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离骚》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离骚》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2《离骚》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类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吾独穷困乎此时 ④佩缤纷其繁饰兮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 ⑤宁溘死以流亡兮
③忽反顾以游目兮 ⑥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③⑤⑥
二、选择题
2.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 伏(守,保持)清白以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确实)芳。
C.屈心而抑志兮,忍尤(尤,罪过) 而攘诟(耻辱)。
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 将往观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三、情景默写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人公述说自己从早到晚从事家务劳作辛苦的两句是 , 。
(2)《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 , ”以此表明自己对美好德性的追求,至死不改。
(3)《短歌行》中,曹操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 ,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好友的质疑,司马迁列举“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 ”。
(2)《孟子·梁惠王上》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句与《礼运》中“ , ”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都流露出了儒家“仁”的思想。
(3)《青玉案·元夕》中写出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 , 。”
四、句子默写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
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氓》)
②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离骚》)
③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琵琶行》)
④恨相见得晚,怨归去得疾。 , 。(《长亭送别》)
⑤云销雨雾,彩彻区明。 , 。(《滕王阁序》)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楚辞,回答问题:
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6.关于《山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山鬼》是一首现实主义的诗歌
B.《山鬼》全篇以天气变化为线索
C.《山鬼》选自屈原的作品《九章》
D.《山鬼》寄予了屈原的身世之感和爱国之情。
7.《山鬼》中“采三秀兮于山间”中的“三秀”是指
A.女萝 B.松枝柏叶 C.灵芝草 D.葛叶
8.在《山鬼》中,哪句话表现山鬼装束?
A.“被薜荔兮带女罗”
B.“乘赤豹兮从文狸 ”
C.“山之人兮芳杜若”
D.“既含睇兮又宜笑 ”
9.《山鬼》全诗以什么为线索?
A.山鬼所处的天气变化
B.山鬼的心理感情变化
C.时间
D.地点
10.《山鬼》中,明确提到山鬼思念对象的是( )
A.“子慕予兮善窈窕 ”
B.“留灵修兮憺忘归”
C.“折芳馨兮遗所思 ”
D.“怨公子兮怅忘归”
阅读下面这篇楚辞,回答下面小题。
九歌·湘夫人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1.诗中“登白薠兮骋望”的抒情方式是什么?
12.诗中“鸟何萃兮薪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其抒情方式是什么?
13.诗中的“公子”是谁?又是谁在“思公子”?
14.“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中的“帝子”、“予”分别指谁?
1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上述文字中运用到了哪些抒情方法?
16.“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③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④,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骚人,屈原作《离骚》,故称屈原为骚人;后用来指称风雅文人。糗粮,干粮。②政,即“正”。③肯为,怎肯因为,难道因为。④东篱族,陶渊明酷爱菊花,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野菊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B.颔联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C.“在野”是与“在庭”相对的,野菊不会因无人赏识而减去自己的幽香。
D.诗人在匆忙之中遇野菊,折取而观赏,表达了诗人对野菊的哀怜和惋惜。
18.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尾联。
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维?严格地说,它指的是诗人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我,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的活动过程。为简要说明起见,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叫“运意成象”,一句叫“观物取象”。
“运意成象”的前提,自当是有“意”可运,也就是诗人首先要有真切的情意体验,然后借物象加以展现。这“意”又从何而来呢?从源头上讲,它就起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更确切地看,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于是有各种情意体验生成。然则,是否将内心引发的情意体验直接宣示出来,就成为诗了呢?又不尽然。人们在受到外界各种事象的刺激时引发的感受虽较鲜活,却易肤浅。这必须有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让其在心灵深处渐渐发酵、孕育以至成形,使那些仅限于一时、浅表意义的感受剥落殆尽,而那些具有长久、深沉意蕴的体验得以积存下来,并不断得到拓展与加深。如果我们把现实人生中的心物交感视为情意体验产生的基础,则从内心的积淀、酝酿到最终宣发的过程,便构成了由现实人生体验向诗性生命体验转化的重要桥梁。
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又该如何来宣泄呢?作为诗歌艺术的创造活动,必须借助审美的形态来表现,以使自己内在的情意体验能诗意地传递给别人,从而让人获得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而这种传递手段,则非审美意象莫属。我们看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那确是“发愤以抒情”的代表作,所发泄的也恰是诗人自身政治失意、理想破天、报国无门而又不忍舍弃的满腔牢愁,但发泄的形式并不取直白的哭诉或简单的怒骂,乃是致力于营造一系列看似虚幻却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让读者跟着诗中主人公的身影上天入地、周游四方,终于在去留两难、归依无着的处境下,领略并深深撼动于诗人内心的急剧痛苦与深沉绝望,意象艺术的巨大魅力由此展露无遗。
“运意成象”的过程中,还必须有“取象”这个环节存在。“取象”又该从何处着手呢?那就要追溯到“观物”,因为“象”总离不开“物”,而“观物”自然便成了“取象”的前奏。要说明的是,这“物”并不单纯指外在事物,主体的人自身也是一种“物”,故而“观物”同时就包含着“观我”,而且有必要将“观我”与“观物”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所以我们所说的“运意成象”,理所当然地含有将自我情意体验转化成审美意象的用意。就是说,一方面,诗人将自己的情意体验注入物象,让物象灌注生气;另一方面,又从物象中摄取其神理与形态,使自己原有的人生体验得以丰富、拓展和改造变形。这样一种双向同构的心理状态,便是审美意象的诞生和“运意成象”活动的告成。而第美意象的生成,同时意味着诗人原有的人生体验已转变为以审美形态展示的诗性生命体验(即审美体验)。“象”和“意”在意象思维的运作中本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摘编自陈伯海《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
在诗人意象思维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主客交融?这就要求诗人在整个过程中,将主体对象化,细心地体验对象的一切,并将自我变成客体的一部分。也许正因为如此,诗人才是独立于常人之外的人。洛夫曾经这样描述诗人进行意象思维时的一种状态:“作为一个诗人,我必须意识到太阳的温热也就是我血液的温热,冰雪的寒冷也就是我肌肤的寒冷,我随云絮而遨游八方,海洋因我的激动而咆哮。……我可看到山鸟通过一幅画而溶入自然的本身,我可听到树中年轮旋转的声音……”诗人在创作时恐怕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算是物我一体、主客一炉,新生命才能产生。意象思维是具体的、形象的、鲜活的生命思维形式,但意象思维过程并不排斥理性的加入,虽然这种加入是十分微弱的,有时却是十分重要的。表象思维是一种原始的思维,从具体的材料到具体的材料,从一个实体到一个实体;理性思维,是比较发达阶段才得到广泛运用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有不可代替的特点与优势。意象思维正是择取了这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与优势,在更高程度上加以综合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
(摘编自邹建军《“意象思维”的五大特性》)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思维融合了表象思维和理性思维,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
B.外来的刺激与诗人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能够生成真切的情意体验,但它并不能够直接成为诗。
C.在诗歌艺术的创造活动中,内在情意体验必须借助审美形态才能诗意地传递出来,使读者产生共鸣。
D.运意成象就是诗人将情意体验注入物象,把主体对象化,使自己成为客体的一部分,做到主客交融。
2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外界事象刺激所引发的真切的情意体验,就难以写出动人心扉的诗歌。
B.来自生活的鲜活感受必须经过沉淀、积累,不断拓展加深,才有可能宣之于诗。
C.《离骚》意象艺术的巨大魅力在于屈原能通过审美意象来宣泄内在的情意体验。
D.洛夫认为,物我一体、主客一炉才能产生新的生命,意象思维需要理性的加入。
21.请从“意象思维”的角度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过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出路就是“仕”。在那个时代,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地理、气象、物候、测算等等,都是入仕的本钱。但更重要的是熟谙经史,深通谋略,懂得治人牧民之术,又能文章盖世,遣兴移情,标高自重,具有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个人魅力,才能获得“为官一方”的人望。但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软肋是“知遇难得”,科场拔士取决于考官的眼力。怀才不遇的传统知识分子要么在社会上沦为“九儒十丐”,要么像陶渊明那样隐居一隅。于是自古中国知识分子也就分为两类:一类是力图以自己的才能为统治者服务、实现自己的圣贤理想的,如范仲淹标榜自己的人格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种建设型和忧患型的知识分子;另一类是隐逸型和牢骚型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往往生逢乱世或朝政腐败时期,他们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有意使自己边缘化,甚至故意和传统习俗作对。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个个放浪形骸、蔑视礼教,视官场为逐臭之所,不做“君子”而要做“飘摇于天地之外”的“大人先生”(阮籍)。这两类知识分子大体上也就相当于儒家知识分子和道家知识分子,但实际上不如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两种互补心态,并没有什么截然的分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善其身是济天下的资本,济天下是穷独时的向往,向往而不达则是一切牢骚的根源。所以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眼光总是盯着政治和官场,不是争宠揽权,就是愤世嫉俗,少有对自然知识和客观真理的探索和研究。
由此可见,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根本的毛病在于对权力和政治的依赖性,即使在他们对权势者进行批判时,这种依赖性也以种种方式表现出来。就儒家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的确并不都是官场禄蠹,他们对权力的谋求也往往都有十分正当的理由,其最高境界是当“帝王师”,辅佐帝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因而一个正直的儒家士大夫除了对皇权的服从外,还有一个更高的服从对象,这就是“天道”。当然,“忠君”本身也是“天道”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忠君”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和层次,最高层次就是当“谏臣”,即对皇上的一举一动不是一味服从,而是以“天道”的名义提出批评,哪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辞。在这种意义上,儒家知识分子也可以看作是“批判型”的知识分子,但这种“批判”是以世所公认且已经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前提的,而不是立于个人研究的专业和学理基础上的,因而并不具有真正的批判所蕴含的开拓性和启蒙性。
至于道家知识分子,通常认为他们对社会和整个权力结构的批判表明了他们对政治的独立性。其实,除了那些抱有“终南捷径”的算计的假隐士外,道家知识分子通常都是官场中的不如意者和失败者,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本质上和屈原的《离骚》《天问》一样,是一种牢骚的发泄和政治上一身清白的表白,或是一种失意后的心理补偿。因此道家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同样不具有积极促进社会变革的意义,而只是一种情绪化的个人宣泄,它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和某些自然知识只不过是这种情绪宣泄的副产品,而非刻意追求的结果,更不是他们用来批判社会的专业立场。
(摘编自邓晓芒《知识分子为何如此热衷“进谏”》)
材料二:
隋唐时期,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精神根底不是归于佛教,就是归于道教。在这个时代,儒家日渐衰微,韩愈在《原道》篇里树立道统,以证明儒家思想传承之渊源。中晚唐的儒学复兴运动,主要着眼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批判,诉诸政治的力量来解决思想的问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北宋士大夫在宋王朝“养士”政策的基础之上,展开了一种独特的面对世界的方式。宋代的开国根基里有一种敬畏的精神,这种敬畏的精神,滋养出一种宽容的气质,体现为对普通老百姓不敢残虐之,对士大夫则宽容之。在北宋的文化和思想当中,有三个字构成了北宋士大夫精神的根底:一是范仲淹的“忧”,一个是程颢的“仁”,一个是张载的“感”。这三个字都指向他人,指向对他者责任的承担。“忧”是北宋士大夫的基本精神气质,这样的精神气质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非常突出的体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代士大夫人格之伟大,既是精神力量,也是时代塑造。
北宋士大夫意识到,与佛、老之间的斗争,根本是生活方式、生活道路的不同。佛、老这样的虚无主义世界观,如果任其蔓延下去,人的道德生活是无从建立的。在这个意义上,一旦面对生活道路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价值观的问题。佛教、道教都发展出了有自己哲学根据的价值取向以及有自己理由的生活道路,在这个背景之下,就要从根本上树立起儒家的道理。
(摘编自杨立华《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材料三:
唐宪宗继位后不到一年时间,宦官重又得势,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到荒僻的外州做司马。虽然柳宗元跟刘禹锡都受挫折,但他们受到伤害的程度不一样。作为失败者,柳宗元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受的伤害最大。刘禹锡对于盛衰变化有一种通达的看法——一个人不是永远顺利的,现在衰败,将来也许会恢复。刘禹锡对于盛衰变化有完整的通观,他的诗喜欢写关于历史兴亡的东西。而柳宗元没有这种通达的看法,一个打击下来,他却没有解脱的办法。他的挣扎,是尝试用游山玩水来安慰自己。柳宗元经过自己的一番挣扎和努力,最终还是没有得到解脱,他的内心非常悲哀非常痛苦。所以他在永州所写的山水游记和诗歌都有一个特色:表面上是写赏玩山水,而且写得冷静、超逸,要摆脱,但并不是真的冷静,也不是真的超逸。
《溪居》正是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最痛苦最哀伤的时候所写的。“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溪居》)表面上是一种自得,其实是在写他自己的寂寞。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要“求诸己”而不要“求诸人”,如果自我充实了,就是韩退之说的“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如果“足乎己”了,“来往不逢人”才是很好的一件事,因为根本不需要外在的赞美和影响,你才有一种自得,于是“长歌楚天碧”,可以放声歌诵了。
(摘编自叶嘉莹《柳宗元的山水寂寞心》)
22.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既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更要熟谙经史,深通谋略,懂得治人牧民之术,才能最终获得“为官一方”的人望。
B.怀才不遇的传统知识分子如果不在社会上沦为“九儒十丐”,就可能有意使自己边缘化为陶渊明那样的隐逸型和牢骚型知识分子。
C.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是当“帝王师”,辅佐帝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但他们最高的服从对象是“天道”而非皇权。
D.屈原的《离骚》《天问》只是官场失意者一种情绪化的个人宣泄和政治上的清白表白,不具备社会批判和积极促进社会变革的意义。
23.根据材料二、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晚唐儒家日渐衰微,韩愈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没有真正成功,根本原因是诉诸政治的力量来解决思想的问题。
B.“忧”“仁”“感”构成北宋士大夫精神的根底,宋代士大夫人格伟大,与宋王朝“养士”政策密不可分。
C.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着眼思想领域,意图发展出有自己哲学根据的价值取向以及有自己理由的生活道路。
D.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尝试用游山玩水来安慰自己,他此时的山水游记和诗歌是寂寞的表达,并没有超逸自得之心。
24.结合材料内容推断,下列选项中最符合韩愈“道统”思想的一项是( )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潜《饮酒》)
B.“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C.“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语录》)
25.材料一对中国古代士大夫作了比较分析,请简要说明其差异。
26.结合上述材料,简述柳宗元革新失败后始终无法摆脱痛苦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2.D
3.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4. 《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5.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柳丝长玉骢难系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6.D 7.C 8.A 9.B 10.ABD
11.“登白薠兮骋望”的抒情方式是借举止抒情 12.这里以鸟儿、渔网失其所,比喻期待殷切却事与愿违 13.公子指的是湘夫人,思公子的人是湘君 14.“帝子”指湘夫人,“予”指湘君 15.运用了直接抒情、融情入景、借举止抒情、因情造景这四种抒情方法 16.“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通过描写周围秋色来渲染出浓郁的愁情
17.D 18.①化用典故。尾联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来写家菊,陶渊明酷爱菊花,有“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家菊向陶渊明寻求恩宠。②运用了拟人手法。家菊寻求恩宠,野菊冷笑,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家菊和野菊以人的思想情感,使表达更生动形象。③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写家菊寻求恩宠,来反衬野菊的高洁脱俗。
19.D 20.D 21.①马致远漂泊羁旅的生活,使其沉淀和积累了深沉、丰厚的思乡情意。
②马致远选取枯藤、老树等意象,将自己的思乡情意寄寓其中。
③马致远通过摄取昏鸦、瘦马等物象的神理和形态,丰富拓展了自己的情意体验。
22.B 23.A 24.D 25.材料一主要从是否做官的角度分析比较,大体上是儒家知识分子和道家知识分子的比较。材料二主要是分析比较了隋唐和北宋士大夫的不同,隋唐儒家日渐衰微,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精神根底不是归于佛教,就是归于道教,宋代士大夫精神的根底是“忧”“仁”“感”。 26.①柳宗元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受的伤害最大。
②柳宗元缺乏刘禹锡那种对于盛衰变化的通达的看法,无法解脱。
③柳宗元尝试用游山玩水来安慰自己,但最终没有得到解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