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敬畏生命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 敬畏生命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人教部编版 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上册
《 8.2 敬畏生命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班级 日期
本框所属单元 第三单元·生命的意义
本框所属课程 第八课·探问生命
教材分析 第二框“敬畏生命”,通过“汶川地震中的生命救援”“中国医师节”等多样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懂得生命至上的内在含义,理解为什么要敬畏生命。通过“我是一个生命”的“阅读感悟”和“善的力量”等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理解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休戚与共的关系,进而深化对怎样敬畏生命的认识:敬畏生命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课标要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
知识目标 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理解对生命的敬畏,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核心素养目标 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懂得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怎样做到敬畏生命?
难点 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学情依据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初一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探问“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并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所限,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如果学生这些思维的矛盾或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胞弱、思想困顿、行为失控等问题,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会漠视生命。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坚守善待生命的底线,追求生命的美好,对初中学生来说也是巨大的考验。因此,设计本课内容,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将有助于初中学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有助于初中学生科学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培养他们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并进一步激发对生命话题的探究兴趣。
教师准备 做好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与拓展,如生命是否可以永恒、敬畏生命等相关内容,以丰富课堂教学的思想文化内涵;教师能够切实领悟生命价值观的实质,体验到生命存续的意义与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的敬畏感,并把这种良好体验通过创设情境传递给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美观、实用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了解学生对待生命的真实态度,分析对待生命不同态度的各种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生命观念的引领。可以结合本班学情,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以谈话或者问卷的方式进行课前调查。
教学 过程 导入 观看视频《央视新闻:巴以冲突》 当今世界,战争与危机从未间断,除了最近的巴以冲突,还有其他地区的冲突 死伤无数的难民像我们展现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珍贵 展示图片:俄乌冲突、苏丹冲突
为什么人们要祭祖? 纪念: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感恩、思念与敬意 激励:获取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强大动力,砥砺前行,继往开来 操作建议 1.观看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初步了解图片内容,知道图片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2.探究交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图片中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引导学生从对个人、他人、社会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思考。 3.反思拓展。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场景吗?这些场景中人们的做法共同体现了什么? 注意事项 教师要充分挖掘图片背后的价值内涵,两幅图片分别从家庭伦理、民族精神等角度展示人们对生命的敬畏。这些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 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生活场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以敬畏之心来对待每一个生命,为本框的学习作好铺垫。
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展示图片:倒塌的学校、等待医治的人、被埋的学生、废墟中救出的伤病者、一所学校的宿舍支离破碎 观看视频《解放军奔赴灾区》 操作建议 1.展示材料。课前,教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查阅关于国家各部门、不同类型职业者等,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实例,了解他们的名字、事迹。教师也准备相关的资料。 2.思考讨论。教师向学生提出关于汶川地震救援工作的相关问题,如你知道救援工作中哪些感人的故事 中国人民为什么积极参与救援工作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问题,并记录讨论的过程和结果。 3.展示交流。各小组以图片、微视频、朗读等方式,呈现小组查阅的资料,引导学生把小组内讨论的结果在班级展示。 4.归纳总结。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在点评中引领学生理解感悟:当人遭遇不可抗拒的灾难时,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当人们万众一心,全力救援,体现我们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时,生命是崇高、神圣的,我们要敬畏生命。 注意事项 一是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增强事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以便学生敞开心扉,引发学生内在的敬畏生命的情感。 二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时刻关注学生情绪、讨论范围的变化,针对学生偏离主题的讨论及时给以引导,对学生不当的基至错误的思想及时给以纠正,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崇高,感受对生命的敬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党中央、国务院,全国各族人民立即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抗震救灾中。由此引导学生感受,面对自然灾害,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实际表现,进而帮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为什么要敬畏生命?为什么要坚持生命至上? 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是坚强的、有力量的,是崇高的、神圣的。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更重要,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指导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郑志会:免费为农村老人送药 每年奔波2000多公里,累计无偿送药上门6000余次,走废30双布鞋……这是郑志会5年来的日常。 郑志会从小家里条件不太好,父亲残疾,家里全靠母亲操持。初中毕业后,郑志会跟着大哥出门谋生,做过木工,卖过草药。然而,生活刚有些起色,他却因重病,切除了脾脏。幸好,之后他通过努力考出药剂师资格证,与妻子一起在珠岙镇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店面,开起小药房。 “我自己曾经难过,所以特别能体会老人的无助。现在有了一点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挺好的。”郑志会透露,这些年,陆陆续续有不少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或寄来物资、或走进山区,和他一起用点滴关爱去帮助老人,“这条送药路我会坚持走下去,也欢迎热心人风雨同行。”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响应党的号召,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赢得了全社会高度赞誉 展示图片: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作用,拯救了至少600万人,荣获诺贝尔奖;抗震救灾医疗队辛勤工作,克服万难,救治了无数受灾群众,不愧为人间天使;27年来,吴怀英一心守护着近千名乡亲的健康,风里雨里,一个电话就赶到。 观看视频《你永远可以相信——献给生命的守护者》
探究与分享:“中国医师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规定,从2018年开始,每年8月19日为中国医师节。 操作建议 1.阅读材料。课前,教师查阅并准备“中国医师节”的相关材料,以及教材提供的四位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呈现课前准备的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中国医师节”。 2.思考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如国家为什么要设立“中国医师节” 教材提供的这些人物身上共同体现了什么精神 这个节日对每一个中国人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3.归纳总结。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国家设立“中国医师节”是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尊重,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每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敬畏生命,珍视生命。 注意事项 一是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全面了解“中国医师节”的相关材料,选取典型材料在班级展示。 二是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情绪、讨论氛围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学生的观点是积极向上的,就应该给以鼓励,在不断讨论、交流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材介绍了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发扬中国医师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国务院决定自2018年起,将每年的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的相关资料,从而引导学生懂得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对生命的敬畏,首先体现在要珍视生命,深化学生对生命至上的思考。
如何理解“生命至上”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和自己同样重要 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指导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哲思:“我很重要,别人也同样很重要” 仁者爱人 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仁爱的人会去爱所有人,大家也会爱他。 诚心守善,尊重和关爱所有人,能给人以温纯敦厚的感觉,言语祥和可以善慰人心,做事遵守规矩会显得踏实可信,这些一定要从诚心出发才能真正做到。仁者爱人,大家都能受其感化,都愿意亲近他。 推己及人 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做人做事,要以真心换真心,自己都觉得吃亏的事,就不能叫别人做。要学会去考虑别人的难处,大度地包容别人、真心地帮助别人。只有设身处地多为别人着想,把别人的感受放在心上,才能成就自己。一个人的成熟之处,在于对他人的周到和体谅。
阅读感悟:我是一个生命 展示图片: 我是一个生命,我要好好活着。 我害怕伤害和痛苦,渴望关怀与快乐。 我的周围有与我同样的生命。不管他们和我有没有交往,他们对生命的愿望,跟我是一样的。 我必须以同样的敬畏心来尊重他人的生命,而不是对他们视而不见。 操作建议 1.阅读感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初步感悟四幅图片的含义,对“我”的生命有更全面的认知和思考。 2.讨论交流与解读图片含义, 图片一:我很重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说出“我很重要”的理由。可以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诞生,“我”对父母、朋友、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的角度阐释理由。引导学生理解、珍爱自己的生命。 图片二:我渴望关怀与快乐。讨论交流:在生活中你最害怕的是什么 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或伤害是什么 这时,你最大的渴望是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生命的一些心理需求,思考这些需求是怎样实现的。 图片三和四:他人和我。他人对生命的愿望跟“我”一样吗 为什么 我应该如何对待他人的生命 引导学生从理解社会上的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初步理解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进而从珍爱自己的生命走向对别人生命的关怀。 注意事项 在解读图三和图四,探讨“他人与我”环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他人生命的重要性、他人的生命体验等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平等的观念,怀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本活动在对自我生命的体验和认识基础上,引导学生扩展到对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关系的思考,从而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展开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用道德力量浸润学生的心灵,留下美好的生命体验。
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探究与分享:善的力量 操作建议 1.情境体验。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指导学生多角度展现情境,如“蹲下去”这一情境,可以从漠视走过、将钱扔下、蹲下去等不同角度进行表演。 2.交流分享。结合表演,说说最触动你的是哪一种做法,为什么 你能从上述的情境中发现哪些共同的态度 他人要求你这样做和自己自愿去做有什么不同 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自愿关心、帮助他人的经历,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达成共识。在交流分享的基础上理解善的重要意义。明确不漠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学会正确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尊重、关注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明确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当我们遵从内心的意愿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我们将体会到生命的自由和美好。 注意事项 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不同角色的内心感受,触动学生的灵魂,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怀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本活动通过情境体验,引导学生理解与体会“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能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生命哲学家 阿尔贝特·施韦泽:“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 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能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资料补充 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是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敬畏一切生命是史怀泽生命伦理学的基石。史怀泽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一切生物,包括人、动物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各种生命生存在一种互相影响和必然的联系之中。人应该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体验其他生命,这样人类自身才可以做到幸福地生存,才可以和人类之外的所有生物和谐地发展。 “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引领个人懂得各种生命的价值,促使人们相互尊重,建构息好的社会关系,也引领人们懂得各种生命相互依存,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放弃梦想,他们在生命禁区救人 2023年5月,范江涛、谢如祥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在海拔8450米处发现一名女性遇险登山者。在即将实现登顶梦想的时候,两人放弃了登顶,选择救人。他们说:“虽然冲顶梦想未能实现,但不后悔,因为救人是比登顶珠峰更重要的事”。 范江涛攀登到了珠峰海拔8450米的位置,看到有一个人倒在那儿,被锁在绳子上。这名登山者的氧气已经用完,脸部覆盖了薄冰,手也冻伤了,生命体征微弱。背后的下降器被锁死,整个人被固定在主绳上无法移动。 “当时我的夏尔巴向导说那个女人已经死了,不用救了,开始催我往上登,但我说,我不登顶了,我要回去救人。”在范江涛的坚持下,夏尔巴向导同意前往营救。 范江涛下撤到刘女士身边后,开始给她换氧气,喂她热水、糖、巧克力,给她按摩手脚、做心脏复苏,并帮她解除被锁定的下降器。接着他遇到了同样在攀登的谢如祥,两人合作将这名女生救下。 攀登珠穆朗玛峰需要花费数年时间进行准备,以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各种开销,绝大部分登山者在一生中只有一次机会能冲顶。一想到因救人而放弃登顶,范江涛说他当时的情绪也很激动,“花了这么多钱,用了这么久的时间,吃了这么多的苦,就要全部放弃了,心里还是很难过的。” 范江涛表示,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遇到这种情况,其实可以坦然走过,但他们还是选择施救。“营救最艰难的是决定,要放弃自己多年的梦想。” 虽然没能冲顶,但谢如祥说,挽救了一个生命,这不能相提并论。“对于我而言,登珠峰是个人理想,但这没法和生命相比。”
对于上面的新闻案例,我们可以感悟出以下结论: 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相关链接:孟子“四端说”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四种道德的潜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意思是说人有同情心,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开端;人有羞耻心,这是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开端;人有谦让心,这是社会礼仪和人们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开端;人有是非辨别之心,这是智慧的开端。 操作建议 1.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查找并收集孟子“四端说”的相关资料。 2.交流分享。引导学生在课前查找资料和学习的基础上,分组交流对孟子所阐释的四种道德潜能的理解。 3.探究感悟。在学生学习分享的基础上,引发深入思考与感悟:生活中我们如何激发自己的这些道德潜能 这样做有何意义 注意事项 一是因为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是学生认识和理解的难点,所以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补充典型例子,进行分析讲解,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交流分享,水到渠成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知学生,注意知识的生成。 本活动以孟子的“四端说”为内容,阐释了每个人生来都有的四种道德潜能,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对生命的敬畏是人们应有的道德需求,而不是出于谁的命令,从而正面引领学生过上积极的道德生活。
怎样做到敬畏生命?如何树立生命至上的观点? 敬畏生命,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关怀他人的生命。 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对生命的敬畏是内心的自愿选择,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走向道德的生活 指导学生做笔记,全班齐读知识点
知识小结
随堂练习 敬畏生命,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中学生小德的下列行为符合此要求的是( A ) A.下雨天路上看到一男子摔倒,给他撑伞,并拨打“120”求助 B.奶奶年纪大了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小德耐心教奶奶使用手机 C.上课老师提问同桌,同桌回答不出来,小德在下面悄悄提醒他 D.好友生病请假,害怕耽误学业,小德帮忙记笔记,给好友讲题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患者。这表明( C ) A.生命是脆弱的,要漠视生命 B.生命就是金钱,要重视生命 C.生命休戚与共,要敬畏生命 D.生命都有价值,要保持永恒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规定,对于故意高空抛物的,根据具体情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论处,特定情形要从重处罚。之所以要加大对高空抛物的处罚力度,是因为( B ) A.我国法律只维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 B.生命比金钱、名利等其他东西更珍贵 C.高空抛物行为都具有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生命权和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陶行知的警言告诉我们( C ) A.生命有时尽 B.生命有接续 C.生命至上 D.生命有韧性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许多学校都会不定期举行各种逃生演练、紧急疏散等活动。七年级学生小明对此举不以为意:“又没发生地震、火灾,用得着参加这种活动吗?”下列说法中,最能说服小明的是( A ) A.人的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敬畏生命应从小事做起 B.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永远都是无能为力的 C.每个人的生命是不可替代的 D.通过参加逃生演练、紧急疏散等活动就可以实现生命的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