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学写作】21.鲸鱼的咽喉为什么很小(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读名著学写作】21.鲸鱼的咽喉为什么很小(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鲸鱼的咽喉为什么很小
节选自吉卜林的《原来如此的故事》 被鲸鱼吞下后能逃吗?
伏笔照应法
鲸鱼的咽喉为什么很小
节选自吉卜林的《原来如此的故事》
亲爱的少年朋友,很久很久以前,大海里有一条大鲸。这头大鲸以吃海中各种各样的鱼为生,什么海星、螃蟹、海鲽、鳐鱼、鲐鱼、狗鱼、硬鳞鱼、比目鱼、 雅罗鱼,总之,它用它那张大嘴巴吞食它能找到的所有的鱼!
吃到最后,大海里只剩下一条小鱼,这条鱼总是灵巧地游在大鲸的右耳朵后面,这样鲸就无法吃到它。
鲸直起身子说:“我真饿呀。”
小鱼低声问:“高贵而仁慈的鲸,你尝过人的滋味吗?”
“没有,”鲸回答说,“那滋味到底如何?”
“好吃极了,”小鱼说,“只是有点枝枝叉叉的。”
“那就去给我弄些人来吃。”鲸说着,用尾巴把清水搅得泡沫四溅。
小鱼说:“你一次吃一个人就足够了。如果你游到北纬五十度、西经四十度(这一点真是不可思议),你将会在大海之中的一只救生筏上发现一个乘船遇难的水手,那水手穿着一条蓝色的帆布裤子,有一根吊带(亲爱的小朋友,请你千万别忘了这根吊带)和一把大折刀,此外便一无所有。不过我得清楚地告诉你,那水手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于是,鲸便以最快的速度向北纬五十度、西经四十度的地方游去。它果然看见大海之中的一只救生筏上有一个水手,这水手果然只穿着一条蓝色的帆布裤子,另外有一根吊带(亲爱的少年朋友,你必须特别记住这根吊带)和一把大折刀。
鲸张开了它的大嘴,它张呀,张呀,张得连嘴唇都差点碰到它的尾巴了。接着,它一口吞下了那个水手,连同水手乘坐的救生筏,还有他穿着的那条蓝色的裤子,还有那根吊带(记住这根吊带)和那把大折刀——它把这一切都一股脑吞进它那热乎乎、黑洞洞的肚子里面。然后它咂了咂嘴巴,直起身子转了三圈。
但是,当那位足智多谋的人发现他真的被吞进了鲸那热乎乎、黑洞洞的肚子,他马上就开始在里边蹦跳呀、碰呀、撞呀、腾呀、跃呀、敲呀、砸呀,咬呀、叮呀、刺呀、戳呀、锤呀、顶呀、滚呀、爬呀, 吵呀、闹呀,总之是手舞足蹈、拳打脚踢,弄得鲸难受死了,(少年朋友们还记得那根吊带吗?)
于是,鲸对那条小鱼说:“这个人真是枝枝叉叉的,他弄得我直想打嗝呕吐。我该怎么办呢?”
“那就叫他出来吧。”小鱼说。
鲸只好对自己肚子里边的那个水手说:“出来吧, 规矩点,我现在直想打嗝。”
“不,不!”水手在它肚里说,“我不能就这样出来。送我到我家乡的海边,送我到英格兰的白崖下面,到那时我再考虑出来的问题?”说完他更加猛烈地拳打脚踢。
“你最好送他回家吧,”那条小鱼在一旁说,“我早就警告过你,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于是,鲸强忍着打嗝,飞快地划动它的鳍肢和尾巴,它游呀、游呀、游呀,最后终于看见了那个水手家乡的海岸,看见了英格兰的白崖,鲸把前身一下冲上海滩,张开大嘴说:“出来吧,从这儿可以去文契斯特、阿夏洛特、南夏、基恩,还可以去弗契堡的车站。”
当它刚说到“弗契”两个字时,那个水手走出了它的嘴巴。但那水手的足智多谋真是名副其实,当鲸在海中游动的时候,他早已用他那把大折刀把救生筏劈成了一个方格栅栏,并用他那根吊带把栅栏扎得牢牢的(现在,少年朋友们该明白我叫你们记住这根吊带的原因了吧)。他把这个栅栏拉进鲸鱼的咽喉,让它紧紧地卡在那里!然后他反复地唱着两句歌,我现在唱给你们听:
我用这道大栅栏,治好你的馋嘴巴。
因为那个水手也是个爱唱歌的爱尔兰人。
最后,他走上了铺满圆卵石的海滩,回到了家里,回到了他妈妈的身边。他后来结了婚,一直过着幸福的生活。那条鲸也游回了大海,但从那以后,那道栅栏就卡在它的咽喉里,它吞也吞不下去,吐也吐不出来,从此,它只能吃一些很小很小的鱼虾。这就是鲸今天不会吞吃人,绝不会吞吃小男孩、小姑娘的原因。
那条小鱼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藏到赤道下边的淤泥里去了,因为它害怕鲸会生它的气。
【名著简介】
吉卜林,英国小说家、诗人。出生于印度孟买, 6岁时被送往英国,在一家儿童寄养所住了5年, 17岁中学毕业返回印度,开始创。他敏锐地观察印度的风土人情,把见闻写成小品文和轻快诗,发表在报纸上,成为当时最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
吉卜林一生共创作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随笔、游记等。他的作品简洁凝炼,充满异国情调,尤其在短篇小说方面,是无与伦比的。马克·吐温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吉卜林的作品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
1907年吉卜林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原来如此的故事》是一部迷人的小童话故事集,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熟知的动物,作者通过其超凡的想象力和诙谐的表现力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童话世界。这些充满异域风情和幽默色彩的故事,是吉卜林讲给亲爱的小女儿约瑟芬听的,但遗憾的是,小约瑟芬1899年死于肺炎,三年以后的1902年,吉卜林才出版了《原来如此的故事》,并亲自创作了插图。
这本童书非常幽默风趣,单看标题就让人发笑,如《跺脚的蝴蝶》、《玩弄大海的螃蟹》,各种和动物有关的故事,把读者带入幻想的美妙境界。
【学科知识】
被鲸鱼吞下后能逃生吗?
看了《鲸鱼的咽喉为什么很小》,我们非常赞赏人的聪明才智,那个遇难的水手凭着自己的足智多谋,不仅从鲸鱼的肚子里逃生,而且治好的鲸鱼的馋嘴。但如果真的被鲸鱼吞食,真的可以逃生吗?
首先要清楚哪些鲸鱼能够吞食。鲸分须鲸亚目和齿鲸亚目。须鲸亚目下的鲸,都是鲸须滤食的方式捕捉小鱼小虾为食,因此它们食道普遍很窄,才几厘米最多10几厘米而已。体积最大的蓝鲸食道直径也才10cm而已,是不可能吞食物体的。
齿鲸是通过牙齿来捕获食物,其中有一种齿鲸,叫抹香鲸,喉头很大,能吞下整只乌贼、章鱼和小鲨鱼。它一般体长为10~20米,饭量大,不咬人,食道粗,胃足够大。
第二、抹香鲸通常生活在海底300-800米深处,一般来说不会在海面猎食,所以要被抹香鲸吞食也是很困难的。
第三,如果真的被抹香鲸吞食,进到“那热乎乎、黑洞洞的肚子”,可以在里面如遇难水手般“蹦跳呀、碰呀、撞呀、腾呀、跃呀、敲呀、砸呀,咬呀、叮呀、刺呀、戳呀、锤呀、顶呀、滚呀、爬呀, 吵呀、闹呀,总之是手舞足蹈、拳打脚踢”吗?
抹香鲸是有三个胃。首先进到的是抹香鲸第一个胃,这个胃主要靠蠕动肌肉来粉碎食物,这里没有胃液也没有空气,靠不断蠕动来用肌肉粉碎食物。第二个、第三个会分泌胃酸。所以到了抹香鲸的胃里,要经受住挤压和腐蚀,然后想办法让抹香鲸恶心而吐出来。
【阅读练习】
1.文中几次提到吊带?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写到吊带的?
2.鲸鱼的嘴巴前后发生什么变化?文中是怎么解释鲸鱼的喉咙是很小的?
3.人的聪明才智体现在哪些地方?
【作文技巧】
伏笔照应法
伏笔照应法,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文设下埋伏的内容,后文照应前文。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有的三者结合。
伏笔照应法讲究的是“伏”,“伏”的内容设计要服从全文的主要情节,不能旁逸。同时,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形式前伏后应的密切关系,使文章结构严谨。如《鲸鱼的咽喉为什么很小》前面特别指出有一个遇难的“水手穿着一条蓝色的帆布裤子,有一根吊带(亲爱的小朋友,请你千万别忘了这根吊带)和一把大折刀”,然后鲸鱼果然找到了这个水手,“一口吞下了那个水手,连同水手乘坐的救生筏,还有他穿着的那条蓝色的裤子,还有那根吊带(记住这根吊带)和那把大折刀”,后来水手利用大折刀和吊带治好鲸鱼的馋嘴,前面有伏笔,后文有照应,前后形成密切的关系,线索清晰,一气呵成。
伏笔照应既有单一性的,又有多样性的。单一性伏笔照应一般按一条线索设置伏笔,单线发展,这种照应,比较简单,读者容易掌握。像《鲸鱼的咽喉为什么很小》就属于单一性照应,初学写作的,先学好这种照应法。多样性伏笔照应往往多方面地设置伏笔,也多方面交代结局,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读者不易把握,但用得好,可以增加文章的结构美。
  伏笔照应的关键,是要设计好“伏”。这种“伏”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两次乃至多次,但交代只有一次。因而待第一次“伏”设计好后,就在考虑怎么把这次“伏”的内容向前发展,在何处结束这次“伏”,不一定在文章结尾收束。对前面设计的“伏”,后面一定要有其结果的交代,千万不能遗忘和疏漏。
【我要尝试】
以“意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注意伏笔和照应。
【教材链接】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园地四 难忘的事
人教版小学《思品》第十册:尝尝苦滋味
鲸鱼的咽喉为什么很小
【阅读练习】
1.文中几次提到吊带?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写到吊带的?
2.鲸鱼的嘴巴前后发生什么变化?文中是怎么解释鲸鱼的喉咙是很小的?
3.人的聪明才智体现在哪些地方?
参考答案
1.文中9次提到吊带,其中5次在括号中特别提醒。第一次是鲸让小鱼弄一些人来吃;第二次是鲸看见了一个水手;第三次是鲸吃进水手;第四次是水手从鲸的嘴里出来。
2.鲸鱼的嘴巴以前可以吃很多东西,现在只能吃小鱼小虾,不会吞吃人。文中用一个童话故事来解释鲸鱼的喉咙很小,非常有趣。
3.人的聪明才智体现在利用鲸鱼的特点,帮助自己达到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