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锦瑟》《书愤》比较阅读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锦瑟》《书愤》比较阅读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锦瑟》《书愤》比较阅读导学案
无情未必真豪杰
-----看诗人的格局美
【学习目标】
1.强化朗读,从诗歌意象的表情答意中,品读意境,比较诗人的情感。
2.知人论世,追寻诗人的时空轨迹,比较诗人情感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3.促使学生,感知诗人在风雨雷电中,不忘初心,爱国爱家,矢志不渝。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大意,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难点:感受诗歌的情感,探讨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格局美。
【学法指导】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导学流程】
一、激趣(导)
唐诗,我国古典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政治讽刺诗与爱情诗,朦胧婉转,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和李贺诗的幻想象征的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南宋时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诗歌风格雄浑豪健,气势奔放、境界壮阔。陆游的梦境、幻境诗,飘逸奔放,被誉为“小李白”。然而对功名的热望和当权者的阻力之间有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严酷的现实环境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因而陆游又崇尚杜甫,关怀现实,主张诗歌“工夫在诗外”,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
朗读并填空
⑴李商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⑵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首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二、了解感知(预)
1.了解作者与背景
①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市)。
李商隐应举长达10年,在“牛党”令狐楚父子帮助下,中了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后娶了“李党”成员王茂元的女儿,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开成三年(838年)春天,李商隐在授官考试的复审中被除名。次年,再考,顺利通过,任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后调任弘农县尉,因替死囚说话,被上司严责。没有心情工作,辞职调整。
三年后,设法又回到秘书省任职。不到一年,母亲去世。离职守孝三年,孝满任职后被排挤。进入幕僚,长达10年,后再考,获县尉,再经举荐,回京任盐铁推官,不到三年,被罢职,大中十三年秋冬,写此诗后,不久在悲愤寂寞中死去,享年46岁。
李商隐一生困顿不得志,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②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难前一年。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幼年: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中年:高宗时陆游应礼部试,初试为第一,因秦桧之孙秦埙居陆游名下,次年复试,秦桧指示主考官将其除名。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金兵进犯,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晚年:在生命的最后20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农村生活。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
2.了解家庭背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学传承,源远流长)
①李商隐
高祖 李涉 曾任美原(今陕西富平县)县令。
曾祖 李叔恒(一作叔洪) 曾任安阳县尉
祖父 李俌 曾任邢州录事参军
父亲 李嗣 曾任殿中侍御史、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妻子 王氏 王茂元之女
儿子 李衮师生于公元846或847年唐会昌六年/大中元年),卒年不详
②陆游
高祖 陆轸 字齐卿,官至吏部郎中,追赠太傅。
祖父 陆佃 字农师,官至尚书右丞,著有《陶山集》十四卷
父亲 陆宰 历任淮西提举常平、淮南东路转运判官等职,有藏书楼“双清堂”。
母亲 唐氏 熙宁初年参知政事唐介的孙女。
前妻 唐婉 字蕙仙,陆游母舅唐闳女儿,绍兴十四年成婚,后改嫁赵士程。
后妻 王氏 第二任妻子。
长子 陆子虞 淳熙十五年出仕,官至淮西濠州通判。
次子 陆子龙 庆元三年出仕武康尉,官至东阳丞。
第三子 陆子修 嘉泰四年,出仕闽县。
第四子 陆子坦 嘉泰四年春, 出仕临安。
第五子 陆子布 生于淳熙元年(1174)。
第六子 陆子聿生于淳熙六年(1178)。
史载,陆游有二女,名不详。
孙子 陆元廷 闻宋军兵败崖山忧愤而死。
曾孙 陆传义 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
玄孙 陆天骐 在崖山战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
3.文学成就 ------诗歌内容(呕心沥血系苍生、未必未敢忘忧国)
①李商隐 主要诗作:600多首。在《唐诗三百首》中,有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政治咏史诗
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当代社会:《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咏史诗《咏史》、《隋宫二首》、《马嵬二首》、《贾生》、《瑶池》、《随师东》等
抒怀和咏物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爱情无题诗
一部分表现他与妻子王氏的伉俪情深,代表作为《夜雨寄北》。悼亡追忆之作,如《正月崇让宅》、《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等,保持了与无题诗类似的风格。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则反映出李商隐感情诗另一种风格的意境。
李商隐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最为人所传诵,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以“无题”为题的诗十五首。
七言律绝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此外李商隐将含蓄、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②陆游
诗歌内容
主要作品:9300多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高。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①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这类诗歌,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
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以慷慨报国灭敌为己任,但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与深沉的悲愤之情。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③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游山西村》一诗,色彩明丽,并在景物的描写中寓含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的《临安春雨初霁》,描写江南春天,虚景实写,细腻而优美,意韵十足。
④爱情诗。陆游年轻时曾和前妻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悼念前妻的诗歌,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晚年创作的《沈园二首》,被后人称作“绝等伤心之诗”,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4.了解诗题
①瑟:弹奏乐器;“锦瑟”:装饰华丽的乐器。 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诗题"锦瑟",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无题诗。
②解题
书”: “愤”: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三、深入学习(议展评)
自主完成,细读这两首诗歌与导学案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诗作 《锦 瑟》 《书愤》
写作背景
诗歌意象
内容事件
表现手法
诗人形象
思想情感
意境风格
四、写出两位诗人的格局美。
①李商隐
②陆游
堂测:
《书愤》在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
《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是:
《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书愤》中慨叹自己年不懂世事,一心欲复故国的诗句是:
知识拓展 ①用典的类型
用典:指在诗歌中引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
1.明用:即直接点出人或事来,明明白白地用。
如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暗用: 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指明出处、指明是谁的事迹。
如曹操《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就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3.正用,就是“直用其事”,典故的意思和作者本人的意思是一致的。如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反用:反用则有衬托、对比的作用。
如李商隐的《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却反其意后用之,讽刺意味更浓。
知识拓展 ② 用典的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因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
4.简洁精练:内涵丰富。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用典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