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探析结构稳定性 说课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探析结构稳定性 说课课件(共1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第一章 结构及其设计
第二节 探析结构稳定性
Contents
目录
01
02
03
教学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丨学情分析丨教学目标丨教学重难点
第一部分
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
《探析结构稳定性》选自苏教版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结构及其设计》第二节《稳固结构的探析》,本节内容由“探析结构稳定性”、“探析结构强度”两部分组成,一共两课时,本节课主要进行“探析结构稳定性”的学习,从教材设计来看本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
【课标内容要求】
(1)通过技术体验和技术探究分析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帮助学生领悟技术原理的丰富内涵和广泛应用。
(2)提高运用技术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影响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并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教材处理】
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结合“悬臂结构的稳定性体验”这一个活动,以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找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所有因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材内容】
存在的问题:
从篇幅上来看课本内容不多,涵盖的知识点比较散,个别案例有局限性。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经验分析
学生的群体特征分析
1.自控力非常强;
2.给定的任务积极配合;
3.对新课程及技术体验活动充满了好奇;
1.具备相应的力学知识;
2.会对事物进行一般性分析;
3.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日趋成熟;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技术活动探究形状、重心、支撑面等因素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尝试解决相关技术问题。(技术意识)
(2)能依据相关技术试验标准对结构稳定性进行试验。(创新设计)
能依据相关技术试验标准对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试验,并对结构进行改进。
教学重点:
理解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并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教学分析
教学方法丨学习方法丨教学环节
第二部分
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环节、策略及方法
学法
“启发引导、任务驱动、讨论法、实践法”
借助技术体验活动,结合问题探究。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
教法
教学设计
课堂实施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课堂实施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用小魔术--巧妙地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通过技术活动探究形状、重心、支撑面等因素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并尝试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2)能依据相关技术试验标准对结构稳定性进行试验。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现场实现小魔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技术体验
探究分析
能力提升
课题导入
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引出本节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课堂实施
【展示】生活中的悬臂结构图片:起重机、消防车云梯
引出技术体验活动---悬臂结构的稳定性体验
问题分析:悬臂结构的物体是怎么样保持平衡的?
活动过程:
①分小组设计方案,并根据给出的结构方案制作悬臂结构。
②在悬臂结构前端逐步悬挂钩码,观察并记录悬臂结构倾倒时所挂钩码的质量。
课题导入
技术体验
探究分析
能力提升
课题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技术体验活动,学生自己动手实现悬臂结构并初次测试结构的稳定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问题,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为下面探究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
教学设计
》课堂实施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全程贯彻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学生根据实践探究问题,每一个问题对应着一个知识点,从而让学生逐步找到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体验活动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学生结合悬臂结构稳定性体验活动,思考以下问题。
(1)悬挂钩码到一定数量后,悬臂结构状态有什么变化?
(2)对比各小组的悬臂结构在倾倒时,所挂钩码质量是否相同?悬臂结构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
(3)在不改变悬臂结构形状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4)除了在悬臂结构的其他位置加重物,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提高悬臂结构的稳定性吗?(可以改变结构)
技术体验
探究分析
能力提升
课题导入
课堂小结
教学设计
》课堂实施
【思考】为了使结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我们在设计结构时把结构的重心不断降低,支撑面无限扩大可以吗?
设计意图:在深入学习了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方面的知识后,让学生再来回来引入课程提提出的问题,不但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技术体验
探究分析
能力提升
课题导入
课堂小结
教学设计
【演示活动】重心垂足位置的变化
结合教具演示“重心垂足位置”变化时结构稳定性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观察并发现结构稳定的条件。
技术体验
探究分析
能力提升
课题导入
课堂小结
教学设计
》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
【课后延伸】上节课让学生分小组制作了简易相框,但是没有制作支架,本节课学生学习了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因素及条件后,接下来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后作业,让学生为自己的相框设计一个合适的支架来提高相框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在深入学习了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方面的知识后,设置这个课后作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日常生活,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内化,对技术问题有一定的感知与体悟,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结束语
我们设计结构,让他具备良好的稳定性,是为了服务于人类;同样的我们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要让我们自己具备良好的“稳定性”,降低自己情绪的“重心”,增大我们承受力的“支撑面”,让自己像三角形一样“稳定”不要被不良情绪左右,希望同学们成为稳定情绪的掌控者!
教学设计
谢谢聆听
敬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