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0.1感受生命的意义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0.1感受生命的意义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0.1感受生命的意义
【课程标准】
课标摘录
对应的核心素养 目标要求 健全人格:自尊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珍爱生命,能够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具备乐观开朗、坚韧弘毅、自立自强的健康心理品质
对应的课程标准 总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初步具有自尊、自强、坚韧、乐观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具有理性、平和的心态,能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具备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适应变化,不怕挫折。
对应的学段目标 第四学段(7-9年级)中关于健全人格的内容: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对应的学习主题及 内容要求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
课标解读
结合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实施、具体的课标内容,从三方面进行解读
学生学什么 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学生怎么学
1.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得。 2.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 3.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1.从三个方面说出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得。 2.理解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 3.理解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以实际行动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1.通过课上阅读交流 2.通过分享经历 3.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4.通过独立思考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是继本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和第九课《珍视生命》的内容,在前面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守护生命、增强生命的韧性之后,将在本课开启对生命意义和提升生命品质的探究。本课时内容是感受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去发现和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已知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有些人已经在思考生命的意义。
应知 本课旨在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寻,使中学生生命健康地成长并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帮助其平稳地度过青春期,并学会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提升生命质量。
障碍 对于处在初中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心理情绪变化不定。现实生活中,总有些许挫折伴随着他们,困扰着他们,让他们感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日益渺茫,人的生命渺小而脆弱,生活机械而乏味,开始对生存的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了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
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在具体任务中释疑解惑,逐步明晰生命的意义,并以实际行动去发现和创造生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雷锋日记、伟人事例的学习探究,能说出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2.通过历程回忆、屠呦呦获奖经历合作交流,能阐明为什么要探索的生命的意义?养成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实际行动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一):通过阅读交流,让学生从中学生活情境中更多地了解自己,能说出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评价任务2(针对目标二):通过回忆分享,合作交流,能阐明为什么要探索生命的意义,养成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实际行动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课程资源】
雷锋日记,课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导入 选读《雷锋日记》后问: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是值得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感受生命的意义。
任务一: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活动一:生命的追问 1.人为什么活着? (1)在网上,“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网友提供了多个答案,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为了自己而活; 2)为了亲人而活着; 3)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4)我也想知道这个问题; 5)不知道,但是还是想活着(盲目); 6)为了过无忧无虑的生活(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7)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有探讨必要)。 (2)你的观点是什么?你希望自己怎样活着?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对于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是,人活在世上,我们都希望自己不成为他人和社会的负担,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并且担当我们自己的社会责任。 2.怎样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1)利用《雷锋日记》进行过渡,并提问:自己的生命对社会(整个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 伟人事例:(1)孙中山先生把他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2)毛泽东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3)邓小平同志把他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教师小结:(1)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为绽放生命价值而活是值得的)(2)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大小,自愿承担责任。(为救助他人而活是值得的)(3)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 (为全社会或全人类而活更是值得的!)
任务二: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活动二:发现我的生命 1.我的生命线(教材P113) (1)回忆历程:可让学生准备好A4纸,把纸横过来,中间画一条河,说明这是我们自己的生命之河。 (2)让学生在左端开始的地方贴上出生时的照片(如果没有,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上去)在右端贴上最近照片(如果没有,可以给自己画个自画像。 (3)学生回忆自己生命历程中,曾经发生过哪些重要的事情,在河流的相应位置上标出时间点,画一朵浪花出来,在浪花里简要说明当时发生的事情,并用几个字表示这件事情对自己的意义。 (4)分享交流。这些经历对你的生命有怎样的意义?在这些不同的生命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我们都是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一点一点地建构自己,形成人们所说的“我的人生”。 2.“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1951年的夏天,已是高中毕业生的屠呦呦认定,自己的求学之路还将继续。考上大学,自然成为她的新目标。考前填报志愿时,素来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大笔一挥,给自己报了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医学院药学系。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尚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其中翘楚。在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有个性。当1951年的夏季即将到尾声时,屠呦呦如愿以偿地接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在接受完高中教育后继续读大学,屠呦呦觉得自己很“幸运”。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1)屠呦呦的人生意义在哪里?你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我改如何创造我想要的生活?通过认真审查这些问题,我们会更加明确生命的意义。
课堂小节 本节课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追问,懂得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要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
板书设计
当堂小测
一、单项选择题 1.“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支教老师梁俊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带领山区 孩子们演唱的清代诗人哀枚的小诗《苔》火了。如米般大小的苔花,在太阳晒不到的潮湿 角落里默默无闻……但当你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却发现苔花虽小,但也能像牡丹一样绚 丽绽放。梁俊和他的孩子们如这青苔,努力绽放。这启示我们( ) A. 苔花和牡丹一样,都是花中之王 B. 要正确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C. 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 D.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一定会成为名人 2.96 岁的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是 2017 年 9 月 1 日《开学第一课》最年长的嘉宾,他 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说自己每天都至少翻译一页纸,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有时也会半夜坐起,打着手电 筒写下想到的内容,生怕天亮后忘记。这充分说明许渊冲( ) ①不会合理的安排工作与休息,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 ②努力工作,去发现和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 ③工作中太追求完美,影响效率 ④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分析题 2022年 3 月 5 日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7 周年纪念日。雷锋在短暂的一 生中帮助了无数人,一部《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以下是三则雷锋日记(摘录) (1)1958年6月7日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寸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2)1959年10月25日 一朵鲜花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人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3)1962年3月9日 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有理想有出息的青年人必定是乐于吃苦的人。 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日记中任选一则,谈谈它给你的启示。
作业布置 作业1:(侧重于基础巩固) 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作业2:(侧重于能力提升) 在将来的生活中,你希望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写一写准备如何实现。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