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国殇引发民族觉醒面对危亡,中国该如何何去何从?马关条约签订场景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01020304目录Contents宏德博学 化育天工壹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根据上述图片并结合教材讲述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1)政治: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做了证明。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维新改良的人们放大了,洋务运动几十年间陆续出现的变法终于一步一步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戊戌维新运动(1898)(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维新变法思想70年代产生(早期维新思想)90年代渐趋成熟(康梁维新)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康有为:托古改制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 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王韬郑观应薛福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结果: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施一、戊戌维新运动2.维新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维新思想家为何要宣传生物学理论?借助生物进化论,倡导社会变革,为维新变法找到自然界的依据。严复一、戊戌维新运动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托古改制(将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思考:康有为为何要用儒家思想包装西方学说?有何作用?原因:减少变法的阻力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核心主张:救亡图存,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公车上书”01 序幕02 开端03 高潮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百日维新光绪帝先后颁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一、戊戌维新运动3.过程领域 布新 除旧 作用政治 广开言路;举荐人才; 精简机构;改订律法。 裁撤冗员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文教 广设学堂;派遣留学; 准许办报;设译书局。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工厂。 淘汰八旗 绿营旧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参政可能,初步动摇封建统治,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培养维新人才、推动新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变法内容:性质:既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变革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年“公车上书”01 序幕02 开端03 高潮04 失败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政变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戊戌六君子”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光绪帝先后颁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一、戊戌维新运动3.过程①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思想: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③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和封建制度。【思维点拨】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2)不同点: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洋务派无此主张。所代表阶级利益不同。一、戊戌维新运动4.历史意义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探讨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败?(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维新派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脱离群众。③维新派变法策略比较激进,急于求成,某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脱离群众,缺乏社会基础封建势力的抵制;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急于求成、没有实效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5.失败原因一、戊戌维新运动(1)客观: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跟进训练】1.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跟进训练】1.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D贰义和团运动2.口号:“扶清灭洋”3.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二、义和团运动(1898-1900)1.背景:①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②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③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④直接原因:反洋教的斗争日益高涨。进步性:具有爱国的性质。能够争取爱国官兵,动员民众反帝。局限性:盲目排外;放松对清政府反动统治的警惕。4.过程“胆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上谕》1899年11月28日“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乃各督抚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固,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上谕》1900年6月26日“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上谕》1900年9月7日1898年冬1899年底1900年6月1900年9月剿抚剿山东开始兴起,提出“扶清灭洋”清政府先抚后剿,运动转向直隶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控制京津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失败二、义和团运动1900.5.28八国联军借口出兵镇压义和团侵华6.评价:局限性①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对于清王朝的愚忠;②带有迷信色彩;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二、义和团运动①外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②内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5.失败原因:积极性①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②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跟进训练】1.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跟进训练】2.有学者指出,“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复归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中世纪”。该学者意在强调,义和团运动( )A.具有反帝爱国的精神B.较改良派更加的激进C.无法超越阶级的局限D.与以往农民运动无异C叁八国联军侵华三、八国联军侵华(1900)(1)根本原因:进一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1.原因:2.过程: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天津陷落北京失陷,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下令铲除义和团。1900.06.101900.06中旬1900.06.211900.07.141900.08中旬廊坊阻击战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遍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庚子大事记》八国联军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趁机侵占中国东北3.“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1900年6月各国驻上海领事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声明: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东南互保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实质: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①削弱了全国抗击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国家统治;使南方免遭战火。②体现地方大臣政治事务上的独立性,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为清朝灭亡埋下伏笔三、八国联军侵华肆民族危机的加深项目 主 要 内 容 主 要 危 害惩办赔款划界驻军双禁外交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 ,本息共计约9.82亿两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 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近代中国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反映了列强“以华制华”的侵略特征。四、民族危机的加深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01 开始02 加深03 大大加深04 完全沦为思考: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列强的侵华方式和趋势有什么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北约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列强同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华方式的不断深化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②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③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④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列强侵华趋势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四、民族危机的加深【跟进训练】1.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跟进训练】3.《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约的签订导致( )A.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B.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形成C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