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书愤》【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理解“愤”的内涵,2.理解诗人的深沉的爱国情怀,配乐朗诵南宋诸家爱国诗词,感受其人。二、学习重点与难点理解“愤”的内涵【知识链接】关于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写作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挥毫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导学流程】预习检测1.检查大家的朗读情况2.朗读关于陆游的诗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课堂探究思考题一、解题思考题二、结合课本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思考题三、全诗“书”了哪些内容?思考题四、全诗作者“愤”的内容是什么?思考题五、总结赏析思考题六、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思考题七、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作业:背诵并默写《书愤》《书愤》教师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理解“愤”的内涵,2.理解诗人的深沉的爱国情怀,配乐朗诵南宋诸家爱国诗词,感受其人。二、学习重点与难点理解“愤”的内涵【知识链接】关于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写作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挥毫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导学流程】预习检测1.检查大家的朗读情况2.朗读关于陆游的诗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课堂探究思考题一、解题书:动词,写 愤:愤懑,悲愤思考题二、结合课本注释,了解诗文大意首联: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 豪情壮志有如山岳。颔联: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 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颈联:当年我曾自比万里长城,如今镜中鬓发已斑白如霜,盼 北伐望回归已成空谈。尾联:《出师表》可谓名传后世,千百年间,又有谁能与诸葛 亮相提并论呢?思考题三、全诗“书”了哪些内容?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两次战争的胜利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思考题四、全诗作者“愤”的内容是什么?投降派把持朝政,中原沦陷奸臣当道、能臣被阻年事已高,壮志未酬无人领军、壮志难酬思考题五、总结赏析这首诗从立志报国的早岁写到衰鬓先斑的暮年,抒发了当年的抱负和今日的感慨,前四句慷慨奋发,后四句幽愤哀伤,情绪有起有伏,充满苍凉沉郁的情调,很有感人的力量。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突出,昔日的浩气壮举与今日的年迈衰颓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对比,表现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这也使诗人的情感起伏跌宕,形成波澜,冲击读者的心田,很容易引起共鸣。思考题六、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思考题七、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作业:背诵并默写《书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