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书愤陆游书 愤因积极主张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嘉定二年(1210),85岁的陆游留下绝笔诗《示儿》,含恨离世。 陆游“六十年来万首诗”,一生存诗9300首。陆游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也有很多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走近作者陆游:出生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出生于两宋之交1125年。靖康之难的前一年。靖康之耻: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及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的刺痛了汉人的内心。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靖康之耻那是深深刻在南宋文人心上的一个无法磨灭的耻辱!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补充拓展陆游:阻力陆游初试为第一,因秦桧之孙秦埙居陆游名下,次年复试,秦桧指示主考官将其除名。范成大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主和派诋毁他“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陆游自号“放翁”。陆游为礼部郎中,何澹dàn弹劾他“喜论恢复”“不合时宜”,朝廷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罢官。陆游:军旅生活46岁,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幕僚。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在此期间,陆游常到战略要塞大散关(宝鸡)一带巡逻。朝廷否决北伐计划,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只有八个月,是陆游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的军事实践。陆游:晚年66岁直至去世的二十年间,陆游隐居故乡,过着简朴、宁静的乡村生活。但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从未真正消失。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他的大量诗歌既表达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临终之际陆游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书”:动词,写,抒发。“愤”:愤懑、悲愤。“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解题书愤思考: 作者抒发了哪些“郁愤”之情?是如何抒发的?理解诗歌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世事艰”,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愤”世事艰“书”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紧张的战争氛围(水 陆)酷烈的战争环境险要的军事据点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具体化,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理解诗歌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在形成鲜明对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理解诗歌“空”——壮志未酬、无路请缨,沉痛之极。“已”——早年豪气如山,如今两鬓斑白。祖国山河破碎,自己却是蹉跎岁月、年华空老,悲凉之至。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难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愤”空自许鬓先斑(用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理解诗歌“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一表名世,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陆游仰慕《出师表》中的哪些精神品格?北定中原、还于旧都——陆游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毕生心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忠心报国、矢志不渝的情怀;亲贤臣,远小人——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借鉴的。书愤所“书”何事?为何而“愤”?如何抒“愤”?品读诗歌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思考:所“书”何事?分析诗意“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思考:为何而“愤”?诗人“愤”的是何事?提示:先从诗中找到最能表现“愤”的词语愤“愤”报国无门“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收复无望根源: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收复失地的绊脚石。赏析诗歌所抒何“愤”?所“愤”之一:世事艰所“愤”之二:空自许所“愤”之三:鬓先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思考:作者如何书愤?愤本诗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①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能不涌上笔端 ②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讽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③用典。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的典故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靖康之耻那是深深刻在南宋文人心上的一个无法磨灭的耻辱!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总结归纳:时代的悲剧相同的际遇,陆游是“已先斑”“鬢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共同的情结,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补充拓展主题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 岳飞对比阅读临安春雨初霁②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注】①该诗为宋光宗淳熙十三年春于会稽石帆别业所作,当时诗人62岁。②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尾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思考:《书愤》与本诗写于同一年,显现出诗人思想情感在短时期内的反复,请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两首诗的异同。《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意象风格情感(尾联)山、楼船、夜雪、铁衣、大散关、塞上长城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矮纸、晴窗、细乳、茶大气磅礴、慷概悲壮(悲愤)恬淡静雅、惆怅深沉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讽刺南宋朝廷,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运用典故,表示想要远离污浊的京城,希望早日回家,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志不得伸的惆怅落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