏析,体会画外之意。
(二)品读《荷塘月色》,体会朱自清笔下的景中情
作者在描绘“塘上月色”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赏析第4、5段文字,体会景中情。
(三)品味《我与地坛》,体会史铁生笔下的景中情
阅读第3、5、7自然段,思考作者笔下的地坛又怎样的特点,地坛给了“我”怎样的生命感悟。
课中学习任务二 涵泳品味 吟诵情味
三篇散文在语言上特别见功力,除了上面景物描写语段,文中还有许多整齐的语句,有工整、雅致之美,读起来有音韵之美,抒情味浓厚,请选取一些加以朗诵,从修辞、用词、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品味文辞之美。
第三课时
课中学习任务一 梳理《荷塘月色》的情感线索,寻找朱自清的内心轨迹
文章开篇表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种“颇不宁静”在文中有怎样的表现 朱自清的内心寻找什么 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情绪变化的句子,品味其话外之意。
1.阅读第3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思考本段中“另一世界”指什么
2.阅读第6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思考:“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热闹”与上文荷塘月色的“宁静”矛盾吗
3.阅读第7段
(1)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2)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思考:文章写《采莲赋》《西洲曲》中热烈的场面,如何理解“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课中学习任务二 理解《故都的秋》的情感表达,体验郁达夫的审美体验
1.比较阅读
(1)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老舍《济南的秋天》
(3)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
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3)同样是写北方的大都市,老舍对于色彩的欣赏显然偏重于鲜艳。而郁达夫恰恰相反,是选避鲜艳的:牵牛花,他以为蓝色或者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显然,郁达夫是在竭力追求一种“淡雅”。这种“淡雅”是超越了日常世俗趣味的……雅和俗是相对立的。俗是平民百姓的,缺乏文化熏陶的。雅是比较有文化修养的文人才有的,故“淡雅”中往往含着“高雅”的意味。
——孙绍振《解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阅读上面三段文字,谈一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而“悲凉”的秋味表现出一种特别的美,反映了作怎样的审美心理?
课中学习任务三 理清《我与地坛》的情感线索,理解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我”对母亲的回忆中,母亲对“我”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我”对母亲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可以通过表格梳理内容,分析形象。
场景 行为 心理 形象
日日送“我” 想问而不敢问、无言地准备 包容、隐忍 艰难的命运
家中等“我” 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痛苦、惊恐 坚忍的意志
园中找“我” 四处张望、悄悄转身、缓缓离去 惊慌、担忧 毫不张扬的爱
第四课时
预习任务:1.借助互联网、课外资料、图书馆等方式查阅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三人的档案,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本文时的时代背景、个人心境。
课中学习任务一 沿其脚踪,循其心声
1.结合下列三段文字,根据前三节课所学思考:假如你就是作者其人,行他所行之路,赏他所赏之景,你为何一定要要来到这里,你在这里寻到了什么呢?
(1)《故都的秋》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古都的秋味。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的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荷塘月色》: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我与地坛》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明确:
2.调取档案,知人论世
课前借助互联网、课外资料、图书馆等方式查阅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三人的档案,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本文时的时代背景、个人心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编制作家档案卡片。
档案展示
3.对话自然,自适文人
古往今来,在遭受打击的时候,无数文人选择在自然中寄身、寄心、明志,寻求与自我的和解,获得精神的快慰。请你分享一些寄情自然山水的文人留下的名句。
课中学习任务二 山水清音,诗寄情思
从下列任务中任选其一,限时10分钟写作,小组推选优秀作品在班级内交流。
1.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试着仿其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作者的情感。
2.根据《荷塘月色》中所绘景与抒发之情,创作一幅对联。
3.著名作家史铁生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凌晨3时多,59岁的史铁生去世。从21岁起就坐轮椅的史铁生,一生都用生命在写作,这样的作家太值得人们敬重,太值得人们怀念。
请你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表达哀思之情或敬仰之情。要求:嵌进作家的名字,或嵌进作家的作品名;上下联均不得超过12个字。
4.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等都是有自我风格的作家,请选择一位,侧重从语言运用方面为他拟写颁奖词。下面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余光中先生“2003年度散文家”的颁奖词的一部分,可做参照。
作业布置
“一切景语皆情语”漫步熟悉的校园、街道、小区……哪些景物曾经激起你心灵的涟漪,引发你对生命的感悟?请选择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处风景作为灵魂的栖息地。
要求:
1、借鉴《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经典散文的写景方法。
2、对选取的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恰当的表达情感。
3、字数在200字左右。
推荐学习资源
1.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钱理群《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2.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3.孟祥英《那些苍凉而温暖的动词——<我与地坛>新解》
4.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
学后反思
自我测评
答案
第一课时
课中学习任务一 知识达人,闯关挑战
1.答案:
 房廪( lǐn ) 譬如( pì ) 潭柘寺( zhè ) 廿四桥( niàn ) 坍( tān )圮( pǐ )
蝉蜕( tuì ) 熨帖( yùn ) 荒芜( wú ) 玉砌( qì ) 历尽沧( cāng )桑
恪(kè)守 颓( tuí )墙 庇( bì )护 缄( jiān )默 亘( gèn )古不变
窸( xī )窸窣( sū )窣 猝然( cù ) 窥看( kuì ) 教诲( huì ) 踱步( duó ) 梵婀玲( fàn ) 敛裾( jū ) 脉脉( mò ) 袅娜( nuó ) 媛女( yuàn )
2.答案:(1)√(2)√(3)×(4)×(5)√(6)×(7)√(8)√(9)√(10)√(11)√
3.答案:(1)《故都的秋》:①清、静、悲凉 ②落蕊轻扫图③秋蝉残鸣图 ④秋雨闲人图 ⑤秋日胜果图
《荷塘月色》:①荷塘上的夜色 ②荷塘四周的景色 ③忘愁 ④思古——采莲旧俗
《我与地坛》:①死,不必急于求成 ②母亲
(2)积累散文常识
散文,一种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根据内容和性质,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来说,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
课中学习任务二 景之择取,自相殊异
学习活动一 命名画面,撰写点评
2.参考示例:
我最喜欢的风景是“月下荷塘”。选自《荷塘月色》第4段。首先开头点出描写的对象是荷塘里的叶子,将叶子比作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子柔软纤薄的情态,接着写出了叶子四周的零散白花或袅娜或羞涩的清雅明丽的样子。在这一段中,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修辞手法,刻画出了一幅幽静雅致的荷塘图景。
学习活动二 景之择取,自相殊异
示例:
(一)清静悲凉,《故都的秋》之景
1.我最喜欢的风景是“破院秋晨”。选自《故都的秋》第3段。阔别北国之秋将近十年,始终萦绕脑海的是色淡、朴素的芦花、平淡的柳影、富有野趣的西山虫唱、宁静的夜月、悠远、古老的钟声。碧绿的天底下,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偶尔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灰色的驯鸽。于一橡破屋之中,泡一碗浓茶,数漏下的日光,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有动有静,绘声绘色,闲适中略带落寞,家常景充满雅趣。秋的美,秋的情趣,都在这历史的沉淀沧桑、破败感里。作者自带滤镜的记忆筛选,弃名胜而取家常,更加深入人心,动人心肺。
2.我最喜欢的风景是“秋槐落蕊”。选自《故都的秋》第4段。
本段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四个方面的感受写槐树的落蕊。秋槐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绦,给人以清闲、落寞的感觉,突出了“故都”秋“清”的特点,“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突出了“故都”秋的“悲凉”的特点。作者用一颗纤细、敏感的心去体察深味,表达对生命衰亡的感伤。
3.教师小结: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破陋的小屋里,在浓浓的香茶里,在小院的每一朵牵牛花上,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在都市闲人的互答声中……这些都是故都普通人家的生活场景,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环境,既不稀奇,也不富贵,但带着一股老北京所特有的悠闲、自如又有一点落寞的感觉。
(二)清塘荷韵,《荷塘月色》之景
示例:
1.我最喜欢的风景是“荷塘月色”。选自《荷塘月色》第5段。
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先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动词“泻”“浮”两字表现了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了月色的朦胧、柔和。接着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写出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作者通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将本来难以描摹的月色呈现在读者眼前。
2.我最喜欢的风景是“荷塘夜色”。选自《荷塘月色》第6段。
这一段写荷塘周围的景色。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只有几段空隙,所以树影阴阴的。继之,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鼓,用拟人的手法,将人的情态赋予景物,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情趣。作者随意点染,浓淡相间地营造了一个神秘而又幽静的荷塘月夜风采。
3.教师小结:
凤凰传奇一首歌中唱道:“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朱自清的描写就像是一名画家,用文字做画笔,用修辞做颜料,大开大合,直抒胸臆,小心落笔,在细节上用心勾勒,给大家描摹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荷塘月色。作者又像是一名演奏家,是用文字当音符,带来了一曲优美舒缓的小夜曲,让听者如同品尝一杯美酒,于风中微醺,如痴如醉。
(三)地坛影像,《我与地坛》之景
1.我最喜欢的风景是“沧桑地坛”。选自《我与地坛》第3段。
“它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运用排比修辞写出了地坛的荒芜冷落。“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等乃岁月使然,是一种自然规律。然而作者赋予地坛主动性,让地坛发出“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等动作,仿佛是地坛自愿、主动的行为,给作者以“慰藉”,似在告诉史铁生,繁华终将落尽,而生命的力量是永恒的。面对岁月的侵蚀和世事的变迁,应如老柏树“愈见苍幽”,如野草荒藤“茂盛得自在坦荡”。
2.我最喜欢的风景是“自在生命”。选自《我与地坛》第5段。
尽管地坛外表荒芜,但其内在有着不息的生命律动。蜜蜂诗意的停落,妈蚁可爱的运动速度;瓢虫忽悠一下升空”弱小的生命能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飞。就连露水也是动力十足,“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滚动”“聚集”“压弯”“坠地”“摔开”等一连串流畅而华丽的动作,写尽了露水的活泼可爱和强劲的生命力。
3.我最喜欢的风景是“激情生命”。选自《我与地坛》第7段。
本段用排比的方式列举了几种情况,用的词大都是对照的,“落日”对“灿烂”;“落寞的时间”对“高歌”的雨燕;“暴雨”对“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冬天孩子的脚印让人想到了活力,那些古柏,无论你忧郁还是欣喜,它都镇静地站在那儿,这是阅尽繁华及悲欢后的宁静。遇到秋风秋霜,落叶“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表现了他已经想通了人生,有一种释然的感觉。这些相对的词语,突出了生命遇到坎坷时,人要做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课中学习任务一 写景有法,独抒性灵
学习活动二 含英咀华,赏景悟情
(一)品读《故都的秋》,体会郁达夫笔下的景中味
1.小院秋景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明确:
(1)视听结合。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2)用词讲究,写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向院子一坐”“细数”“静对”“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给人以悠闲、惬意、落寞之情,如王安石罢相之后写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表达清闲背后的落寞情绪;而“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草色近看遥无,又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破屋”“破壁腰”两个“破”字象征北京古城的历史感、沧桑感、沉重感、衰败感。。
(3)用色淡雅,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碧绿的天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都属于冷色调,体现出悲凉的秋味。
(4)作者运用多种技巧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眷念之情,及清闲背后的落寞情绪饱含深情,情景交融。
2.秋蝉残鸣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明确:
(1)蝉,夏生秋死,所以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蝉是依依不舍、伤感的化身;白居易“一闻愁意结,再闻乡心起”的蝉是化不去的乡愁;骆宾王“重露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蝉是自己高洁的象征。
(2)作者采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衰弱的残声”。秋蝉在生命最后一息挣扎地发出一丝丝的啼叫,那是一种生命到极限的悲凉与愁苦。“衰弱”“残声”“啼唱”以声衬静渲染秋的萧瑟凄清。
3.秋果胜景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明确:
(1)侧重颜色。“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写了随处可见的枣树,淡绿微黄的枣子,冷色调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枣生长颜色的变化,恰好反映了北国之秋的变化,与全文感情基调一致,足以代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色。
(2)反衬。作者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盛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了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再。作者对秋景的描写也可看作对孤寂本身的赏玩,作者对孤寂的不能自已的热烈。这是郁达夫个性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沉吟,也是其热烈浪漫情怀的自然流露。
(二)品读《荷塘月色》,体会朱自清笔下的景中情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示例:
(1)善用动词。如“泻”字照应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字描绘深夜水汽由下而上升腾、扩散、弥漫,以“青雾”衬“月光”,不仅表现出了薄雾的轻盈之美,还化静为动,使月光有了动感,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通感。“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将“塘中的光和影” 喻为“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将视觉的“光和影”喻为听觉的“名曲”,将视觉诉诸于听觉。这句话运用通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塘中影子与月色交相辉映的情景,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3)善用叠词,如“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弯弯”的杨柳,“静静”地泻。这些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既加强了描摹的效果,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4)以动写静。
月色是单调的,难以着笔,而作者把它和形态不一、色彩有别的景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变化,写出了“塘上月色”的朦胧缥缈。
(三)品味《我与地坛》,体会史铁生笔下的景中情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示例:
这一段写沧桑幽静又不屈的地坛。
(1)“剥蚀”“淡褪”“坍妃”“散落”这四个动词整体上都有“衰败、萧条、落寞”等语义特征。从客观上说,“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妃”等乃岁月使然,是一种自然规律。然而,在这里作者却赋予地坛以主观性,在语法上打破常规,由它作主语发出“剥蚀”“淡褪”“坍”等动作,仿佛这是地坛自觉自愿的行为,是它有意为之的结果。
(2)与曾经繁极一时的琉璃、高墙、玉砌雕栏相比,老柏树、野草荒藤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生命,然而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们没有被风霜雪雨击倒在地,而是颜色愈发苍幽,活得更加坦荡,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韧性让人折服,具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地坛就是这样:伫立百年,静默无言,敞开他苍凉而温暖的胸怀等待“我”的到来。
(3)地坛是想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宜古不变的哲理一一没有永远的繁华,没有不变的灿烂:繁华过后是衰落,灿烂终究归于平淡。面对岁月的侵蚀和世事的变迁,不怨天尤人,从容面对才是人生的真谛。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示例:
这一段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
(1)这一段中对动植物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蜂儿能在半空“停”,“如一朵小雾”,既有花形又有雾状,美丽而朦胧;蚂蚁不但能“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还能“转身疾行而去”,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蚂蚁的可爱及运动速度之快;瓢虫能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飞,是多么让人艳羡的事情;“滚动、聚集、压弯、坠地、摔开”等一连串流畅而华丽的动作,写尽露水活泼可爱和强劲的生命力。
(2)古园一片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着自由的生命气息。草木昆虫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由自地生活,蜂儿稳停,蚂蚁捋须,露水滚动......仿佛都在述说出自己生命的美丽。在这个寂寞的园子里,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3)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在作者心中悄然涌动,引发了他对生命意义的长久思索。他从中意识到:虽然身体已经残疾,但心不能颓废,要坦然面对生活,要按自己的生活方式顽强的生活,人活着就应该像它们一样活得灿烂。
3.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示例:
这一段写四季轮回的地坛中种种生命状态。
(1)六个“譬如”句中所选意象都表现了生活中种种不屈服于命运,充满生命活力、恒久、坦然的生命存在。这段文字从不屈到活力,再到恒久,最后是坦然。用六个“譬如”领起,把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细节组织起来,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感性冲击,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
(2)用排比的方式列举了几种情况,用的词大都是对照的,写“落日”,与它相对的是“灿烂”;与“落寞的时间”相对的是雨燕,却在“高歌”;与“暴雨”相对的是“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冬天孩子的脚印让人想到了活力,比如那些古柏,无论你忧郁还是欣喜,它都镇静地站在那儿,这是阅尽繁华及悲欢后的宁静。遇到秋风秋霜,落叶“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表现了他已经想通了人生,有一种释然的感觉。这些相对的词语,突出了生命遇到坎坷时,人要做的是什么。这是地坛对史铁生如何活的启发,也是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段主要是通过倒装和动词的不同寻常的用法,也就是陌生化,来突出地坛对“我”的等待和慰藉。第五段将小动物、植物人格化写出地坛对“我”的启迪,引出下段“我”对生命状态的思考: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要活下来。第七段用排比对比写地坛引领史铁生坦然面对生死。三段景物描绘,逐层深入地体现了“我”在“地坛”思考的深入。也推进了“我”与地坛关系的深化。地坛已成为作家栖息的精神家园。
课中学习任务二 涵泳品味 吟诵情味
1.示例1: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以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了然于胸。
2.示例2: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动词本身含有一种力度,作者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语动词提前,更强化了动作,更有了力度。同时,四个一起连用构成排比,强烈地表达出时间的无情与自然风雨的力量。
3.朗诵建议:可以配上音乐或配乐视频;个人朗诵和多人组合朗诵均可。
第三课时
课中学习任务一 梳理《荷塘月色》的情感线索,寻找朱自清的内心轨迹
1.明确:
第3段独白中,作者心中有两个荷塘,两个自己。“另一世界”表层意指幽静朦胧的月下荷塘,深层意则展示出月下荷塘是让作者获得片刻心灵自由的世界。
2.明确:
清华园的荷塘原本就不是那样的宁静、幽僻,还有喧闹的一面。作者上文写荷塘,只是选样了幽僻的一面。因为幽僻的一面和他的内心相通,所以他以细腻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诗意的境界。这种诗意来自一种“独处的妙处”一一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了。可以说,作者笔下的荷塘有一定的理想成分。但即使如此,作者依然没能摆脱不宁静,淡淡的喜悦中渗透着淡淡的忧愁。
3.明确:
引用梁元帝的诗《采莲赋》,让作者想到南朝宫廷男女嬉戏的场面,这段内容与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因为内心不自由才产生了对快乐自由的向往,进一步反村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某种失望情绪。最终还是发出了无福消受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无奈的叹息。
课中学习任务二 理解《故都的秋》的情感表达,体验郁达夫的审美体验
明确:同是写北方的秋天,郁达夫和老舍表现出不同的审美选择。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表现生命悲凉之美的杰作。中国古代文人宋玉起就定下悲秋的调子,往往将秋天的肃杀作为秋景的基调。而郁达夫笔下的秋,虽仍有中国文人传统的血脉,但秋天的悲凉中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感、小的变化:秋天的悲凉也是美的。因为郁达夫认为“忧郁”即艺术本身,写此文也未必没有淡淡的忧郁。但作者把这种“忧郁”当作美来欣赏,这是郁达夫与众人不同的审美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特点。
课中学习任务三 理清《我与地坛》的情感线索,理解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明确:
回忆母亲,实际是写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作者的反思和怀念里表现了深深的悔恨和内疚。母亲的爱是默默的、不张扬的,母亲完全是在苦难与折磨中度完了自己的生命。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加坚强。地坛与母亲是作者生命的两个精神支撑。
第四课时
课中学习任务一 沿其脚踪,循其心声
1.
景 境 象征
《故都的秋》 北平的秋 寻得清静、快乐 精神家园
《荷塘月色》 江南的莲 寻得宁静、自由
《我与地坛》 废弃的地坛 寻得平静、生命的真谛
2.(1)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再加上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秋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故都的秋》写于1934,1921.9——1933.3,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并在杭州居住近三年。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背叛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
《我与地坛》写于1991年,史铁生,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青春韶华时不幸下肢瘫痪,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过,他在那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
3.示例: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课中学习任务二 山水清音,诗寄情思
1.示例:
天净沙·秋思
破屋残垣碎瓦,青天驯鸽浓茶,疏雨蓝朵蕊花。蝉鸣嘶哑,犹忆故都风华。
2.示例:
(1)上联:月色荷塘,荷塘月色,此夜朦胧素淡景
下联:思乡怀古,怀古思乡,经年苦闷哀愁情
(2)上联: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似渺茫歌声
下联:黑影落下淡淡月色如和谐名曲
3.示例:
(1)上联:史一样的作品 下联:铁一样的生命
(2)上联:病隙碎笔写人生点滴 下联:命若琴弦拨金铁之声
4.示例:
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
五、作业布置
示例:
一场又一场北风来过之后,曾经青葱的校园也到处是一片衰黄。湖畔的垂柳细长而光秃的枝条上只零星挂着几枚叶子,石头们泛着青灰的冷光……但在墙角,车棚东边的栅栏墙下,却有一簇簇的野菊花正凌风开放。它们几乎没有一枝是站着的。被踩踏,被缠绕,被风刀霜剑杀伐,在枯枝败叶间,在枯藤乱草间,它们把头抬起,在风中笑得灿烂,并发出光来……照着我,走过严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