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枣儿》导学案一、了解作者孙鸿是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 1999 年第 1 期,曾获中国曹禺戏 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二、写作背景一个时代的作品往往带有一个时代的烙印,只有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时发生的大 事有所了解,才能体会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想法和立场。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枣儿》的创作背景。作品写于改革开放 20 年左右,日益强劲的 现代化浪潮席卷中国大地,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变革, 年轻劳动力不断从农村向 城市转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认真 阅读《枣儿》会告诉我们答案。三、速读理情节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梳理与主人公相关的重要情节, 初步感 知戏剧冲突。《枣儿》是一个独幕话剧小品,其中的场景只有一幕,便是在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出场的人物只有老人和男孩。剧情主要由老人和男孩的对话展开, 串起若干温暖的回忆。在 回忆与现实中,老人与男孩各自的故事交错上演。整个剧本共包含六个片段:片段一,老人给男孩捧枣吃,由枣儿引出儿子取名“枣儿” 的由来, 老人回忆给儿子取名 的经过,流露出对儿子满满的爱意。片段二,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儿, 并由此引出对儿子的第二段回忆。儿子小 时候也是这样骑在老人肩上摘枣儿, 却尿了老人一脖子。老人谈起往事,忍不住笑, 流露出 对儿子满腔的思念。片段三, 男孩想把红枣带回家给父亲吃, 老人舍不得男孩离开, 拉住男孩。男孩和老人 各自揣着心事。男孩知道父亲回来的希望很渺茫,但他一心期盼着父亲能回家, 连得到的枣 儿也都想留给父亲吃,表现出男孩对父亲无比的思念。片段四, 老人哄着男孩坐下,给男孩讲故事。老人回忆的第一个故事, 是自己小时候囫 囵吞枣, 蹲坑处长出一棵小枣树;第二个故事, 是日本侵略者入侵,枣儿恰巧落下,救了老 人一命; 第三个故事, 是闹灾荒时, 老人的老伴儿把枣儿让给老人和儿子, 也把生的希望留 给了他们。这三个故事都围绕着枣儿,串起了老人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有欢笑也有悲伤。片段五, 直接写老人思念儿子, 一直在等着儿子回来。儿子不知归期, 老人把思念都寄 托在枣儿中。男孩感受到了老人的悲伤,用老人之前的招数哄老人,表现了男孩的懂事。片段六, 写男孩放弃父亲从城里回来的幻想, 老人与男孩互相安慰, 深情呼唤各自的亲 人回归故乡, 回到自己身边。男孩期待父亲能够带着巧克力回来, 但心里非常明白, 父亲不 会回来了,因为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新的家庭。但即使这样,他依旧藏着一颗枣给父亲, 可见对父亲的爱和思念。四、感知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是剧本的一大特点。从矛盾冲突中我们不仅 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形象, 也能感受到剧本中蕴含的情感。矛盾冲突可以分为人与人之间的 冲突、人物内心之间的冲突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通过情节的梳理, 我们发现《枣儿》中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在剧本中, 老 人说“我等儿子回来” ,男孩问他枣儿叔叔什么时候回来,老人却说不知道。这里体现了剧本 的第一处矛盾冲突,是老人与儿子之间的冲突,老人思念儿子,但儿子一直不回家;第二处矛盾冲突是男孩与父亲之间的冲突,男孩在剧本中说“ 爹不会回来了, 因为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这里冲突体现为男孩思念父亲, 但父亲在城里组建新家庭, 不会回来。从这两个矛盾冲突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和男孩对于亲人的思念, 也感受到了老人和男孩 在现代化进程中被亲人遗弃的哀伤。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由于作家观察生活,进行创作的角度不同, 戏剧冲突的内容和方 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从戏剧冲突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形象, 也能感受到戏剧冲突与 特定时代、社会的关联。比较《天下第一楼》与《枣儿》中的矛盾冲突,进一步感受《枣儿》的剧本特点。《天下第一楼》中主要矛盾为卢孟实振兴福聚德与周围人拆台的矛盾,这是人与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多重矛盾。从矛盾激烈和复杂程度来说,《天下第一楼》里的矛盾冲突激烈, 矛盾较为复杂,既有卢孟实与烤鸭店内诸人的矛盾, 也有人物与各种军阀势力纷争的社会之 间的矛盾,矛盾多重,环环相扣。《枣儿》中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为老人与男孩对亲人的期盼与现实亲人不归的矛盾,是 人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从矛盾激烈与复杂程度来说, 这里的矛盾冲突简单、单一,矛盾较为 缓和,通过这种缓和的矛盾冲突, 使老人和男孩对于亲人的思念, 以一种温情脉脉的方式呈 现出来,引起了读者对家园的关注。五、细读品人物老人和男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同学们选择老人与男孩的各三段台词及舞台说 明,模仿剧中人物的语气朗读,分析老人与男孩的人物形象,理解剧本中蕴含的社会现实。我们从老人将男孩衣角折成兜, 捧一捧枣放入, 并说全给你吃; 以及将枣儿擦干净递给 男孩吃这些细节, 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非常慈祥善良、关爱小辈、富有爱心的人。又从老人 一直等儿子回来, 说“ 儿子回来就喜欢一边嚼枣儿, 一边听我讲故事。 ”这些语言描写,可以 看出老人是一个珍视亲情的人。通过分析这些台词及舞台说明, 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老人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老 者形象的期待:慈祥善良、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小辈。其次老人是老一辈农民形象: 劳作一生,留守家园,苦苦思念儿子。我们从男孩在剧本开场时, 在台侧探了探头, 以及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这些动作描 写, 感受到了男孩的纯真可爱; 从男孩愿意分好吃的巧克力给老人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男 孩的懂事善良;又从男孩瞒着老人,偷偷藏着一颗枣儿留给父亲的细节, 感受到了男孩对于 父亲的思念与爱。通过分析这些台词及舞台说明,我们可以看出,男孩是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 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 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又善良懂事的天性。但是“巧克力” 的现代性 与“枣儿” 的传统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男孩的天性与成长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即现代 化特征。在剧本中有两个人物一直未出场, 却让两个主角牵肠挂肚, 这两个人就是老人的儿子和 男孩的父亲。那么这两个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通过老人的叙说, 我们知道老人的儿子, 不再像老一辈那样, 终身不离乡土, 而是远离 故乡和亲人, 闯荡于外面的世界;而男孩的父亲,也离开乡村定居在城里, 抛弃了旧家而另 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变革中新一代人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的变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化过程中, 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也感 受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以“枣儿”为代表的传统乡土文化的失落。六、象征手法《枣儿》剧本多处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为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剧本, 我们首先需 要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 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 1.下面请大家仔细品读剧中老人和男孩的精彩台词,体会其中蕴含的象征意味。下面我们来品味《枣儿》中台词的象征意味。剧中有不少台词富有象征意味,例如当男 孩说还是皱巴巴的枣儿甜时, 老人“甜是甜, 不中看, 谁要啊” 的台词就意味深长, 不中看却 很甜的熟枣象征着老人, 老人年轻时脸皮也像青枣般嫩白光滑, 也曾是儿子的依靠, 但是六 十年过去,老人已是年老力衰,只剩下叹息。表现了老人因年老,而被儿子遗忘的深深失落 感。又如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吧? ,这里的迷路是指新一代人情感的迷失、 人生的迷失,象征着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和精神家园的失落。又如男孩谈起父亲会给他带回巧克力, 在这一细节中, “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 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这象征着男孩的成长带有鲜明的现代化特征。2.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如何理解“枣儿” 的象征意义呢?①剧本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情感,老人与男孩因枣儿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引起 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因此枣儿凝聚着老人和男孩的情感困惑,是亲情的象征;②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回忆自己和儿子关于枣儿的故事,枣儿凝聚着老人的感 情和经历,凝结着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放弃“ 吃枣儿” ,表现了他离开故土追寻梦想的决 心,因此枣儿是故乡的象征。③全剧借枣儿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 变化。枣儿孕育着乡土文化, 因此枣儿是传统生活、精神家园的象征, 它喻示在剧烈深刻的 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3.最后我们来探究一下剧本《枣儿》的主题①剧本感人至深地描写了老人对儿子和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人与男孩之间真挚的感 情, 以及老人对以往岁月的怀念,所以我们可以说剧本表现感人至深的亲情和老一辈的深厚 乡情。②老人的儿子外出闯荡,男孩的父亲在城里新建家庭不会回来,可以说剧本也反映了 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③老人思念儿子,儿子不回来。男孩思念父亲,父亲在城里新建家庭也不回来。剧本 借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 呼唤人们的温 暖亲情和心灵沟通。④老人感念枣儿,怀念以往生活。老人的儿子放弃以“枣儿” 为代表的传统乡土生活, 因此剧本也表现了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⑤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呼唤人们在感念传统的同时,也能认识和适应时代发 展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