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 7 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回顾
商周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
世卿
世禄
军功
爵制
察举制


1.背景
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材料一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材料二 【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1)汉末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2)察举制下,权门势家逐渐操纵选官,干扰了人才选拔,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曹魏时期需要大量人才,统治者尝试采用新的选人方法。
3.选拔标准
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初期重视家世、道德、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4.影响
(1)初期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
(2)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2.选官方式
中正官评定、推荐
隋唐选官制度——科举制
1.背景
(1)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
(3)中央政府为打击士族的特权地位,加强中央集权,重视选拔人才。
2.发展演变
隋唐选官制度——科举制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隋唐选官制度——科举制
积极: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
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阶级流动。
3.影响
材料 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唐选官制度——科举制
消极:后期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禁锢思想;且考试内容重儒学,忽略科技。
3.影响
材料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明)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 当然,科举制度亦有自身的缺点。由此形成的对学问之膜拜,加上百姓对官府的一贯敬畏,长久以来将中世纪的贵族政权没落以后的中国社会割裂为两大阶层。而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选官制度回顾
商周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
世卿
世禄
军功
爵制
察举制
选官标准
选官
方式
血缘关系
世袭
军功
建立军功
品行才能
推荐
九品中正制
门第
中正品评推荐
考试成绩
(才能)
科举制
考试
【跟进训练】
1.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
三省六部制
历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设尚书台
三省制
三公
九卿
皇帝
皇帝
三公
九卿
中朝
皇帝
尚书台
三公
九卿
皇帝









中朝掌决策,外朝掌执行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三省六部制
1.运作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皇帝
门下省
草拟
诏令
审核诏令
中书省
尚书省
执行诏令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特点
集体宰相制(群相)
职权分明,彼此制约
驳回
材料 中央政府设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中书令(中书省)、待中(门下省)、左右仆射(尚书省),都是宰相,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他们都带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等衔,所以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宰相多至一二十人。唐代中央官制的特点在于,相权较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专制;又因宰相是政事堂集体议事,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唐初,完备了隋朝的三省制度,皇帝与三省互相制约,共同治政,构成了相对和谐的政治体制。
——樊树志《国史概要》
2.政事堂(中书门下)的设立
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
门下省
皇帝
中书省
政事堂
示意图
思考:政事堂设立的作用?
思考: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
特点
三分相权
职责分明,彼此制约
封驳,节制君权
影响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材料: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
【跟进训练】
2.有史学家认为:官僚体制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确立三公九卿制 B.建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D
赋税制度
我国古代的四大税种
国 家
徭役和兵役: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
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田税(租):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
户税(调):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
百 姓
维持国家运转
纳税
保国安民是上位者应尽的职责
依法纳税是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
古代民众的义务: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粮食、布帛
(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
魏晋时期——租调制
曹操创立租调制
征收标准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北魏孝文帝改革
颁布均田令
均田农民的赋税负担,以一夫一妇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为调,粟二石,为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调:绢帛
租:粮食(粟)
以人丁为标准
(以均田制接受的土地为基础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
唐初——租庸调制
内容:
①规定征收对象
②庸:纳绢或布代役
作用
①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②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征收对象。
唐中后期——两税法
1.背景
请同学们观察图表,阅读史料,分析两税法何以形成?
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迭,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乃盗起兵兴,财用益绌,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
——《新唐书》
安史之乱
户籍制度荒废
土地兼并严重
均田制无法推行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3.确立: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施两税法
唐中后期——两税法
4.内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陆贽:《陆宣公奏议》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
——《资治通鉴》
积极:①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吏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重赋》
消极:土地兼并严重,官吏盘剥等原因,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探究: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税收种类
征税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③税收种类简化;征税时间:不固定 固定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跟进训练】
3.《资治通鉴》记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该材料描述的是( )
A.均田制 B.租调制
C.两税法 D.租庸调制
C
感谢大家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