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含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含反思)

资源简介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内容分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也取得重大进步。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的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三、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了解和掌握内燃机的发明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历史解释:知道飞机的诞生;化学工业的产生。
史料实证: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唯物史观: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家国情怀: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习科学家们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用电话联络远方的亲朋好友,在电灯下学习,坐汽车去上班,乘飞机出国……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越来越便利。你知道电话、电灯、汽车和飞机是何时出现的吗?
(二)讲授新课
1.隋的统一
(1)电的应用
根据材料,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背景)有哪些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叶是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从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一个真正统一的美国出现;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确立新体制的大门……
材料二:“蒸汽机的吼声使欧、 北美、亚三大洲发生变革,劳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
(2)学生活动
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等国进一步巩固和扩展;
经济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科技上: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3)教师活动
根据课本,概括电的产生及发展
(4)学生活动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教师活动
根据课本,概括内燃机的产生及发展
(2)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根据课本,了解汽车的发展
学生活动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教师活动
合作探究一:观察汽车的主要零部件,想一想:制造汽车需要哪些基础工业部门的配合?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哪些行业的发展?
学生活动
制造汽车需要采矿业、制造业的配合。
汽车行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汽车配件制造业、石油开采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教师活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飞机
学生活动
1903年12月17日上午,
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
带着他们的飞机来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片沙滩上。
1909年9月21日,
中国人冯如刻苦钻研,制造出了更先进的飞机,并获得国际比赛大奖。冯如被誉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教师活动
根据课本,用表格归纳化学工业方面的成就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根据材料,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材料研读:
材料一:19世纪最后30年间,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世界工业总产量增长了两倍以上。1870—1913年,世界贸易增长了3倍多。
材料二: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和垄断组织国外联系的扩大……垄断资本的胃口更大,它不但继续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也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此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学生活动
积极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消极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活动
合作探究三: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格填写?
学生活动
五、课堂总结
三部分内容都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的重大成就。电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化学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新的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这堂课总体来说重点突出、紧抓教材,但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课堂气氛略显沉闷。总之,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尝试去探索,才会有所收益,从而增强历史课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