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年级及学科 高二语文 课题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主编教师本章节/单元课时 第 1 课时 累计课时 共第 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及典故,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把握贯串全文的线索和节与节之间的关系,概括白莽的人物形象。 3.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教材 分析 重点 概括白莽的人物形象。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导 学 过 程导学案 基础感知(导思环节) 预习内容:完成《学习指导》“课前预读——自主预习任务单” 了解白莽、柔石,“大沽口事件”“三一八”惨案“左联五烈士”; 词语积累 (1)情随事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隐约其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珠投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重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 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 一支笔划开万丈天幕,长夜无明的旧中国透射出点点星光! 学生活动一: 整体感知 ,理清层次 节章节内容概括情感线索一二三四五2、请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相关部分,作者通过哪些事,勾勒出白莽怎样的形象? 会面 具体内容 形象 第一次见面第二次见面第三次见面能力提升(议展环节) 学生活动二: 1.文章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的含意应如何理解? 2.第四部分中“原来如此!……”自成一段,其中的感叹号和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试分析该句的深层次含意。 3.文章第五部分最后一段中“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有怎样深刻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探究未知(写出你的疑惑或收获)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时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国家总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成长壮大,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历史的进程中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近代新学的兴起,使许多大学生成为新兴的社会力量,他们成为时代发展的先锋,登上历史舞台,担当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开创了爱国主义新篇章。学生组织成为爱国运动的先锋和不容忽视的力量,为中国的政治变迁做出了重大贡献。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爱国学生面对敌人枪弹的威胁而 ①,他们通过举行游行示威、街头公开演说、开展抵制日货和支持国货活动、直接参与抗战、组建政治社团、开展政治请愿、发行爱国日刊等多种行为方式参与爱国的政治斗争,做出了很多 ②的事情。即便有许多的青年学生喋血身亡,但后继者毅然 ③,奋然前行。 历史告诉我们,也警示着我们——爱国远远不像我们喊出一句慷慨激昂的口号那样简单、那样容易。 在改革创新的漫漫征途中,更需要我们敢于担当,身体力行,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成才报国的强劲动力,为中华民族复兴梦想顽强拼搏。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最后一段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马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B.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没有输——这是竞争的辩证法。 C.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D.“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8~11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 叶浅韵 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大有不同。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狗粮。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盎然的鲁迅。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惟有神超越一切。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填。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我站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 3、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人已经习惯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在作者的眼中,鲁迅先生的塑像与众不同,它褪去了威严和神圣,让作者感受到了鲁迅的温柔。 C.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宽容到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做法是反人性的。 D.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予以高度评价。 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窗外的风、玉兰、梅花等景物拟人化,为下文写怀念鲁迅先生营造了适宜的氛围。 B.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 C.文章引用鲁迅先生临终遗嘱里的相关内容,是为了表现先生高超的智慧。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5、在作者眼中,鲁迅先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本文结尾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春天正在画中,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商城高中“四精五准”高效课堂导学设计年级及学科 高二语文 课题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主编教师 郑晶晶本章节/单元课时 第 2 课时 累计课时 共第 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柔石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文中所用典故的作用。 2.理解标题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 3.比较本文与《记念刘和珍君》在主题、写法、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教材 分析 重点 认识柔石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文中所用典故的作用。难点 比较本文与《记念刘和珍君》在主题、写法、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导 学 过 程导学案 基础感知(导思环节) 导入: 学生活动一: 1.柔石的性格和品质是怎样的? 相关描写性格特点阅读文章第二部分,请简要分析作者塑造柔石这一人物形象时是如何运用夹叙夹议手法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记叙议论作用叙述“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的原因,以及“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①充分地说明与柔石的相知之深②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高度评价了柔石的崇高品质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③试分析鲁迅在文中使用三个典故的用意。 典故用意①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罪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深刻的揭露和控诉②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两样;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向子期作《思旧 赋》悼念亡友③能力提升(议展环节) 学生活动二: 怎样理解柔石的“迂”?鲁迅先生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 5.《记念刘和珍君》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为了忘却的记念》则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两处的“忘却”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6.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往往在材料运用上独具匠心,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与文中一些内容相互印证,请对此加以分析。 三、探究未知(写出你的疑惑或收获)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时练 一、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柔石故居门前原来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上有一座石板铺成的桥,桥上镂刻着“金桥柔石”四字,___________ ①柔者,温顺也;石者,刚硬固执也。 ②柔石正是从这座小桥走向了刑场,也走向了不朽。 ③“柔石”这个笔名即缘于此。 ④令人叫绝的是,柔石的性格也暗合这两字。 A.①④③②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一书中,曾这样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特征:“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我以为,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鲁迅笔下得到独特发展的“散文小品”,则是体现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的最突出文学形式——诗与政论的结合。《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虽属散文一类,但它们将记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又贯串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着深刻的感受,并激发了人们奋勇向前。因而,我们称这两篇作品为鲁迅的抒情的记事散文中的杰作,似是符合他的创作实际的。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段中画横线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B.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C.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诗句在表面的自相矛盾中隐藏着“精神”和“肉体”这两个批判角度。 D.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 2、文中画直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为表现“情感中的理性的美”,《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呈现了很强的抒彩,但抒情风格各具特色,请结合所学课文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范爱农 鲁迅 在东京的客店里,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iRin刺杀,刺客就擒。”大家一怔之后,便研究这刺客是谁。 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到,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①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②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 季弗③写信来催我往南京。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我懂得他无声的话,决计往南京。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做了四首诗,现在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④,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有删改) (注)①徐伯荪:徐锡麟,字伯荪。②革命:指1911年辛亥革命。③季茀:许寿裳,字季茀,鲁迅挚友。④圜:同“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称天为“大圆”。此句谓整个世界都醉生梦死。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重逢,作者和范爱农相认后都笑起来,他们在相互嘲笑曾经的剑拔弩张,也为因深深误会而多年杳无音信感到悲哀。 B.文中画线句集中描述了光复后绍兴当局换汤不换药的现状,巧妙地将范爱农的悲剧命运和革命前后的病态社会联系起来。 C.“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范爱农心忧国事而不为民众理解、终至消亡的悲剧命运的悲悯心情。 D.本文写人记事朴实平易,刻画人物多用白描手法,人物个性尽现其中;行文感情跌宕起伏,于平实的叙述笔调中蕴含着真挚深厚的感情。 2.从相识到永诀,作者对范爱农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联系文中所叙事件加以概括。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范爱农这个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