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学案

资源简介

把握逻辑要义
一、课标要求
1.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
2.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掌握并区分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
二、必备知识
1.怎样理解“逻辑”的多种含义?
2.狭义逻辑学和广义逻辑学的含义。
3.逻辑学研究思维的方法是什么?形式逻辑研究思维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4.同一律的含义和要求。如何避免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5.理解矛盾律的含义与要求。如何避免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6.理解排中律的含义与要求。如何避免犯“两不可”的错误?
三、构建体系
四、精讲点拨
知识点一 “逻辑”的不同用法 
现代汉语中的“逻辑” 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 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 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知识点二 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逻辑学
(1)狭义逻辑学: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
(2)广义逻辑学: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3)关系: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2.推理
(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3.论证与论辩
(1)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2)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
(3)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知识点三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内容: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4.错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5.实质: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知识点四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内容: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4.条件
(1)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2)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知识点五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2.内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4.错误: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5.意义: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归纳总结】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五、典型习题
1.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批驭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的诬蔑时指出,“但是国民党人却说:‘共产党破坏抗战,危害国家。’唯一的证据,就是共产党联合了各界人民创造了英勇抗日的中国解放区。这些国民党人的逻辑,和中国人民的逻辑是这样的不相同,无怪乎很多问题都讲不通了”。材料中的“逻辑”是指( )
A.客观规律 B.逻辑规律与规则 C.思维方法 D.逻辑学
2.下列说法中的“逻辑”,所表达意思一致的是( )
①《墨经》是第一个集中反映中国逻辑史上完整逻辑体系的文本
②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不合逻辑的
③“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驱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我国全面发展
④经济发展中要合理运用市场逻辑,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下列说法中的“逻辑”,属于逻辑学研究对象的有
①我们必须遵循经济自身的逻辑,才能搞好经济建设
②王同学本科毕业后,报考了逻辑学专业的研究生
③张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④美国“长臂管辖"的强盗逻辑是不得人心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1年大型优惠节日“双11”于10月20日晚上8时开启预售,本次的“双11”依然人流旺盛甚至导致系统瘫痪,网红李某的直播间更吸引2.5亿人观看,网红李某在当天单日销售额高达106.53亿元人民币,成为直播“带货一哥”。这引起人们的思索:他“直播带货”的逻辑是什么?这里的“逻辑”指的是( )
A.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机制 B.形式逻辑的规则
C.思维形式结构 D.人们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5.“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于1819年写的《西风颂》中的一句话,这是诗人“骄傲、轻捷而不驯的灵魂”的自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是自然的逻辑,也是人生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 )
A.客观事物的规律 B.某种理论、观点或说法
C.思维的规律 D.一门学科,逻辑学
6.人类不是在开始一件新的工作,而是在自觉地从事自己的旧工作。马克思资本论研究40年,都在写手稿,资本论没有完成时,都在进行中。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我们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和他遗留下人资本论》的“逻辑”,这里的两个“逻辑”分别说明的是( )
A.两个“逻辑”都是指逻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B.两个“逻辑”都是指革命的文章和某种革命的理论观点
C.分别指某种理论观点和逻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D.分别指逻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和某种理论观点
7.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形式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
②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③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性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8.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下列思维形式违反这一要求的是( )
①甲:我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乙:什么时间开始消失的 甲:去年5月3日。
②甲:你们店有好蛋糕吗 乙:我们店全是好蛋糕,从来不卖变质的蛋糕。
③甲:明天篮球比赛你参加吗 乙:谁说我不参加 甲:那你快去报名吧。乙:我要是参加,早报名了。
④甲:你居然给孩子报了6个假期班,太多了会适得其反,不利于培养孩子兴趣。乙:不给孩子报班,难道让孩子天天玩手机、看电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某班同学围绕所学《法律与生活》的知识进行讨论,对以下说法违背的逻辑思维基本要求判断正确的是( )
① 某民事诉讼的主体,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 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② 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义务,也是父母的权利 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
③ 起诉应向有地域管辖的人民法院提出,因此,先要弄清应向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哪一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 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④ 因高空抛物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的,既要承担过错推定侵权责任,也要承担无过错侵权责任 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下列对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运用评价正确的是( )
序号 内容 评价
①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是人民,所以中国共产党是为我服务的。 违反了思维确定性要求
② 人生很短,如白驹过隙,匆匆几十年;人生很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名垂千古。 违反了思维一致性要求
③ 有人提议或是老李去或是老王去,我认为欠妥。要是老李和老王两个人都不去,我也不赞成。 违反了思维明确性要求。
④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水更悠。 违反了思维一致性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某校高二学生在探究“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时,同学们纷纷举例加以分析。以下对例子的解读恰当的是( )
举例 分析
① 我家旁边的破旧厂房,如今被改建成美丽的口袋公园。 违背了同一律
② 我国政府对台政策既是坚定的,又是灵活的。 违背思维确定性的要求
③ 我早餐不喜欢吃面食,但是我喜欢吃手抓饼。 违背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④ 这场篮球决赛,我不信3班会输,但我觉得他们也够呛赢。 违背排中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有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空间,公民无需合理合法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也有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空间,不是虚假空间,公民必须合理合法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小明既不赞成第一种观点,也不赞成第二种观点。小明的观点实质上违背了( )
A.在是与非间骑墙居中 B.排中律的明确性要求
C.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 D.同一性的确定性要求
13.张三问李四:“你不常看《新闻联播》吗?”李四回答:“谁说我不常看《新闻联播》?”张三又问李四:“这么说你常看《新闻联播》了?”李四回答:“我并不是说我常看《新闻联播》。”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判定,李四的回答( )
A.违反了矛盾律 B.违反了排中律
C.既违反了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 D.既没有违反矛盾律,又没有违反排中律
14.以下说法违反了同一个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是( )
①甲一会儿说种小麦,一会儿说不种小麦。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②甲说:“你会做饭吗?”乙说:“我会呀!”甲:“那你会做什么菜啊?”乙:“我只会做饭!”
③甲对乙说:“这件事情我不会参与,我只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
④甲说:“我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乙问:“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呢?”甲:“去年3月13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元宵节当天,司马光的夫人对司马光说,我想要出去看花灯。司马光不想让夫人出去,于是回答说,家中有那么多灯,不用出去看。司马光所犯的逻辑错误是( )
①偷换了花灯与灯的概念
②没有做到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③没有做到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④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学习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基本观点后,小明说“我既不是唯心主义者,也不是唯物主义者”,小明的观点实质上违背了( )
A.排中律的两不可要求 B.排中律的明确性要求
C.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 D.同一律的确定性要求
17.以下是某同学关于民营企业的观点以及对这些观点的认识
某同学的观点 对前述观点的认识
① 民营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所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多余力量都不是民营企业
② 甲企业是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因此甲企业属于新兴行业 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③ 我既赞成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也赞成限制民营企业发展 违反了排中律,犯了“骑墙居中”的逻辑错误
④ 民营企业家要踏踏实实办好企业、真情实意回馈社会 乙作为民营企业家应真情实意回报社会
对该同学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长期以来,西方知识界将自身现代化经验标定为人类社会唯一的现代化道路,极力营造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美丽神话”。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从逻辑角度看,西方知识界认为“现代化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西方式现代化”( )
①犯了把属种关系理解为全同关系的错误
②未遵循逻辑规则,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
③没有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子项
④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思维具有不确定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有一类被叫做“稻草人谬误”的错误逻辑思维。它是指:在论辩过程中,通过歪曲对方来反驳对方,或者通过把某种极端荒谬的观点强加给对方来丑化对方的诡辩手法,就像树起一个稻草人做靶子,并自欺欺人地以为:打倒了这个稻草人就是打倒了对方。如:无政府主义者故意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论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歪曲为“吃饭决定思想体系”,并对这个荒谬的论点大加攻击。
运用逻辑的基本要求的知识,结合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对“稻草人谬误”进行分析。
20.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如何理解和贯彻这个总要求呢?
在落实中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过程中,有的地方把能挣快钱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本地振兴的主要措施,甚至不考虑当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的村干部把改变农村“脏乱差”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等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标志,一味追求表面上的规丽、外观上的整齐:有的地方把撤村并屯当成农村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标志,搞大拆大建,违背农民意愿,造成新的矛盾冲突。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谈谈这些地方发展思路存在的逻辑错误。
21.某法庭在审理某案件时,四位法官对某一个罪犯的量刑问题进行讨论:
甲法官说:“对该犯既要从重处罚,又要从轻处罚。”
乙法官说:“既不能从重处罚,又不能从轻处罚。”
丙法官说:“该犯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
丁法官说:“我看从重和不从重处罚都不好。”
四位法官的话分别违反了形式逻辑的什么基本规律 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C
【详解】C:国民党人的逻辑与中国人民的逻辑强调的都是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故C符合题意。
ABD:材料中的“逻辑”是思维方法,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C
【详解】①:该项中的逻辑指逻辑学。
②:该项中的逻辑指规律。
③:该项中的逻辑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④:该项中的逻辑指规律。
②④项所表达的意思一致。
故本题选C。
3.D
【详解】“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①:该项中的“逻辑”指的是规律,①与题意不符。
②:该项中的“逻辑”指逻辑学这门学问,②与题意不符。
③:该项中的“逻辑”指逻辑规律与规则,③符合题意。
④:该项中的“逻辑”指思维方法,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4.A
【详解】A:人们做事取得成功的内在逻辑,指的是其内在规律和机制,A符合题意。
B: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各种思想逻辑形式的普遍规律,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材料未涉及形式逻辑的规则,B排除
C:材料未涉及思维形式结构,C排除。
D:材料未涉及人们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D排除。
故本题选A。
5.A
【详解】A: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这是自然规律,这里的“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A入选。
BC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指自然规律,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而不是某种理论、观点或说法,也不是思维的规律,更不是逻辑学,BCD不选。
故本题选A。
6.D
【详解】AD:马克思资本论研究40年,都在写手稿,没有留下“逻辑”,这里的“逻辑”指的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也就是逻辑学;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理论观点,A不选,D入选。
BC: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这里的“逻辑”是指逻辑学,BC不选。
故本题选D。
7.B
【详解】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说明逻辑的产生离不开实践,①符合题意。
②: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逻辑思维的规律,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和规则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②表述有误。
③: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意识中以逻辑的形式固定下来,说明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③符合题意。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不是先入为主的主观性认识,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8.C
【详解】②④: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求遵循同一律的要求。②中乙把“质量好的蛋糕”理解为“没有变质的蛋糕”,④中乙把“报班太多”等同于“不给孩子报班”,都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④符合题意。
①:甲说记忆完全消失了,但又记得记忆消失的时间,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①不符合题意。
③: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参加”和“不参加”,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9.D
【详解】①:民事诉讼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某民事诉讼的主体,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那可能是非法人组织,所以没有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①判断错误。
②:法律规定: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义务,也是父母的权利,所以没有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②判断错误。
③:诉讼法规定了管辖制度,有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起诉应向有地域管辖的人民法院提出,这强调了地域管辖,先要弄清应向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哪一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这强调了级别管辖,两个概念混淆,所以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③判断正确。
④:因高空抛物造成他人人身伤害的,要么承担过错推定侵权责任,要么承担无过错侵权责任,两个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所以既要承担过错推定侵权责任,也要承担无过错侵权责任,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④判断正确。
故本题选D。
10.B
【详解】①: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是人民,所以中国共产党是为我服务的”在大前提中“人民”代表的是全体人民,小前提中的“人民”是个体,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违反了思维确定性要求,①正确。
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容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做“自相矛盾”。“人生很短,如白驹过隙,匆匆几十年;人生很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名垂千古。”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这是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做出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没有违反思维一致性要求,②错误。
③: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有人提议或是老李去或是老王去,我认为欠妥。要是老李和老王两个人都不去,我也不赞成。”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反了思维明确性要求,③正确。
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水更悠。”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做出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没有违反思维一致性要求,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1.D
【详解】③④:“我早餐不喜欢吃面食,但是我喜欢吃手抓饼”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也就是违背了思维一致性的要求;“这场篮球决赛,我不信3班会输,但我觉得他们也够呛赢”违反排中律,也就是违反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③④符合题意。
①: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论断,“我家旁边的破旧厂房,如今被改建成美丽的口袋公园”没有违背同一律,①说法错误。
②:“我国政府对台政策既是坚定的,又是灵活的”是用矛盾观点看问题的体现,而没有违反逻辑思维的同一律,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12.B
【详解】A:小明既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恰恰在是与非间骑墙居中,而不是违背了在是与非间骑墙居中,A不选。
B:小明既不赞成第一种观点,也不赞成第二种观点,犯了“两不可”逻辑错误,违背了排中律的明确性要求,B正确。
C: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通常表示为“A”不是“非A”,而小明既否认“A”又否认“非A”,不涉及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C不选。
D:小明既没有偷换概念,也没有偷换论题,没有违背同一性的确定性要求,D不选。
故本题选B。
13.C
【详解】C: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李四回答:“谁说我不常看《新闻联播》?”是说自己常看《新闻联播》,从而否定自己不常看《新闻联播》;接着由回答“我并不是说我常看《新闻联播》。”是说自己不常看《新闻联播》,从而否定自己常看《新闻联播》。由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可知,李四的回答相互否定的内容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所以李四的回答既违反了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4.D
【详解】③④: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选项③中, 甲既说不参与这件事,后面又说参与,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选项④中甲说自己的记忆完全消失了,但却记得记忆消失的时间,因此其说法也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矛盾律,这两个选项都违反了矛盾律基本要求,③④符合题意。
①: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 又否认“非A”。选项①中甲一会儿说种小麦一会儿说不种小麦,是互相矛盾的论断,但是乙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违反了排中律, 与题意不符。
②:该选项中甲刚开始问的是“做饭”,后面又说“做什么菜”,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违反了同一律,②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15.A
【详解】①:在同一思维中如果没有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就会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材料中,司马光认为家中的灯和外面的花灯一样,偷换了花灯与灯的概念,①正确。
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司马光认为家中的灯和外面的花灯一样,形式上是“A”是“非A”,没有做到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②正确。
③: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司马光认为“A”是“非A”,而没有认为“A不是非A”,因此不能认为司马光没有做到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③排除。
④:材料中司马光并未骑墙居中,没有违背排中律的要求,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6.B
【详解】B: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材料中小明断定了其既不是唯物主义者,也不是唯心主义者,所以违背了排中律的明确性要求,故B正确。
A:排中律的两不可是指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材料观点犯了两不可的错误,不是排中律要求两不可,A错误。
C: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而材料中小明断定了其既不是唯物主义者,也不是唯心主义者,是都认为都不成立,所以没有违背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C不选。
D:同一律的确定性要求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偷换论题,而材料中小明断定了其既不是唯物主义者,也不是唯心主义者,是都认为都不成立,违背的是排中律的明确性要求,D不选。
故本题选B。
17.B
【详解】①:“所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多余力量都不是民营企业”换位推理后为“民营企业都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多余力量”,是对“民营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的正确认识,①正确。
②:“甲企业是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因此甲企业属于新兴行业”,这一推理省略了“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属于新兴行业”这一大前提,符合三段论的基本规则,推理结构正确,没有违反同一律,②不符合题意。
③:“我既赞成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也赞成限制民营企业发展”违反了矛盾律,而不是排中律,③错误。
④:民营企业家要踏踏实实办好企业、真情实意回馈社会,乙是民营企业家,所以,乙应真情实意回报社会,推理结构正确,④正确。
故本题选B。
18.B
【详解】①:现代化有多种道路,而不仅仅只有西方式现代化,因此犯了把属种关系理解为全同关系的错误,①说法正确。
②:西方知识界将现代化就是西方现代化,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②说法错误。
③:中国式现代化也是现代化的一种方式,因此没有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子项,③说法正确。
④:按照矛盾律的要求,思维要具有一致性,而同一律要求思维具有确定性,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9.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②无政府主义者故意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论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歪曲为“吃饭决定思想体系”,把“吃饭”和“经济地位”看成是同一种东西,这种“稻草人谬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属于偷换论题。
【分析】背景素材:“稻草人谬误”的逻辑分析
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为“ 结合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对‘稻草人谬误’进行分析”,属于分析类题型,需要调用“逻辑的基本要求”的同一律要求的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树起一个稻草人做靶子,打倒了这个稻草人就是打倒了对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歪曲为“吃饭决定思想体系”。用“稻草人”取代“对方”,用“吃饭”取代“经济地位”,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可联系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20.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或回答"合乎逻辑的思维应遵循同一律的要求",不重复给分),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些地方将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片面解读,或理解为增加收入、或理解为治理环境、或理解为撤村并屯,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分析】背景素材: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问题
考点考查:逻辑与思维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调用逻辑与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问题。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有的地方把能挣快钱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本地振兴的主要措施,甚至不考虑当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的村干部把改变农村“脏乱差”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等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标志,一味追求表面上的规丽、外观上的整齐:有的地方把撤村并屯当成农村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标志,搞大拆大建→可联系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不能混淆概念。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1.(1)甲法官违反了矛盾律。“既要从重处罚”与“又要从轻处罚”是自相矛盾的,甲法官的话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2)乙法官违反了排中律。“既不能从重处罚”与“又不能从轻处罚”是相互矛盾的,乙法官都进行了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3)丙法官违反了同一律。法庭要求法官们对某一个罪犯的量刑问题进行讨论,而丙法官却评价“该犯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4)丁法官违反了排中律。丁法官把从重处罚与不从重处罚都否定了,是“两不可”的一种错误表现。
【分析】背景素材:四位法官对某一个罪犯的量刑问题的讨论
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知识限定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要求分析四位法官的话分别违反了形式逻辑的什么基本规律 并说明理由。解答时,获取材料信息,结合知识要点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对该犯既要从重处罚,又要从轻处罚”→可联系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关键词②:“既不能从重处罚,又不能从轻处罚”→可联系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关键词③:“该犯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可联系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关键词④:“我看从重和不从重处罚都不好”→可联系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