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7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7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71张PPT)
《兼爱》
墨 子
学习目标
一、知人论世
标题解读
墨子,名翟(dí ),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走进墨子
标题解读
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誉为”科圣”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
走进墨子
标题解读
《墨子》其书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该书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墨子》一书,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主要思想
①兼爱非攻。“兼爱”指的是爱所有人,是指不分亲疏、不分远近的普遍的爱,强调“爱无差等”。“非攻”指的是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就是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爱,才能实现和平共处,社会才能处于一种最好的状态。
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止楚攻宋),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墨子-公输》)
今人评墨子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
时代背景
《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兼爱or仁爱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拓展
拓展
思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异同?
一般来说儒家的仁爱有三个范畴:一是亲亲之爱,二是忠恕之道,三是恻隐之心。
亲亲之爱就是对自己的亲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爱;
忠恕之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恻隐之心是孟子提出来的,这是“仁”的善端,又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仁爱它有一个由内向外的一种外推,有这样的一种差别,既分等级又有一个范围。
拓展
思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异同?
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的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爱是是有顺序的,爱亲再爱人,最后泛爱众,强调推己及人。
而墨家的兼爱是无等差的、是一种平等的爱,是没有范围的,是不分等级不分高低贵贱的。
拓展
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明确】: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
拓展
请思考: 墨子是否主张爱一切人,反对一切战争
墨子所说的“兼爱”是不包括爱“盗”的
墨子反对的是攻伐战争,支持正义之战。反对不义战争,支持弱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
第一,可以“各取所需“,但不要“厚此薄彼”
第二,可以“学以致用”,但不要“急功近利”
第三,可以“弘扬继承”,但不要“全盘照搬”
(易中天《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
标题解读
读课文,明确重音和语调
则弗fú能攻: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当cháng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
故盗贼有yòu 亡wú:有,同“又”;亡,同“无”,没有。
恶wū施不孝:怎么。
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第一个,怎么;第二个,憎恨。
交相恶wù:憎恨,讨厌
兼, 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解题
“兼爱”的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理解文意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作为
判断句
产生的原因
于是
治理
于是
于是
第一段
形作名,乱局
取独
这样
何尝

治疗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中心句
类比论证
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医之攻人之疾者,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治乱者,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标题解读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者(喻体)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本体)之理的论证方法。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己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 比较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
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客观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开门见山地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观点,为下文引出“兼爱”的观点做了铺垫。
2.分析这一段的论证方法
运用了对比论证,“知乱之所起”对于治理天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类比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的手法来说理,更加生动形象,语气更强。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考察
同“尝”,尝试
宾语前置,自何
孝敬
宾语前置,爱自
使动,使……受益
使动,使……亏损
第二段
取独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
形作动,慈爱
这是什么缘故?
取独
取独
取独
宾语前置,爱自
使动,使……亏损
使动,使……受益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这样

使动,使……受益
自己
动词,伤害
动作名,偷窃者
即使
名词,劫夺财物者
文言文中的“盗”与“贼”
“贼”本义指武力抢劫,相当于现在的强盗。“盗”相当于现在的小偷。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侵扰卿大夫的封地
使动,使……受益
纷乱之事
完备、齐全
使动,使……受益
即使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举例论证
臣子之不孝君父。
子自爱,不爱父;弟自爱,不爱兄;臣自爱,不爱君;
父自爱,不爱子;兄自爱,不爱弟;君自爱,不爱臣;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贼爱其身,不爱人;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
本段中有哪些“乱”?
“乱”之因何在?
起不相爱。
文本探究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2.本段中有哪些“乱”?“乱”之因?
乱:“父子、兄弟、君臣”“盗贼”“大夫”“诸侯”
原因:只爱自身而不能相爱,所以损人以利己。
文本探究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2.本段中有哪些“乱”?“乱”之因?
乱:“父子、兄弟、君臣”“盗贼”“大夫”“诸侯”
原因:只爱自身而不能相爱,所以损人以利己。
3.概括这一部分的说理特点。
通过问答的方式,举例论证列举大量事例,从父子、兄弟、君臣的角度按照亲疏关系,反复论证层层推进,得出结论: 何为“乱”以及“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亏人自利”“不自爱”。
文本探究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2.本段中有哪些“乱”?“乱”之因?
乱:“父子、兄弟、君臣”“盗贼”“大夫”“诸侯”
原因:只爱自身而不能相爱,所以损人以利己。
3.概括这一部分的说理特点。
通过问答的方式,举例论证列举大量事例,从父子、兄弟、君臣的角度按照亲疏关系,反复论证层层推进,得出结论: 何为“乱”以及“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亏人自利”“不自爱”。
现象:乱
封国与封国相攻
封地与封地相篡
人与之相盗相贼
君臣不惠忠
父子不慈孝
兄弟不和调
起因:
亏人自利,自爱而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天下之乱物
,具此而已矣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设问: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设问:
设问: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分析原因
列举事例
反面论述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假使


怎么实行
同“无”
同“又”
第三段
看待
宾语前置,自何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同“又”
侵扰
攻伐
安定、太平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若使天下兼相爱……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如何论述“兼爱”的?
列举“兼相爱”的具体做法和好处
爱人若爱其身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
视人家若其家
视人国若其国
由小到大层层深入
文本探究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中心论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分析并点明“兼爱”的意义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或者说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①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jí)的与其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
②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怎么
鼓励
互相
判断句
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第四段
本段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和谐。
文本探究
【思考2】研读第四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论证思路
首先,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的观点。
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
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
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梳理文本 理清思路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盗贼无有
家不相乱
国不相攻
君臣父子孝慈
类比论证
假设论证、正反论证
举例论证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总结全文
深入探究
探究墨家“兼爱”思想
儒墨之辩
儒墨之爱区别
探究墨家在历史中没落的原因
在当时的社会墨子的理想能实现吗
孟子曾批评道:“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你如何理解孟子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评价?
1. 破坏血亲伦理
(1)孟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着强烈的宗法观念和血缘意识。
(2)“兼爱”要求爱别人的父亲犹如爱自己的父亲,而父亲本是唯一的,爱人父若己父无异于消解了父亲的唯一性,也就破坏了最基本的血亲伦理。
2. 空想脱离实际生活
孟子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否定,实际上是因为看到了兼爱缺乏人性基础和伦理基础, 过于空想化,难以操作。
除此,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1. 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再者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它根本是不会实现的。
2. 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兼爱”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也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
3. 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墨子出身平民,他的思想和利益需求自然充满了民本的特点,他的草根精神是统治者所畏惧的,更何况,墨家自己有一个3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令统治者忌惮。
墨子《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现实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世界
中国
中国
世界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
【任务活动】合作探究 ,剖析特点
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 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随堂练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能攻之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B.必知疾之所自起 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C.若使天下兼相爱 视人之家若其家
D.亏臣而自利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A项,第一个“焉”,兼词,于是,如此;第二个“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
B项,两个“所”均为动词前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
C项,第一个“若”,如果;第二个“若”,像。
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或目的,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
B
随堂练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窃以为过矣
B.恶施不孝 交相恶则乱
C.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D.不知乱之所自起 起不相爱
A项,第一个“窃”,偷窃,第二个“窃”,私下里。
B项,第一个“恶”相当于“何”,“怎么”,第二个“恶”,厌恶。
C项,第一个“攻”,治疗,第二个“攻”,攻击。
D项,两个“起”都译为“起源,兴起”。故选D。
D
随堂练习
3.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疾:病
B.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C.盗爱其室 室:家
D.天下之乱物 乱物:杂乱的物品
D项,“天下之乱物”意思是“天下的混乱之事”,“乱物”指纷乱之事,混乱之事。
故选D。
D
深研潜思,探究“兼爱”
墨子“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拓展延伸
——立足现代,心存“兼爱”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
拓展延伸
——立足现代,心存“兼爱”
世界
中国
中国
世界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
余秋雨先生说:“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家。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因为它在历史上被淹没或批判,就忽视它跨越时空的价值,也不能不加辨析全盘接受,而是应该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年全国二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