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共30张PPT)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课件(共30张PPT)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猜猜他是谁
此人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
此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此人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诗词歌赋无所不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建筑水利造诣颇深、服饰美食研究独到……
苏轼(1036-1101)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生平(三起三落)、成就、作品、思想
目录
倾情诵读
知人论世
品析鉴赏
旷达胸襟——感人生
风流豪杰——赞周郎
江山如画——咏赤壁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1.经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的一生有三起三落。
一起:步入仕途;
一落:大难临头;
二起:东山再起;
二落:知难而退;
三起:再回朝廷;
三落:一贬再贬。
知人论世
1.经历
一起:步入仕途。1057年考中进士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从八品,干了将近3年。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神宗熙宁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
一落:大难临头。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被贬黄州。
知人论世
1.经历
二起:东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祜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1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
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知人论世
1.经历
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1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三落:一贬再贬。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变本加厉打击元祜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这就是苏东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
知人论世
1.经历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知人论世
2.成就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还是著名画家。
小结:
苏轼成就二三四:
词苏辛,诗苏黄,
苏黄米蔡书法家,
三苏父子散文强。
知人论世
3.思想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知人论世
4.作品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倾情诵读


倾情诵读
补充注音:
垒(lěi) 瑾(jǐn)
纶(guān) 樯(qiáng)
橹(lǔ) 酹(lèi)
倾情诵读
补充注释:
①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②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③乱石:陡峭不平的石壁;群山。
④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倾情诵读
补充注释:
⑤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⑥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⑦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品析鉴赏
品析鉴赏
1.写了赤壁之景,特点是:雄奇、壮丽。
分析:
所见 大江——东去(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岩石险怪、山势陡峭)
惊涛——拍岸(波涛汹涌、水石相激)
雪——卷起 千堆(波涛翻滚)
第一版块:江山如画——咏赤壁
阅读思考:
1.词的上阕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这些景有何特点?
2.写了哪些人?
3.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1.写了赤壁之景,特点是:雄奇、壮丽。 分析: 所见 大江——东去(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岩石险怪、山势陡峭) 惊涛——拍岸(波涛汹涌、水石相激) 雪——卷起 千堆(波涛翻滚)
品析鉴赏
1.写了赤壁之景,特点是:雄奇、壮丽。
分析:
所见 大江——东去(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岩石险怪、山势陡峭)
惊涛——拍岸(波涛汹涌、水石相激)
雪——卷起 千堆(波涛翻滚)
第一版块:江山如画——咏赤壁
阅读思考(展示问题)
1.词的上阕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这些景有何特点?
2.写了哪些人?
3.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2.写了千古英雄
分析:
所想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表达作者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景仰、怀念之情。
品析鉴赏
1.写了赤壁之景,特点是:雄奇、壮丽。
分析:
所见 大江——东去(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岩石险怪、山势陡峭)
惊涛——拍岸(波涛汹涌、水石相激)
雪——卷起 千堆(波涛翻滚)
第二版块:风流豪杰——赞周郎
阅读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周瑜的?
2.作者为何独爱周瑜?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周瑜的?
(1)正面描写:
①神态——“雄姿英发”,苏轼怀想周瑜年纪轻轻,便迎娶美人的神态,可见周郎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②长相——“羽扇纶巾”,乃儒者装束,可见其风流倜傥、英俊儒雅。
③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旨周瑜在谈笑之间,大破曹军,以弱胜强,足见其从容娴雅、足智多谋。
品析鉴赏
1.写了赤壁之景,特点是:雄奇、壮丽。
分析:
所见 大江——东去(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岩石险怪、山势陡峭)
惊涛——拍岸(波涛汹涌、水石相激)
雪——卷起 千堆(波涛翻滚)
第二版块:风流豪杰——赞周郎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周瑜的?
(2)侧面衬托:
①场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为英雄的出场提供了壮阔的背景。以壮景衬英雄。
②婚姻——“小乔初嫁了”,不写周瑜迎娶的盛况而写美人出嫁。以美人衬英雄,更能表现英雄的潇洒英姿。
③称呼——“公瑾”“周郎”。苏轼在词中称周瑜为周郎、公瑾体现了苏轼对周瑜的尊敬和景仰。
品析鉴赏
1.写了赤壁之景,特点是:雄奇、壮丽。
分析:
所见 大江——东去(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岩石险怪、山势陡峭)
惊涛——拍岸(波涛汹涌、水石相激)
雪——卷起 千堆(波涛翻滚)
第二版块:风流豪杰——赞周郎
2.作者为何独独仰慕周瑜?
苏轼、周瑜之比较
姓名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爱妻亡故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才能,意在通过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抒发自己行将半百、年华逝去而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人生感慨。
品析鉴赏
1.写了赤壁之景,特点是:雄奇、壮丽。
分析:
所见 大江——东去(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岩石险怪、山势陡峭)
惊涛——拍岸(波涛汹涌、水石相激)
雪——卷起 千堆(波涛翻滚)
第三版块:旷达胸襟——感人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认为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也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同意哪种看法?试说明理由。
补充:苏轼在黄州生活概况和思想动态
苏轼在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监督管制,形同囚犯,心情起初自然是孤寂、苦闷的。为了解决生活的困窘,也为了排遣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亭东面的山坡上开垦荒地、躬耕其间,修筑“雪堂”5间,作为游息之所,并自号“东坡居士”。
品析鉴赏
1.写了赤壁之景,特点是:雄奇、壮丽。
分析:
所见 大江——东去(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岩石险怪、山势陡峭)
惊涛——拍岸(波涛汹涌、水石相激)
雪——卷起 千堆(波涛翻滚)
第三版块:旷达胸襟——感人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认为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也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同意哪种看法?试说明理由。
其实苏轼“东坡”的名号是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影响而取的。苏轼自言“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乐天”就是“乐天居士”,是白居易的号。白居易被贬忠州刺史时作《东坡种花》《步东坡》《别东坡花树》等,其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生活思想无疑深刻影响了苏轼。
品析鉴赏
1.写了赤壁之景,特点是:雄奇、壮丽。
分析:
所见 大江——东去(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岩石险怪、山势陡峭)
惊涛——拍岸(波涛汹涌、水石相激)
雪——卷起 千堆(波涛翻滚)
第三版块:旷达胸襟——感人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认为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也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同意哪种看法?试说明理由。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应该作这样理解: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梦幻,又何必斤斤计较于成败得失,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一种出世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虽有丝丝伤感,但其主旋律是高亢的。在英雄气概和赤壁壮景的渲染中,全词更多是洋溢着旷达豪迈之气。
课堂小结
一篇传世经典《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片如画的壮丽河山,一声穿越时空的浩然长叹,一汪绵绵无尽的长江水,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却是不变的追求,也许苏轼没能成为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但却活出了具有苏轼特色的潇洒旷达。
致苏轼
赤壁江边浪如雪,苏公载酒欲何之。
掉头不顾杯高举,舞影飘零意转迟。
周郎成忆飞烟尽,却笑多情两鬓丝。
吾辈必当勤自勉,持书仗剑有所为。
课后作业
1.个性化探究“故国神游”,你认为“神游者”是谁?“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你认为多情者是谁?
2.请你以苏轼的忠实粉丝身份为被贬在赤壁的苏轼写一封信。(不少于300字)
3.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苏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